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荣 ,张云萍 ,侯继丹 ,孙 兵 ,熊亚琼 *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一院,江苏 淮安 223300;2.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与助产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呼吸内科是临床重要科室,收治患者数量多,病情复杂、危重,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实习生是临床医护工作者的后备军,实习教学模式及效果一直是临床教学研究的重点。工作坊最初指专题研讨会、讲习班,即一群人为了某一个主题,在一名导师指导下,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共同研究和学习[1-3],最早出现在心理学、教育领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教学模式被引入医学教育领域[2-4]。案例教学是运用基于案例的方法使学生参与真实情景下的案例讨论,通过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寻求对策、得出结论等过程,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处理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5-6]。本研究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引入综合案例工作坊,探讨其应用效果。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90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名)和观察组(45名)。对照组男、女生分别为30、15人;年龄21~25岁,平均(22.78±1.17)岁;本科生及研究生分别为41、4人。观察组男、女生分别27、18人;年龄20~26岁,平均(23.04±1.30)岁;本科生、研究生分别为42、3人。入科基础能力水平测试结果:观察组(76.73±8.27)分,对照组(79.49±9.69)分。两组一般资料、基础能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实习生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因身心疾患或各种原因导致的实习中止者。
两组呼吸内科实习时长一致,且由相同教师带教,带教教师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担任,以医院临床专家编制的《实习医生管理规范及标准》为带教指南,执行统一的带教计划。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即学生跟随带教教师查房,参与病例分析、科室讲座等,学习科室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特征,掌握呼吸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以及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呼吸内科临床基本技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呼吸内科综合案例,案例均来自课题组建立的案例库。该案例库采用临床典型、真实案例,结合岗位能力需求、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开发,涵盖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实习生进入科室后,每3~4人为一组,组建工作坊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除完成常规实习任务外,还需参与每周两次的综合案例讨论,具体实施过程分为3个阶段。(1)前期:带教教师提前1~3天在实习生管理平台发布呼吸内科案例,结合临床岗位能力要求设置任务,包含疾病评估、体格检查、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等内容,涉及呼吸内科常用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岗位核心能力。实习生根据案例和任务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通过网络查询、文献查阅、循证医学等途径获取知识。(2)中期: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头脑风暴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引导实习生以工作坊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进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模拟练习,要求实习生自我评价,最后教师总结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3)后期:针对中期讨论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要求各组形成一份完整的病例分析报告。同时,将病因、诊断、治疗等相关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来,并上传至实习生管理平台,教师及时查看并予以反馈。
科室实习结束后,先评价实习生岗位能力,包括理论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病例分析3部分,理论基础知识涵盖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等;临床技能包括胸腔穿刺、动脉采血、肺功能检查等;病例分析能力测试题则从呼吸内科综合案例库随机抽取。之后自行设计问卷了解实习生学习感受,包括兴趣、基础知识、岗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成就5个维度,各维度均有4个条目,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学习感受越好。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以均数和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岗位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考核结果比较(±s,分)
表1 两组考核结果比较(±s,分)
n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组别 基础理论知识76.64±8.53 72.89±8.80 2.056 0.043 45 45临床技能85.93±6.61 83.16±4.61 2.313 0.023病例分析87.36±5.80 83.60±6.15 2.983 0.004
观察组学习感受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习感受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习感受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基础知识n 学习兴趣岗位能力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组别 自主学习能力16.24±1.03 15.20±1.08 4.706 0.000 45 45 16.04±1.17 15.51±1.61 3.541 0.001 16.46±1.21 15.13±1.24 3.921 0.000 16.24±1.25 15.02±1.57 3.393 0.001学习成就16.02±1.12 15.47±1.04 2.446 0.016总分80.58±2.93 76.09±3.66 6.418 0.000
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案例工作坊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临床技能和病例分析能力,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基于临床病例建立的案例库,能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高度匹配教学需求、学生需求和岗位需求,提升教学效果[7]。呼吸内科临床教学时应用的案例均来自科室典型病例,内容涵盖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且多为混合型、复杂型、危重症型病例,能涵盖呼吸内科岗位工作涉及的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养,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高度匹配。作为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协作的教学组织形式,工作坊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工作坊的基础是小组合作学习,倡导的是多元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开放,提升了教学效率。综合案例工作坊以案例为基础,学生在临床真实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案例既包含病因探究、病理分析、临床表现、疾病鉴别等基础知识,又包含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紧急救治技术等临床基本技能,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模拟练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在与同伴交流、师生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自我知识架构,促进了理论水平、技能的同步提升。
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案例工作坊应用于呼吸内科临床教学,能够提高实习生学习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实习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满意度更高。呼吸内科疾病具有迁延性、综合性的特点,以综合案例为基础、小组工作坊为组织形式,通过视频、动画、信息化教学平台等多种资源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师生研讨,对相关知识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降低了自主探索和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紧张感,增强了学习自信;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下,小组成员分析患者的病情及变化,回答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在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为顺利走上临床岗位奠定基础。另外,学生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学习体验和成就感也得以增强。
工作坊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适用于医院临床实践教学及卫生类院校实训教学[8-9]。综合案例工作坊以临床真实案例为基础,对教学资源和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已有研究多探讨该模式对研究对象的有效性,今后可就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探讨其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