基于职业培训的产教融合有效路径探究

2022-02-25 08:47付娴
职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产教融合中职学校

付娴

摘 要:产教融合是激发职业教育改革活力的着力点,本文直面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困境,以探究产教融合突破为导向,基于职业培训提出四个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数据,从多个维度阐述笔者所进行的探索与获得的研究成果,为中职学校提供可借鉴与具有实践价值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职业培训 产教融合 中职学校

课 题:本文系2021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JCV2021B65)、2021年宁波市教科规划课题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训练院建设的路径探究”(项目编号:180)的研究成果。

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以及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在高职扩招、高升学率的形势下,以教学实习为传统途径的中职学校产教融合陷入困境。中职学校可充分发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双重职能,将两者有机融合,为深化产教融合带来新的引擎与契机。

一、中职学校产教融合的困境

(一)困在“理念”无法共识

学校偏重“教”,育人为先,企业重视“产”,兴趣点在于招聘适合生产发展的员工上,合作的理念有差异。

(二)困在“需求”对接不上

行业标准、岗位需求、工作流程会随着行业形势不断调整,学校对这些需求了解不够,导致培养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度不高。

(三)困在“治理”很难共融

企业管理方式与教育行业分属两种不同社会治理范畴,通过顶岗实习融合度不高。

(四)困在“共赢”缺少利益支撑

当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缺少利益分享机制、奖励机制等,缺少经费的支持,难以实现“共赢”。

二、职业培训促进产教融合的四个有效路径

通过大量案例与前期探索,职业培训在破解产教融合难题、促进产教融合深化上有效性凸显,主要从以下四个路径实现。

(一)“双载体驱动”——对接行业标准,丰富产教融合资源库

“双载体”在这里指两类载体:一类是与职业技能水平等级认定相关的机构,主要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鉴定所);一类是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如中职学校的培训机构等。“双载体驱动”即职业学校充分利用两类载体高效发挥校内外资源优势,实现多方联动,把握行业技术迭代方向,减少偏离;建立与水平等级证书认定高度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职业培训的窗口快速建立起丰富的企业资源库,以此解决路径优化过程中的“标准”与“资源”问题。

(二)培育“职业培训大师”——加快产教融合专业课教师的培养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的来源大部分为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职业培训市场化属性强,要紧跟新技术的迭代升级,通过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化职业培训,培育“职业培训大师”,树立标杆,吸引一批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建团队,迅速开发大量对接行业企业标准的课程,打造出一支“在校学生喜爱、在岗职工欢迎”,与行业企业发展保持同频共振的教师队伍。

(三)建立职业培训课程资源库——反哺在校生课堂教学,解决产教融合中的教学目标与职业需求不对接的问题

职业学校针对全日制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系统全面,但培养周期长、修订灵活性差。而职业培训的周期短、课程灵活、贴近当下本地产业实际需求,因此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获得的即时效益好。将这些职业培训的教学内容带到全日制在校生的课堂,对提升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明显的反哺作用。

(四)打造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引进行业技术竞技标准,创设产教融合动态人才评价模式

基于国家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部署的大背景,近年来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举办了越来越多面向在岗职工的职业技能竞赛。这些竞赛的评价模式日益优化,实现了对技能人才知识能力、技术能力、职业素养、成果转化率追踪评价等方面的多方位认定。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打造竞赛基地来引进行业技术竞技标准,从以上四个维度创设动态的、可持续的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加强职业学校产教融合人才评价体系建设。

三、研究成果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以宁波XX学校为例

宁波XX学校以“双载体驱动,构建一体化职业培训集成体系”为路径,有效解决产教融合的多项难题,实现学校产教融合多方面发展。

(一)丰富了校企合作资源库,拓展学校产教融合发展渠道

宁波XX学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所与该校下设的“宁波市XX职业进修学校”这两类载体每年为近15 000名企业职工开展职业培训。职业培训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现已成功对接紧密贴合宁波市产业需求的行业和企业,建立起多个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该校的职业培训服务对象现已涵盖宁波12家行业协会及200余家企业,这些都成为产教融合潜在资源库。

(二)建立起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库,教学目标紧贴岗位能力需求,促进课堂模式转变

宁波XX学校的职业培训依托具有行业优势的机电专业背景,以高技能人才培训为主要特色,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职业培训的实践,该校已开发逾60门核心技能培训课程资源、近百本培训教材,大量的学员作品、各种对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全日制学生的课堂。该校培养的毕业生多年来实现“高薪就业”“高质量就业”,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充分说明职业培训课程对全日制学生培养的反哺作用明显,不仅为在校学生的培养建立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庫,也促进了课堂模式的转变,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效果凸显。

(三)以职业培训大师培育为抓手,加速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该校已拥有多个具备职业培训特色的技能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的成员涵盖了省级劳模、正高级教师、宁波市首席工人、行业技能高手、企业技能专家等,他们与行业企业零距离,开发定制化培训课程,深入宁波当地制造型企业,在一线技术工人入职培训、职业技能提升、行业企业技能比武等多方面提供一体化培训服务。截至目前,这些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经为30余家企业开发出40余门定制化核心技能培训课程,年均培训班次有5期以上。这种以技能大师带动“订制式”职业培训的模式,促使该校建立起一支致力于深度产教融合工作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既受培训市场欢迎,又能培养学生成为各类技能比赛的种子选手,还能与企业专家一同孵化多项产学研成果,是承担学校产教融合工作的中坚力量。

(四)建设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实践多元化产教融合动态评价模式

该校积极承办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据统计,该校近五年共承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或比武达17次,已经逐渐建设起专业化、标准化的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该校在针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进行技术文件与专家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打破传统静态评价模式,创设多元化人才评价模式,让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评价内容进入校园,加速学生的适应性培养,让立足于岗位需求的产教融合成为可能。这些竞赛项目的评价标准与技术文件库的建立,也为宁波中职学校产教融合中教学水平、课堂效果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通过对职业培训热点的多角度跟踪,延伸产教融合内涵,提高社会与企业对学校的关注度

该校全方位跟踪捕捉地方产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热点,如产业数字化、乡村振兴等,与各个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一起进行深入调研,实现“定制化企业内训”的效益最大化。如该校与多家行业协会以企业会诊等方式直击企业发展痛点;与工业制造型企业开展合作,为多家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加工、模具开发等企业内训。三年来该校开设“定制化”企业内训共计96个班次,服务7 817人次。这些班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项诊断、制定教学策略,更具针对性地为企业“治病”,真正意义上解决了问题,将产教融合的内涵不断延伸。

同时,“在校学生+在岗职工”的双渠道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的关注点一直聚焦在该校。除了输送应届毕业生,该校每年还通过职业培训为企业输送4 000余名高技能人才,很多企业的技术能手都来自该校,产生群体效应,一大批宁波本地优质企业多年来对该校实施定向招聘,并将新入职大学生送来“回炉”学习技能,不断巩固与推进产教融合成果。

四、小结

高质量发展是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开展社会培训是中职学校实施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实现“两条腿走路”要求的具体措施。作为职业学校,我们应当立足本地经济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点开展职业培训,推进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杨瑞坤.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开展校企合作[J]. 知识力量,2018(3).

[2]于春宝.试论校企合作的难点破解[J].才智,2019(24).

[3]毛琳,吴加权.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路径[J].职业教育,2018(7).

[4]李慈云.中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2013(24).

[5]郑亚虎.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培训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1(8).

[6]邢芳.中職学校开展社会培训的意义、问题及对策 [J].理论研究,2019(4).

[7]许细华,潘建华.试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及其判断标准[J].职教论坛,2018(9).

[8]李付亮,李娟.行业参与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作用探析[J].职教论坛,2015(35).

(作者单位: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产教融合中职学校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先前学习在职业培训中的认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