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坑施工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干预研究*

2022-02-24 01:45李昊孙世梅胡兴旺赵莉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2年2期
关键词:习惯性基坑事故

李昊 孙世梅 胡兴旺 赵莉,2

(1.吉林建筑大学事故预防科学研究院 长春 130000 2.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 130000)

0 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建筑以及地下交通需求越来越大,然而,随之而来的工程事故也日益增多,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坑事故,同时基坑工程的区域性、不确定性、个体差异性及复杂性、时空性等特点,导致了建筑基坑施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1-2]。海因里希[3]事故因果连锁理论阐明了导致事故的事故原因因素之间及事故、伤害之间的关系。RAY P S等[4]基于海因里希对数据的分析,通过长期现场试验是改进行为安全方法的有效途径,但是管理人的行为安全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事故致因的“4 M”要素理论认为,人类生产过程中各类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良和管理欠缺导致,这一理论将人的因素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傅贵等[5-8]提出事故致因“2-4模型”,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物态归纳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认为习惯性行为是引发事故的间接原因,原因包括了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习惯。

因此,为了提高基坑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习惯,从基坑施工作业人员个体出发,通过干预模式下基坑施工作业人员习惯性行为变化的差异对比,为建筑基坑施工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1 习惯性行为干预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西安某地铁施工现场,从该基坑施工作业人员中随机抽取204人作为样本,样本对象均为成年男性。

1.2 干预工具

行为改变理论是从行为和心理学角度构建的理论框架,为健康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其中,跨理论模型(TTM)是一种基于自我效能、决策权衡和变化过程的综合性理论,见表1。与其他行为改变理论不同,TTM更侧重于提供一种可实施的行为改变策略,该理论模型试图去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为什么发生。它描述了人们如何改变一个不良行为和获得一个积极行为的过程。

表1 跨理论模型行为改变方法与阶段关系

1.3 干预流程

借助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将作业人员根据前测数据划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开展常规的安全知识教育,而干预组则是借助跨理论模式对作业人员进行习惯性行为的干预。本次研究时间是2020年9月份,在干预实施后6个月也就是2021年3月份进行调查,分析对基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跨理论模式的习惯性行为干预效果。

2 习惯性行为干预方案

2.1 习惯性行为评估

基于“2-4模型”,见图1,对76起基坑坍塌事故进行间接原因分析,根据TTM行为转变模式,编制基坑作业人员习惯性行为阶段调查表,由建筑施工专家修改与评定,并通过预调查加以完善,得到最终问卷。

图1 行为安全“2-4模型”

干预研究共包括3次干预,干预时间间隔分别为1个月、2个月、3个月,每次干预之后,从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习惯3个角度对上次干预后的作业人员表现进行对比评估。基坑作业人员评估表见表2。

表2 基坑作业人员习惯性行为评估

将基坑作业人员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以常规安全培训模式干预,其内容包括让工人学习该项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临时用电注意事项、基坑开挖注意事项、钢围檩和钢支持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个人防护品的正确佩戴以及现场文明施工。实验组以跨理论模型模式干预,其干预内容包括:①人员评估,对基坑作业人员进行人口学特征单因素分析,统计被调查者年龄、工龄、职位、户籍、文化程度所占比重;同时参照跨理论模型行为转变模式,将基坑作业人员的习惯性行为分为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及维持5个阶段。②前意向阶段,应用自制习惯性意向表,评估作业人员对习惯性安全行为意向程度,针对意向程度一般的调查对象,进行重点、个体化教育,对其强调习惯性安全行为重要性及意义,同时可邀请习惯良好的作业人员分享施工经验,使意向程度一般的调查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问题。③意向阶段,通过卷面考试、相互评价和违规记录评估作业人员的习惯性行为,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以往行为干预方案,同时让作业人员对既往习惯性行为进行评价,使其自愿接受干预方案,使其相信该方案作用。④准备阶段,制定未来间隔1个月、2个月、3个月各个阶段习惯性行为干预计划。建立基坑作业人员工作交流群,调查人员可在群里随时为工人进行知识讲解、问题答疑、提醒每日注意事项。⑤行动阶段,为基坑作业人员创造安全生产氛围,能有始至终、潜移默化的对基坑作业人员进行良好的安全教育;按照各项规范、各项要求设置安全防护、安全标志;借助网络、视频材料、网络、广播、宣传册、漫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建立每个工人安全学习档案,使调查人员对进入基坑施工的每个工人掌握一手资料。⑥保持阶段,调查结束后对该工地基坑作业人员定期回访,了解其行为习惯,并告知企业管理人员加强监管,以保证习惯性安全行为保持下去。

2.2 评价指标

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积分方法,建立基坑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习惯行为阶段量表,在每阶段干预措施实施后,让被调查者以“非常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5个标准进行打分,得分分别为1~5分,每个评估方案总计35分。

3 习惯性行为结果分析

习惯性行为的干预效果人均评估得分可见表3—表5。数据采用 SPSS 22.0软件处理,以 ±s表示计量资料,t值为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量,用来看两组数据的平均值有无差异。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P值用来判定假设检验结果的参数。一般以P<0.05为显著相关。

由表3可知,在安全知识方面的人均得分:对照组高于干预前的17.9%,实验组高于干预前的35.8%,且传统安全教育对培养基坑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基坑作业人员干预前后安全知识得分对比

由表4可知,在安全意识方面的人均得分:对照组高于干预前的9.2%,实验组高于干预前的19.2%。

表4 基坑作业人员干预前后安全意识得分对比

由表5可知,在安全习惯方面的人均得分:对照组高于干预前的9.3%,实验组高于干预前的30.7%。

表5 基坑作业人员干预前后安全习惯得分对比

图2为习惯性行为评估人均得分情况及变化趋势。在跨理论模型的指导下,作业人员安全行为习惯明显改善,在前两次行为干预后,作业人员习惯性行为得分增速减缓。

图2 两组基坑作业人员习惯性行为变化趋势

4 结论

(1)基于TTM 指导的分阶段针对性干预方案对习惯性行为的干预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性的干预措施,效能提升在14.2%以上。

(2)常规性的干预措施对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

(3)随着时间的变化,TTM对基坑作业人员干预时间越久,则对工人的习惯性行为干预效果越低。

(4)首先培养基坑作业人员安全知识,有助于提高工人“认知水平”,有助于在行动前阶段(无意识期、意识期和准备期)培养其采取行动的意愿,而培养基坑作业人员安全习惯,提高工人“行为水平”,有助于习惯性行为在维持阶段的改变。

猜你喜欢
习惯性基坑事故
微型钢管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全套管全回转咬合桩在基坑支护中的技术应用
学中文
老年习惯性便秘该如何治疗
基坑开挖及加固方法研究
招呼
基坑开挖对邻近已开挖基坑的影响分析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