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探析

2022-02-24 01:45许永莉杜军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2年2期
关键词:储备库保障体系救灾

许永莉 杜军

(1.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81; 2.湖北省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中心 武汉 430000)

0 引言

应急物资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应急物流是保障应急物资第一时间送达的“生命线”,应急物资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力做好应急物资保障,才能筑牢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强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救援救灾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安全稳定。目前湖北省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切实提升湖北省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 湖北省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应急物资广义上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所使用的保障性物资[1]。应急物资保障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任务中的重要基础性支撑[2]。湖北省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尤其是暴雨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任务重,是全国受灾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同时安全监管体量大,危化、冶金、矿山、建筑施工等高危企业较多,事故总量仍处于高位,救援救灾任务尤为繁重艰巨。

2018年机构改革后,我省整合了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安全生产监管、省政府办公厅的应急管理、省公安厅的消防管理、省民政厅的救灾管理以及原分设在相关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旱灾害防治、草原森林防灭火和应急救援等的相关职责,组建了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列入了省政府组成部门。为建立大应急、大救援的格局,应急物资不仅仅是原民政部门的生活类救灾物资,还包括了消防应急救援装备、森林防火物资、地震应急救援装备、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物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水利防汛抗旱物资、生活类救灾物资等7大类装备物资。

1.1 机构与人员配备

为有效推进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全省应急管理部门基本成立了救灾减灾处(科)室,承担灾情核查、损失评估、救灾捐赠等灾害救助工作,拟订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和需求计划,负责救灾物资的收储、管理,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信息平台和调拨制度,承担救灾款物的相关工作。全省17个市州中,救灾减灾科室编制总人数为64人,其中从原单位转录的人数为32人(数据截止到2019年6月11日,下同)。各市州救灾减灾人员情况见表1。

表1 全省救灾减灾人员配备情况

多年来,湖北省高度重视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把队伍建设纳入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重点内容。灾害信息员承担着各级灾情统计报送和管理职责,是构建全国统一的灾情报告系统的中坚力量和具体实施者。湖北现有各级灾害信息员3.45万人。目前,全省灾害信息员数量达3.3万人,主要承担各级灾情统计报送和管理职责。 各市州灾害信息员区域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全省灾害信息员区域分布

1.2 专项资金支持

“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持续投入专项救灾资金支持我省救灾救助工作,特别是在受疫情影响财政资金全面压减形势下,2020年仍然争取到中央和省级防汛、救灾资金22.4亿元,比2019年增长89.8%。主要是为多灾易灾及交通偏远乡镇配备必要的应急救灾物资;完成省级救灾物资采购,用于采购棉被、棉衣、棉大衣、折叠床、救灾帐篷等。

1.3 物资储备情况

湖北省应急管理厅有权属的仓库主要包括救灾物资储备库武汉中央级库和襄阳市、恩施州、十堰市、荆州市、宜昌市、咸宁市6个省级区域库。各市州也分别建有物资储备仓库,大部分库容较小。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配有专职人员,县(市、区)库多为兼职。

1.4 有关体制机制

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精神,我省进一步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救灾和物资管理。中央救灾物资武汉储备库以及省、市、县、乡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均完成划归(转)应急管理系统,形成中央、省、市、县、乡5级联动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省民政厅救灾处、省减灾备灾中心整体划转至省应急管理厅,包括救灾物资储备库、救灾储备物资、救灾车辆,实现我省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统一。

2 湖北省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存在的短板和弱项

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是对湖北省应急综合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虽然疫情期间,政府和社会力量都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暴露出了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方面的很多弱项和短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偏少,没有完全覆盖全灾种。原救灾物资储备主要是帐篷、折叠床、衣被等传统大众物资,其品种用途以应对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为主,不涉及应急救援装备和生产安全事故,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应急、大救援、大救灾”需要,特别是专用物资、特种物资比较欠缺。

(2)应急物资仓库库容有限,无法实现多品种足量储存。中央救灾物资武汉储备库作为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之一,占地面积30 860 m2,库房建筑面积10 856 m2,是我省最大的救灾物资仓库。受资金、用地等约束,市县两级物资储备库库容普遍较小。现有的应急物资储备库一般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短时间的物资储备,遇到多重的、极端的突发事件则捉襟见肘。

(3)统筹规划和智能管理不足,调拨配送手段待升级。由于部门之间、军地之间、地区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行业监管缺失、调度滞后,缺少对应急物资的统筹规划和动态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尚未得到充分运用。

(4)应急物流运行不畅,配送最后一公里困难。应急物流基础建设相对滞后[3],组织机制不健全,应急物流企业发展严重不足,法规及政策建设薄弱,应急物资运输通道不畅通,中转场站分拨转运处理能力及末端分发配送能力不足,导致防控急需物资不能及时送达和分发配送。

(5)应急物资管理机制不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形式单一,维护保养不充分。物资调用缺乏有效联动,常态化协调机制不健全,物资使用补偿和轮换机制不明确。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与“统一指挥、资源共享、统一调度”的目标仍有差距。特别是疫情期间受装卸工人少、运输车辆调度难、协调难等因素影响,物资调拨困难增大。

3 湖北省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的有关对策措施及建议

(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应急物资保障等专项预案,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应急物资保障的各种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应急物资共用共享和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紧急状态下各类应急物资的调拨、配送和使用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物资管理责任。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明确各部门在物资规划、储备、轮换、紧急征用补偿、共享等方面职责分工。健全完善救灾款物的社会捐赠机制和使用管理,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2)优化应急物资储备结构。建立物资储备与风险应对需求匹配机制,以多元化形式丰富物资储备种类,提高专业型、高价值、科技化应急物资储备比例。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鼓励灾害风险高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储备站点。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及生产能力调查,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建立动态调整、轮换更新机制。健全多元化储备模式,实行政府、军队、市场、社会、家庭“五位一体”。稳步推进应急产品数据库建设。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实物+协议+产能”储备相互配合的物资储备体系。积极推进“中心库+区域库+前置库”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3)健全应急物资物流保障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立体保障、节约高效的应急物流运输体系,确保应急物资供应与需求的连接畅通,提升物资保障效能,探索推进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的应急物资立体投放模式。依托大型国有企业以及专业化民营运输物流企业,统筹建立我省应急运输储备力量。研究在交通管控条件下,构建高效的应急物资运输“绿色通行”保障机制。

(4)鼓励家庭开展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居民防范重特大突发事件的风险意识,鼓励家庭开展口罩、消毒液以及家庭应急包等必要的针对性储备。

(5)不断提升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水平。鼓励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应急物资产供销企业全链路动态追溯管理,实现应急物资的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加强应急物资信息互联互通。建立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政企之间等应急资源信息互联互通机制。

(6)有效缩短应急物资紧急调运时效。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紧急调运的协同保障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应急联动合作模式,确保灾害事故发生后,应急物资能够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被运抵至灾害事故现场,最大程度地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证应急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4 结语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疫情后重振,补短板、强弱项、提功能的需要。新冠疫情危机发生后,医疗防护等应急物资的严重短缺凸显了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不足,迫切需要我们持续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储备库保障体系救灾
应急救灾工作的“侦察精兵”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欧盟启动首个医疗物资储备库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
俄批准建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
东亚外汇储备库:参与动力与成本收益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