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华
(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学 215500)
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学生们在学习及成长中理应拥有、获得、具备及掌握的最为关键的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知识、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大模块.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由多学科教育共同完成.就初中数学学科而言,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涵盖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而无论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均建立于学生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基础之上.
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引导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出击,拒绝等待、依赖、索取等消极思想,将“要我学”的被动思想,转变为“我要学”的昂扬状态.不言而喻,学习是逆向的过程,与学生们与生俱来“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本性相互背离.数学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涉及到的知识要点越来越多,数学学习难度直线上升,且各知识要点之间呈现出多样化串并联的复杂关系,进一步增大了学习难度.仅仅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答疑解惑,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必然故步自封,难以突破,无法在数学学习中持续深入.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需要自信.培养学生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可极大增强学生们的学习自信,让学生们敢于面对困境,以此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学生们的成长,是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培养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能缓慢培养学生们的独立品质,引导学生们尝试管理自己的学习,进而学会管理自我.
数学题目的难度并不会因为学生们的意志而转移,而学生们在粗粗浏览数学题目后,主动逃避、远离问题,这样一来,缺乏直面问题、战胜困难的勇气,其结果自然是“不战而败”.初中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足,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不能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十分正常,情有可原,但是,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则无疑是对学习、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消极表现.因为害怕问题,选择性的跳过,导致学生们的数学学习逐渐走向狭隘一面,数学学习的结构性、系统性得不到有效保障.除了望“数”而逃之外,还有学生对数学问题采取“拖”的态度.所谓“拖”,即是不到最后时刻,学生们不去面对数学问题.在数学学习中拖拖拉拉,懒散松懈,经常性临时抱佛脚,在父母、教师的再三督促下,不情不愿的面对数学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是时间紧迫,学生们没有过多的时间用于认真的思考,耐心的运算和细致的检查,其结果是数学问题或者完全找不到切入点,或者是漏洞百出.二是学生们在情感态度上对数学问题缺乏温情与敬意,只想赶紧完成,抽身离开,以至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做到融会贯通.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又名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不悱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应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解和掌握思维导图,在学习中尝试着应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要点,在加深学习印象的同时,归纳、总结已学知识,从而构筑个人的数学知识体系.简单的说,应用思维导图于数学学习中,能帮助学生们以点及面、以面及体的“关联”数学,将原本独立而互不相属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将数学学习中容易遗漏的知识串接起来,进而让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更加有的放矢.
如以下题目:如图1所示,AB是⊙O的直径,AC是⊙O的切线,A为切点,连接BC,若∠ABC=45°,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①AC>AB;②AC=AB;③AC 图1 本题难度并不大,考核学生们的图形知识,主要为三角形、圆.学生们在解题时,不应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答一道题目时,截取题目中的一点,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回顾所学知识.比如说,看到三角形,则可通过思维导图绘制草图,总结三角形的相关要点,如图2. 图2 看到圆,则回顾圆的知识要点,如圆的基本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显然,本题涉及到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6)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解答本题,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AC与AB垂直,因而△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观看上述结论,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鼓励学生直面数学问题,增强学生自信直面困难,引导学生学会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分析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需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柔韧性,特别是思考的柔韧性.学习不可能也不存在一帆风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中,总会遭遇各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然而有趣的是,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到“百思”,自然也就“不得其解”.数学是一门思维的学科,同时也是思维的工作.思维能力不会凭空而来,不是空穴来风,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们深入思考,反复思考,持续思考.客观而言,思考是大脑逆向活动的过程,人体与生俱来的“好逸恶劳”基因,让我们不喜欢思考问题.可是,数学学习中,解决数学问题,学生总不能永远依赖父母、教师或同伴代替自己思考.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平心静气的观察,持续不断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们养成左思右想的学习习惯,而不是着急的转移视线,着急的寻求他人帮助.培养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应拒绝浅尝辄止的浅层思考,而是执着的,耐心的,不厌其烦的思考. 当正面解决问题过于复杂,过于困难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一丝不苟,但思维不够发散,解决数学问题总是一个方向、一种方法.由于不善于切换角度和另觅他途,导致学生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结果却并不理想.对于学生们来说,数学学习需要“回报率”,每个学生都渴望取得优异的成绩,渴望在班级中名列前茅.不难想象,倘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回报率低下,势必将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数学学习没有成就感,学习的动力不可避免遭到削弱,直至对数学学习有了懈怠心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育者,在数学教学中传道授业,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自不待言,但从学生们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更需要借助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们的逆向思维,让学生们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如以下题目:一个班有60个学生,其中42名学生会游泳,46名学生会骑车,50名学生会溜冰,55名学生会打乒乓球.请问,全班学生中,会四项的学生至少有多少人?关于这个题目,如果正向解答,难度较大且不容易找到切入点.以代入法的方法计算,从假设有1名学生会四项开始,需要非常多的假设条件,且各种假设条件之间相互影响,一不注意就会让学生在解题时剪不断,理还乱.运用逆向思维,这个题目的解答就变得清晰起来,如题目告知42名学生会游泳,换言之,有18人不会游泳;有46名学生会骑车,换言之,有14人不会骑车.以此类推,有10名学生不会溜冰,有5名学生不会打乒乓球.上述四种,是至少有一项不会的学生,而四项都会的反面,恰恰是至少有一项不会.因此,列出式子:60-(18+14+10+5)=13人,也就解决了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应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养成动手操作,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事实上,很多数学问题,学生们在多次思考、琢磨后没有进展,可转换方式,以数学小实验、数学小活动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从而直观的、具体的、近距离的观察数学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许多复杂的问题可迎刃而解,甚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难点不攻而破.此外,通过动手实践,可极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寓学于趣,让学生们快乐学习,降低数学学习带来的枯燥体验. 培养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应正向激励,引导学生们勇敢的面对数学问题.善用思维导图,学会分析、关联知识要点,拓宽数学学习渠道,多元化的解决数学问题.勤于动手,化虚为实,将数学问题直观化、具体化,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切实解决数学问题.2.3 多次思考
2.4 逆向思维
2.5 动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