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登峰幼儿园 曾 岚
所谓的过渡环节,是指幼儿从上一个活动向下一个活动转换的中间环节。过渡环节存在于两个活动中间,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看似时间零碎却蕴含着大量的教育契机。
当前大多数幼儿园都提倡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游戏、自主评价,但“自主”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不同教师对“自主”的概念存在不同认识,部分教师在过渡环节存在认识误区——错把“自主”当成是“放任”。
案例1:户外游戏结束后,幼儿回到班级,教师忙于准备下一个活动,并没有对幼儿提出相应的规则。有些幼儿去上厕所,有些幼儿在喝水,动作快的幼儿则在课室里跑来跑去、大喊大叫。
案例1中的教师错把“自主”当成是放任幼儿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幼儿自由散漫,不利于下一个活动的顺利开展。
朱莉·布拉德认为:过渡环节能够对两个活动产生连接作用,使得一个活动顺利地转到下一个活动,以实现不同活动之间的过渡。当前部分教师会把过渡环节高控起来,任务式地去安排幼儿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动作,出现了“管则限,放则乱”的两个极端局面。
案例2:美术活动后,有几位动作慢的幼儿还没有完成作品。“请还没有把作品交到我这里的小朋友快一点,我要收材料啦。”幼儿一脸不情愿。“交完作品的小朋友,快点去上厕所、洗手。”“上完厕所洗完手的小朋友快点回到座位上坐好。”“静息音乐响啦……”
我们可以看到在案例2中,充斥着教师指令性的语言,控制着幼儿去做事。尽管幼儿是不情愿的,但是教师为了能够按时准点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高度控制着整个局面。
教师的专业素养会影响他们对“过渡环节”的认识。有些教师认为过渡环节就是生活环节,就是用来盥洗、如厕的。“生活”真的即“过渡”吗?
案例3:大班集体活动后,孩子们在座位上等待着老师的安排,老师从容地安排着“男孩子先去上厕所、洗手,女孩子先去喝水,然后交换”。等所有幼儿都完成了盥洗、如厕、喝水后,老师才开始下一个活动……
在案例3中教师用盥洗、如厕、喝水等单一的生活环节代替了活动间的过渡环节。两个环节间的转换生硬、时间不紧凑,导致幼儿出现消极等待的现象,不利于幼儿良好常规的建立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童谣通俗易懂,其韵调自然活泼、句式简短生动、修辞俏皮有趣,同时又有丰富的文学特色。教师将收集到的童谣资源适当地运用到幼儿园大班过渡环节中,不仅能有效缓解问题,提升幼儿一日生活的保教质量,同时也使童谣这一文化瑰宝得到传承。
1.有助于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
当前幼儿园大班过渡环节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幼儿消极等待时间过长;幼儿自由散漫、规则意识淡薄;教师高控活动占据主体等。将童谣运用到幼儿园大班的过渡环节中能够明显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丰富过渡环节内容,为幼儿平稳地转换到下一环节提供较好的保障。
2.有助于优化过渡环节的组织形式
童谣在幼儿园大班幼儿过渡环节中的运用有助于优化过渡环节的组织形式,减少教师高控活动的局面,将教师主体变为幼儿主体,真正把自主权交还幼儿。同时,将童谣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中能够创造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能更加放松、积极地融入到活动中去,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3.有助于童谣文化的传承
童谣作为散落于民间一项独有的语言文化瑰宝,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将童谣穿插在幼儿园大班过渡环节中,可以让幼儿感受童谣独特的文化魅力,并使童谣文化得到传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对于如何巧用童谣资源,优化幼儿园大班过渡环节,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隐形教育,过渡无痕
当前,部分教师认为过渡环节就是两个环节之间的休息环节,是用于给幼儿进行盥洗、如厕的,硬生生地把过渡环节拆分变成了一个活动过程,发出指令性的语言“你该做什么”“他该做什么”等安排幼儿,进而产生“管则限”的高控局面。
将童谣巧用于幼儿园大班过渡环节,不是要求教师在每一过渡环节中都强行加入童谣——这样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教师可以在过渡环节中播放音乐活动中未学习完的童谣,让幼儿通过“磨耳朵”来进行学习;亦或将童谣收录在音乐区域“童声童气”中,让幼儿在过渡环节中自主探索从而习得音乐。
2.科学安排,动静结合
童谣除了音调美感之外,还包含着地区所蕴含的文化情结,童谣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了让儿童乐于接受而易于传唱的要求,形成了语言简单、稚嫩等特点。将童谣巧用于幼儿园大班过渡环节,并不是一味地让幼儿说、唱童谣,而是要动静结合、科学安排。户外游戏结束后回到教室,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欣赏童谣来静下心。
幼儿不仅仅在集体教育时能学到知识,过渡环节更为他们自由的探索与发现提供了条件。这段时间内,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幼儿良好行为的引导者和思维的开拓者。大班幼儿相比起小、中班幼儿而言,自主性更强,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反应和表现及时做出适当调整、科学安排。
3.提前预告,暗示规则
有研究表示,当幼儿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可提前5分钟左右提醒幼儿活动即将结束。这实际上是让幼儿对活动有一定的把握,提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在过渡环节中,教师可以先与幼儿明确过渡环节中需要完成的事情,随着小、中班常规的渗透,大班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需要教师详细地指导便能自觉完成过渡。
在这一策略中需注意巧提示、轻暗示。大班幼儿随着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心理年龄趋于成熟,部分幼儿会出现逆反心理的现象,教师若强硬地要求幼儿必须完成某些事项,则幼儿可能会“对着干”。除了提前告知上一活动结束时间和过渡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幼儿预知后续活动内容,让幼儿明白过渡环节中所作所为背后的原因,让幼儿更好地将行为内化,促进其由他律转向自律。相较于教师不停地催促和“威胁”,预告和暗示能更加切实地提高幼儿过渡环节的效率。
巧妙、适度地将童谣运用到幼儿园大班过渡环节中,不仅能增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也能有效地缓解当前大班幼儿过渡环节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教师要把握好过渡环节中的教育契机,巧用童谣,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