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芳 山西省晋中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也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能够帮助事业单位从之前的人员身份管理逐渐转变为岗位管理,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但因为事业单位内部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很容易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再加上人员招聘方面存在的漏洞,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文章通过探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工作有效落地的策略,为今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行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相关的理论基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科层制管理体系思想。科层制管理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分工与界限的思想,对岗位研究、岗位分析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1]。相关学者立足于对金钱和社会心理需求的深刻分析,认为在影响生产因素的过程中,员工对情感和尊严价值的考量是其中的根本因素。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参与实验的员工在整体观念、完成任务观念等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增长,直接促进了单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侧面反映出工人的融洽性和安全感在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双因素激励理论。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与其获得的成就、荣誉、责任等与工作性质相关联的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些激励因素在得到改善之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会得到显著提高[2]。同时,包括政策、管理、工作、同事关系等在内的保健因素也会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但员工的保健因素在得到满足之后,即便再次得到改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不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企业需要立足于员工层面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对工作岗位设置进行有效管理。
第三,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单位或组织需要在全方位考虑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关联作用的前提下,将组织内容和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工作设计。同时单位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一种持续变化的状态,岗位管理不但需要满足单位内部的需求,而且需要注重与外部环境的调节,最终形成统一的岗位管理工作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岗位设置管理并非某个部门的“专利”工作,而是需要结合领导层、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的员工实施全方位管理。领导层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顶层规划的作用,能够结合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开展的具体需求科学地设置不同工作岗位的比例,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管理层在接收到领导层有关岗位设置管理的具体意见和规划的前提下,结合单位内部的具体状况,制订更为详细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方案,确保各工作岗位的数量设置及人员搭配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各职能部门的员工则需要立足工作岗位需求,提供有关岗位设置方面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岗位设置的合理性[3]。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在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尚未明确划分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
在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机制的影响下,事业单位内部的岗位设置管理通常由领导层和管理层决定,其尚未进行深入的基层调查,导致工作岗位的设置、能力标准和实际的工作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不但影响到工作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对于员工专业能力的发挥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开始陆续开展与岗位设置相关的各种管理工作,使其逐步与岗位设置的基本要求有效结合,针对管理制度、体系等进行全方位的编制和应用,尚未针对各岗位在设置的目的、基本职能和管理内容等方面给出明确的规定。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保障事业单位内部的岗位设置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具体要求,符合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尚未针对岗位设置管理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及评价标准,这也导致事业单位无法针对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取得的具体成效、漏洞进行分析,对于后续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优化也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事业单位内部对于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旧不高,尚未针对这一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依旧是从最为传统的“德、能、勤、绩、廉”五个定性方面分析。
实际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有关岗位设置的实际比例、人员安排等都可以作为定量分析指标。正是因为事业单位有关岗位设置方面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导致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始终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事业单位的岗位竞聘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对岗位的应聘者进行全面考核。从我国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来看,事业单位需要结合签订的聘用合同中规定的工作岗位职责和任务,全方位考核工作人员的表现,重点集中在工作绩效考核上。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合格、一般和不合格三个档次,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岗位考核评价机制。
首先,使用年度考核代替聘期考核,是否完成了聘期的岗位工作任务或是达成了相应的工作业绩,事业单位并没有对此进行追究;甚至在应聘上相应岗位之后,如果应聘人员没有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基本不会出现岗位调整的情况,由此出现了一种岗位设置聘用门槛高、考核门槛低的现象。
其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能者居上制度也未能有效实现,考核结果失去了作为工作人员岗位、工资调整的参考依据的作用[4]。
事业单位内部岗位设置管理的另一个问题是缺少必要的监督机构,即便针对领导干部设置了考核制度,并对其工作职责和任期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员工代表大会、党组织和审计部门的作用却未能得到全方位的发挥。员工代表大会、审计部门作为事业单位内部重要的监督部门,能够更好地发挥基层监督的作用,全方位发现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管理等方面的漏洞,并能够推动实现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但实际上,员工代表大会和审计部门在发挥监督作用的过程中的独立性未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出现了一种依附于管理层的现象,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的岗位设置管理及人员招聘工作监督力度不足,影响到最终的工作效果。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工作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岗位设置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人员进入的主要渠道,工作人员招聘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事业单位需要通过招聘吸纳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事业单位的人员招聘需要以岗位设置为出发点,强化招聘人员的匹配度,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岗位需求及岗位说明书中对招聘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任职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出有关人员招聘的量化指标,确保为事业单位的人员招聘系统提供全面、客观的支持。
事业单位为通过岗位设置管理人力资源,必须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人员流动管理制度,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在岗位之间实现有序流动,具体包括晋升、轮岗和调动等,并能够在合理的情况下离开事业单位,顺利走向社会。
事业单位内部的岗位流动需要以岗位设置完成且具备空闲岗位作为前提条件,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晋升、岗位交流,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需要建立职位能上能下的工作机制。凭借解聘、辞聘和养老保险衔接等制度的完善,疏通事业单位的人员流动渠道,提高人员招聘和使用的灵活性。
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工作优化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培训工作的优化。有关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方面的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系统化的发展倾向,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岗位设置和人员招聘管理相关的工作部门及工作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工作,邀请行业内在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等方面具备雄厚经验的专家作为讲师,与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并配合各种事业单位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员工在思想层面上重视人员招聘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通过各种现代化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工作实践操作的传授,配合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实践应用及培训后的考核机制实施,确保负责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能力方面能够始终符合社会、经济及事业单位发展的具体要求。
事业单位在招聘到所需的专业人才后,同样需要对新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培训,具体包括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岗位的设置、工作内容、职责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巧等,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跟上时代的要求。
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队伍的专业能力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这两项工作的最终质量以及事业单位是否能够拥有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岗位招聘工作队伍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考核队伍的建设。
首先,由行政事业单位人事行政部门牵头,从各行各业中选拔在工作表现、专业知识等方面均具备较强优势的人员作为考官,考官队伍需要将专家学者囊括其中,在始终坚持政府部门领导的前提下,将组织人事干部等人员纳入其中。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以单位的具体发展要求为出发点,聘用异地的面试官,推动面试官之间的异地交流,鼓励本地的面试官前往异地负责相应的招聘工作。为增强岗位招聘队伍的专业性,需要加强对考官队伍的培训,定期组织参与入库培训、考前培训等,提高考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并且最终的考官队伍中需要以7人为最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人数,提升人员招聘工作队伍的专业性。
行政事业单位在强化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两项工作内容的专业化发展。事业单位需要优先进行全方位的工作岗位分析,确保掌握工作岗位对于应聘者在能力水平、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实际状况科学地拟定招聘计划。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有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计划的审查,通过标准的统一设置,适当降低事业单位的选拔、考核门槛,扩大事业单位人才选拔的范围。在人员招聘考试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分类分级考试的方法,分别针对管理岗、工勤岗和专业技术岗设置出不同的测评要素和考试内容,也可以配合人工测验、心理测验等方法,提高人员招聘工作的专业水平。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是保障事业单位科学地设置工作岗位、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并提高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能力匹配度的重要途径。
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中出现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评价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缺乏等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全方位利用双激励因素理论等岗位设置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借助岗位设置制度的健全、培训工作的强化、专业队伍的组建和工作内容的专业化发展等,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招聘成为推动事业单位发展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