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泽,黄传兵,陈君洁,周 娜,陶艳红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血中补体水平降低[1]。有研究[2-3]报道,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可采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评价其疾病活动度。此外,也有研究[4]提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相关。目前临床上西医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本病,但是患者往往难以耐受其毒性和不良反应。SLE可分为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瘀热痹阻证、风湿热痹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和气血两虚证[5]。本课题组自拟的健脾滋肾方对SLE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低。本研究旨在探讨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对脾肾阳虚型SLE活动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制定的SLE诊断标准[6]。
1.2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SLE脾肾阳虚证型诊断标准[5],即可见面色无华、四肢浮肿、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腹胀痛、纳少便溏、尿少、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为13~65岁;③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②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合并严重感染者;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
1.5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S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3例,女27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0.17±10.96)岁;病程0.5~10年,平均病程(3.19±2.28)年。对照组男4例,女26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39.53±10.39)岁;病程0.5~11年,平均病程(2.71±2.21)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t=0.230,P=0.819;性别:χ2=0.000,P=1.000;病程:Z=-1.015,P=0.310),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文号为2015AH-20。
1.6 失访及退出 无失访及退出病例。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予以醋酸泼尼松片(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689,每粒5 mg)及硫酸羟氯喹片(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63,每片0.1 g)口服。晨起饭后口服醋酸泼尼松,每日20~50 mg;硫酸羟氯喹,每日3次,每次0.1 g。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健脾滋肾方(黄芪15 g,茯苓、白术、山药、熟地黄、菟丝子、金樱子、覆盆子、女贞子各10 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两次分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
2.2 观察指标
2.2.1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中医症状评分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中医症状(皮肤红斑、关节疼痛、畏寒肢冷和神疲乏力)进行评分,按其程度分为0~3分,见表1。②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补体C3及Hcy)恢复正常,中医症状评分减少率≥95%;显效:实验室指标趋于正常,中医症状评分减少率≥70%且<95%;有效:实验室指标有所下降,中医症状评分减少率≥30%且<70%;无效: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者,中医症状评分减少率不足30%。中医症状评分减少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表1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2.2.2 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 按照文献[7]的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管损害、肾脏损害及皮肤损害等9个方面进行评分,0~4分、5~9分、10~14分、≥15分分别对应基本无活动、轻度活动、中度活动和重度活动。
2.2.3 实验室指标 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液,使用Sysmex K-4500型号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相应指标,并经过计算得出NLR、PLR;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HITACHI公司生产,7600-020型)检测血清补体C3水平;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Hcy水平。
2.2.4 安全性 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肝酶升高以及感染等。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皮肤红斑、关节疼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皮肤红斑、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评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关节疼痛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LEDAI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LEDAI评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LR、PLR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LR、PLR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PLR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NLR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LR、PLR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C3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C3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cy水平降低程度和血清C3水平升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C3水平比较
3.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共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4例胃肠道反应,1例肺部感染;对照组共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例胃肠道反应,2例肺部感染。予以停药并对症处理,1周后复查均未见异常。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P=0.542)。
SLE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多个脏器和系统。有研究[8]报道,在SLE活动期,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不升高或升高不明显,而在SLE感染时,CRP升高,因此可用于鉴别SLE是处于活动期还是感染期。而补体作为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存在于血清中,参与适应性调节免疫[9]。研究[10-11]报道,补体C3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C3单独降低是SLE处于活动期的重要标志。此外,SLE患者疾病活动常伴随Hcy水平变化。Hcy含有硫氨基酸,是人体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Hcy升高后产生大量的过氧化氢以及自由基,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释放一氧化氮,有形成血栓的风险[13]。有研究[4,13]报道,Hcy水平同SLEDAI评分正相关,反映了SLE的疾病活动度。NLR和PLR是近几年兴起的评价炎症的临床指标[14]。有研究[15-16]报道,部分细胞因子的异常会间接导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激活。另外也有研究[17-18]指出,血小板拥有免疫调节的活性及炎症中间介质的特点。这提示NLR、PLR能够相对稳定且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国内也有研究[19]报道NLR、PLR与SLE的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
依据SLE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归于中医“阴阳毒”“蝴蝶斑”及“脏腑痹”等范畴。众多中医学家结合临床经验及经典古籍指出本病以虚为本,瘀热为标,属本虚标实。本病常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而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封藏为先天之本,本病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治疗也应从此着手,遂以健脾滋肾为大法,临床上收效甚佳。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山药补脾肾,益气养阴,白术益气健脾利水,三药共为君药,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周身。茯苓、熟地黄补益气血以助君药,共为臣药;菟丝子、覆盆子、女贞子、金樱子补肾益精,共为使药。方中茯苓、白术以其除湿之效防滋阴药滋腻助邪。全方补中有泻,共奏健脾益肾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包含的化学成分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20];熟地黄也有改善肾缺血及抗炎等作用[21-22];茯苓调节免疫、抗炎,对SLE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23];白术则有抗氧化、抗炎、保护肾脏以及调节免疫等作用[24-25];山药在调节免疫、增殖淋巴细胞以及生成抗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6-27];菟丝子、金樱子、覆盆子及女贞子均有调节免疫、抗氧化等作用。
综上所述,健脾滋肾方联合基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SLE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控制病情发展,且有较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