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川运
源语的干扰(source language interference)是翻译,特别是口译中不断需要克服的问题,而造成源语干扰的主要原因之一竟然是两种语言的结构与词汇的相似之处。例如主谓宾的结构是中文和英文的基本句子结构。英文的句子通常比较规范地遵循这个结构,但中文则灵活得多,可以按照英文主—谓—宾的顺序翻译,也可以将英文的词序颠倒处理。例如:
We’ve discussed this issue.
按照主谓宾顺序可以翻译为:
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
将英文的宾语和谓语颠倒一下也可以:
这个问题我们讨论过了。
中文里将动词与宾语顺序颠倒的例子在中文里举不胜举。例如:
你那本书我还没看。
上海那个会你去参加吧。
你说的话我听不懂。
但是中文语法对这种结构的描述不同,称之为主谓谓语句1,句子里有大主语和小主语,大主语为受事,小主语为施事:
你那本书/我/还没看
大主语/小主语/谓语
另外,这种表述方法还被称为“话题优先”,也就是在说话的时候,将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先说,动词放在后面。当然,也有另外一个可能,也就是讲话人在表达一个句子之前,脑子里先想到的是内容或者话题,便脱口而出,并非有意强调,而整个句子则是在话题说出之后才形成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种结构中文中大量使用,是一个重要的现象。这种结构在日文与韩文中也比较普遍,因此有学者把中文、日文、韩文称为话题优先语言。2
英文中同样有话题优先的情况,只不过频率远远低于中文。例如:
Your proposal is something that most people would be able to accept.
您的提议大多数人都能接受。
your proposal显然就是话题,讲话人在表达的时候,也许想强调一下,也许就是先想到这个话题了,就先说出来。不同的是,英文句子的语法衔接功能很强,衔接的结构也比较丰富,两个意思连接在一起,浑然而成,看起来是一个很工整的句子。但在思路上,与中文的话题句相似。
为什么说两种语言相似的特点经常会造成源语干扰?因为源语的结构形成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较强的暗示和引导,使译者的最初思路顺着源语的顺序进行翻译,而且使用相同的结构在目标语中也能够形成语法正确的句子,自然就不会再考虑其他的选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定式思维。根据笔者在翻译实践与教学中的观察,结构的对应是翻译中极其常见的一个现象,而主谓宾结构对应尤其突出。当然,翻译中结构的对应并不一定都不对,很多情况下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因为这一习惯上的对应而忽视或忘记了利用中文动词与宾语顺序颠倒这一极其常见也非常灵活的结构,不能不说是翻译中的一个损失。
我们来探讨一下中文的动宾语序调整在具体翻译中的应用。
例:We must also recognize the cities, regions, businesses, investors and every individual who supported governments in the final push for an ambitious agreement.
这句话里面的动词recognize, 既可以翻译为“认识到”,也可以翻译为“赞扬”,但是具体到底是什么意思,需要把整句话看完或者听完。在这个词的意思还不能确定之前,可以先把动词放一放,将动词后面的部分先翻译出来。
许多城市、地区、企业、投资者和个人都支持本国政府做出最后努力,推动达成一个目标远大的协议,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表示感谢。
在笔译或者交替传译的情况下,因为能够先将全句看完或听完,开始翻译的时候就已经了解recognize的意思,这时候当然可以完全按照英文的句子顺序处理:
我们也要感谢各个城市、地区、企业、投资者和个人,支持本国政府做出最后努力,推动达成一个目标远大的协议。
再看一句:For example, they could combine insurance products, banking services, assistance solutions, and other services into one unified proposition.
例如,保险产品、银行服务、各项援助以及其他服务,他们可以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方案。
在会话中,动词与宾语顺序颠倒,形成一种话题优先的结构,是中文一個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文的顺序进行调整,先说宾语后说动词,是翻译中常用的策略,可以帮助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加了句子结构的灵活性,一句话顺着译也可以,倒着译也可以,为译员在认知压力之下争取一点时间。二是译员采用了动宾顺序颠倒的译法,在很多情况下使得语言更加地道,更加传神。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就是因为这种结构本身在语言中的生命力。例如:
You said what you need to say and did what you need to do.
你说了你该说的,做了你该做的。
按照源语的主谓宾结构可以顺畅地将这句话翻译成中文,但总归觉得味道好像不够,不够传神。我们将原文的词序调整一下再看看:
该说的你都说了,该做的你也都做了。
将动词和宾词顺序颠倒一下,语言马上就有了一些生气。
对口译中,特别是同声传译中使用这样的策略,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一句话先说后面,再说前面,是不是违背了同声传译顺句驱动的原则?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顺句驱动的原则。顺句驱动是一个策略、一种方法,每一个合格的译员都应该能够掌握这样一种能力,按照原文句子结构的顺序,将句子切割成意群单位,然后按照原文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处理。但是实际的口译过程中并不需要机械地遵循这个原则。口译的过程中是没有绝对的顺句驱动的。词序的调整,有时候甚至是句子顺序的调整,在同声传译中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经常发生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声传译中的时间差。
同声传译,虽说是同声,但非同步。译员一般要等发言者说了几个字,在一个意群比较清晰地出现后才开始翻译。这样,翻译总是要比发言稍微滞后一点,几秒钟,或者更长一些。由于发言是连续进行的,译员在处理完第一句话之后,接着翻译第二句话的时候,此时讲者的第二句话应该已经到了句子的中间,有时候甚至已经说完。对译员而言,第二句的开头还没有译,就已经听到了第二句话的后半部或者结尾。可以说这种情况是经常出现的。这时,如果译员按照顺句驱动的原则,仍然从第二句的句首开始翻译,那么译员就处于一种认知压力较大的状态,一方面要翻译第二句话的前半句,同时还要记着后半句,另外还要听讲者接下来要说的第三句。为了减轻认知压力,译员可以从第二句的中间开始翻译,也就是听到什么就先翻译什么,而不是折回去从这句话的前面开始翻译,进行语序的调整,后面的先说,前面的内容在最后再补上去。我们通过例句看看具体的做法。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we have been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artnerships to achieving our goals for the environment.
假設这是第二句话,译员在处理了上一句话的时候,讲者的第二句话可能已经说到了中间,这个时候干脆就从中间开始翻译:
应该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这一点我们从一开始就一直强调。
可以调整顺序的并不仅限于动宾结构。以意群为单位,后面的意群先说,也是常见的现象。例如:
Today, we have a clear path forward to fulfil the vision of a low-emission and carbon neutral world.
今天,实现世界上低排放和碳中和,前面的道路已经非常明确。
I know that many of you have worked hard over many years for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aris Agreement.
我知道,多年来,为了达成巴黎协议,你们很多人付出了巨大努力。
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提出这些方法的讨论,绝对不是建议口译中遇到这种情况就一定要这样处理。这里提出的只是一种不同的思路,充分利用中文句子结构本身的灵活性,打破定式思维,使得译员在翻译时能够有多种选择。各种方法策略就像译员工具箱里的工具,具体使用哪一件,要看当时具体的情况。无论是为了缓解口译的认知压力,还是增加语言表述的感染力,中文语序的调整都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策略。现在对这种语言现象专门进行讨论并归纳成为一种策略,希望能够帮助翻译工作者和爱好者从下意识的语感反应转变成为翻译过程中的有意识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