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远娥
摘要:比较思维是数学学习里的一种重要思想,需要学生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在日常教学中应用比较策略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持续向学生渗透比较思维。为此,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要善用比较策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在知识层次性和关联性方面合理开展比较教学策略,借助层递式和迁移关系,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升华其数学思维,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比较教学法;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2-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成绩,更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应用比较法进行教学,积极为学生创设比较教学情境,将具有一定区别和联系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概念及定义等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加方便学生记忆和学习。
一、应用比较分析,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比较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到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带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三角形面积=底×高÷2,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教师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及三角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在纸上动手画出了底和高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既然已经知道如何计算长方形面积,那么找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于是学生1想到了平移的办法,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顶点画一条高形成一个三角形,将这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侧再旋转就可以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高也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此,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学生2想到同时利用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计算,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来求面积,得出的结果和学生1相同,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简单复合的比较,揭示属性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简单复合的比较教学来揭示复合问题的本质。比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知识时,有这样一道复合应用题:兵兵小朋友家里有3口人,房屋居住面积是72平方米,而乐乐小朋友家有5口人,房屋居住面积是85平方米,问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多少平方米?对于小学生来说,解决这种复合应用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利用了簡单复合的比较教学法。我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兵兵小朋友家里有3口人,房屋居住面积是72平方米,那么他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快列出算式72÷3=24(平方米)。(2)乐乐小朋友家有5口人,房屋居住面积是85平方米,那么乐乐小朋友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学生又很轻松地得出85÷5=17(平方米)。(3)得出前两题的答案后,计算一下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多少呢?学生很容易得出24-17=7(平方米)。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多利用这种简单复合的比较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获得更多解题思路和技巧。
三、善用比较策略,在比较中激活思维
比较的内容和方向可以是多元的,主要是借用比较的思维,让学生在知识本质、区别、异同方面进行理解与学习。比如,六(2)班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九分之八,转进1名女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七八之六,六(2)班原来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想出四种解法。在逐一亮相不同解法后,教师可以把这些原始素材整合在一起,进行宏观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几种解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抓住了男生人数这个“不变量”。而如何求出这个“不变量”,则体现了不同的智慧。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我来说,你们听”以及“精彩点评师”的情境,在生生互动中,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智慧得到碰撞,对于每种解法都给予肯定。通过第一层次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同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切身感受数学解题的奇妙技巧。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纵向比较: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捕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素材,搭建“比较”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认知背景,加大学生认识知识和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思维层次。
四、应用比较运算,发现计算规律
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比较运算,只有当学生通过对比运算,掌握一定的方法后,才能够对相同类型题目或者类似的题目进行解答,达到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一课中,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写出一道计算题目:58+7=()。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并写出结果,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学生给出了答案65。学生1:“我将7+8=15,然后15+50=65。”学生2:“我采用列式的方法来计算得出结果。”学生3:“我将7分解成2和5,算式变为58+2+5=65。”学生4:“我将8分解成3和5,算式变为53+7+5=65。”这时教师提出:“如果58+17呢,怎么计算简便?”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方法,教师将学生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如下规律:在计算开始时,首先观察算式中的两个数,找到其中较大的数,看它需要加上多少才能变成整数,从较小的数中减去需要拿出的数,剩余的数作为个位数,这就是取小补大的方法。教师又给学生出了几道不同类型的计算题目,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计算,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学生不仅要从数据、公式上进行比较,更要从解题方法上进行对比,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毛少剑.比较教学法在小学分数应用题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20,9(19):96-97.
[2]石艳.善比较 明算理 强能力——运用比较教学法改进小学计算教学例谈[J].读写算,2020(02):157.
[3]陈凌丽.浅谈“比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9(3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