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2
温县文物管理所3
(1.河南 安阳 455000;2.河南 郑州 450000;3.河南 温县 454850)
2007年3月至12月,因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施工取土,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南张羌镇南张羌村南发现大量汉墓,温县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138座汉墓。
发掘区位于黄河故道北侧的二级台地清风岭上,西距温县县城约3公里,北为南张羌村(镇),南为冉沟村、徐沟村(图一),区域内及周边原为地势较为平坦的耕地,因工程取土,形成较大的深坑。在清理的汉墓中,共有4座墓葬随葬品组合保存完整,比较有代表性,其中 2007WNM36、2007WNM89(以下简称M36、M89)出土有铜钱,年代相对明确,现将两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南张羌墓地位置示意图
位于墓地中部偏东,为竖穴墓道单室空心砖墓,方向0°,由墓道、封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二)。由于墓葬北部紧邻取土后形成的断崖,出于安全和工程量的考虑,发掘时未对断崖掩埋部分进行发掘。墓葬全长2.8米(不包括墓道),最大宽1米。
图二 M36平面、剖视图
墓道 位于墓室北部,竖穴式,因发掘时墓道基本被断崖掩埋,具体尺寸不详。
封门 位于墓室北端,宽0.9米,高0.8米。由2块侧立的空心砖上下叠砌而成。封门砖长0.9米,宽0.4米,厚0.1米。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内长2.6米,内宽0.8米,残高0.9米。墓顶破坏严重,形制不明。东、西两壁均由侧立的空心砖上下叠砌而成,共2层,每层2块,规格为1.3×0.4×0.1米;南壁为2块侧立的空心砖上下叠砌而成,规格为0.9×0.4×0.1米。墓底平铺9块空心砖,规格为0.9×0.3×0.1米。未发现葬具和人骨。随葬品均位于墓室北部,大多沿西壁放置。
共10件。均为陶器,有鼎、盒、壶、罐、釜、甑、俑头等,均保存完整。以泥质灰陶为主,兼有少量泥质黑灰陶,部分陶器通体施姜黄色陶衣。大多为轮制,器耳、器足和俑头为模制。器表大多为素面,少量饰戳点纹、瓦纹、绳纹等,个别器物施白彩。
鼎 1件。M36∶7,泥质灰陶,通体施姜黄色陶衣。覆钵形盖,斜方唇。鼎身子口,方唇,深腹弧收,平底,三蹄足较粗短。长方形附耳较直,下部有近长方形穿孔。盖顶中部饰两周凹弦纹。盖径19厘米,高5.2厘米;鼎身口径15.6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8厘米,高12.5厘米;通高16.8厘米(图三,1)。
盒 1件。M36∶5,泥质灰陶。覆钵形盖,矮圈足状捉手,斜方唇。盒身子口,方唇,弧腹内收,平底内凹。盖径19.2厘米,高4.6厘米;盒身口径16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8.8厘米,高10.3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三,2)。
罐 2件。均为泥质灰陶。形制接近,均为卷沿,束颈,鼓腹,平底。M36∶4,尖唇,溜肩,腹斜收,底略内凹。口径11.3厘米,腹径21.4厘米,底径11厘米,高19.6厘米(图三,3)。M36∶6,圆唇,圆肩,腹弧收,平底。肩部饰6周戳点纹。口径9.4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8.6厘米,高14厘米(图三,6)。
壶 2件。M36∶8,泥质灰陶。盖顶弧形隆起,子口,方唇。壶身敞口,平沿,尖唇,束颈,溜肩,鼓腹弧收,平底。盖径6.7厘米,高0.9厘米;壶身口径6.4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5.8厘米,高14厘米;通高14.9厘米(图三,4)。M36∶3,泥质黑灰陶。盖顶弧形隆起,子口,圆唇。壶身盘口,平沿,圆唇,长束颈,圆肩,鼓腹弧收,高圈足外撇。盖径13.2厘米,高3.6厘米;壶身口径12.7厘米,腹径22.7厘米,底径12.7厘米,高37.4厘米;通高40.3厘米(图三,5)。
釜 2件。均为泥质灰陶。形制接近,均为仰折沿,深弧腹,圜底。M36∶1,圆唇,底近平。腹部饰瓦纹。口径12.8厘米,腹径17.3厘米,高14.2厘米(图三,7)。M36∶2,斜方唇,唇面有一周凹槽,腹斜收,底略尖。上腹部饰瓦纹,近底部饰方向不一的绳纹。口径12厘米,腹径16.4厘米,高12.8厘米(图三,8)。
甑 1件。M36∶10,泥质灰陶。直口,方唇,口沿下端有折棱,弧腹斜收,平底内凹,中部有一圆孔。口径21.8厘米,底径8厘米,高8.8厘米(图三,9)。
俑头 1件。M36∶9,泥质灰陶。中空。头梳双髻,细长眉,目似微闭,眼尾上挑,蒜头鼻,口微张。面部施白彩。长10.2厘米,宽8.6厘米,高10.6厘米(图三,10)。
图三 M36出土陶器
位于墓地中部偏东,西距M36约140米,竖穴墓道砖室墓,方向175°,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全长5.92米,最大宽1.82米(图四)。墓砖规格相同,长28厘米,宽14厘米,厚6厘米。
图四 M89平面、剖视图
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略偏西,竖穴式,平面呈长方形,长2.04米,宽0.9米,残高1.12米。直壁,平底。
封门 位于墓道北端,宽0.9米,残高0.98米。由顺砖错缝平砌而成,整体向北弧出,残存16层砖。
甬道 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呈长方形,长0.46米,宽0.9米,残高1.12米。顶部形制不明,直壁,平底。
墓室 平面大体呈长方形,长3.42米,宽1.82米,残高1.12米。顶部形制不明。西壁北部和北壁均用侧立的墓砖错缝垒砌,西壁南部和东壁未砌砖。其中,西壁残存7层砖,高0.98米;北壁残存8层砖,高1.12米。棺床位于墓室西北部,由一层顺砖对缝平铺而成,长2.46米,宽1米。棺床正中发现人骨1具,保存较差,仰身直肢,头向南,性别不详。未发现葬具。随葬品大多位于墓室东侧,沿东壁放置,少量随葬品位于人骨胸腹部两侧。
共19件,包括陶器、铜器和铜钱。
1.陶器
共16件。均为泥质灰陶,有鼎、壶、瓮、钵、樽、盘、仓、灶等,除陶壶M89∶7底部残缺外,均保存完整。器身均为轮制,器耳、器足为模制。纹饰较丰富,有绳纹、网纹、凹弦纹、凹带纹、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等。
鼎 1件。M89∶6,子口,圆唇,折肩,肩部有一周折棱,折腹,下腹弧收,平底,三蹄足。长方形附耳外撇,耳部外缘有凸起的边郭,边郭内有一长条形穿。腹中部饰一周凸起的绹纹,下腹部和近底部各饰两周凹弦纹,蹄足模印鸮形纹,附耳外侧穿孔上方饰网纹。口径11.8厘米,腹径20厘米,底径8厘米,通高17.4厘米(图五,1;图六)。
图五 M89出土陶器
图六 陶鼎M89∶6整体及足部
壶 4件。壶身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盘口外撇,平沿,束颈,圆肩,鼓腹,平底略内凹。肩部对称贴塑两个铺首衔环。肩、腹部各饰1~2周凹带纹。M89∶7,底部残。覆钵形盖,盖缘外折,圆唇。盖面饰两组双线凹弦纹。盖径19.3厘米,高5.8厘米;壶身口径18.8厘米,腹径36.2厘米,残高44.2厘米;通高50.2厘米(图五,2)。M89∶8,无盖,口径12.8厘米,腹径23.2厘米,底径12.8厘米,高30厘米(图五,3)。M89∶10,覆钵形盖,盖缘外折,方唇。盖顶中部有条形扁钮,圆形钮座上模印四叶纹,钮座外缘和盖缘各饰一周绳纹。盖径10.2厘米,高3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18.4厘米,底径10.6厘米,高24.2厘米;通高27厘米(图五,4;图七)。M89∶9,无盖,口径10.2厘米,腹径18.2厘米,底径11厘米,高23.7厘米(图五,5)。
图七 陶壶M89∶10整体及盖部
樽 1件。M89∶5,直口,方唇,筒形腹,平底,下附三蹄足。腹部饰4周双弦纹,近底部饰1周单弦纹,蹄足足根处各饰一对环眼凸目。口径21.4厘米,底径20.1厘米,高18厘米(图五,10)。
盘 1件。M89∶4,仰折沿,方唇,折腹,平底。内壁腹中部、底部各有一周折棱。口径24.2厘米,底径13.2厘米,高6.3厘米(图五,6)。
瓮 1件。M89∶2,平折沿,方唇,唇面有一周凹槽,鼓腹弧收,平底内凹。腹部饰2周网纹。口径37.2厘米,腹径44.4厘米,底径28.8厘米,高37.3厘米(图五,9)。
钵 2件。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口微敛,圆唇,腹弧收,矮小饼足。腹部饰瓦纹 。M89∶3,平底。口径14.6厘米,底径4.6厘米,高6.5厘米(图五,7)。M89∶17,平底略内凹。口径14.7厘米,底径4.2厘米,高6.3厘米(图五,8)。
仓 5件。形制基本相同。盖顶呈弧形隆起,中间有卧兽状盖钮,斜方唇。仓身为直口,圆唇,圆肩,筒腹斜收,近底部有一圆孔,平底,下附三熊足。盖面模印浮雕纹饰,盖钮两侧饰缠绕交叉的双龙。腹部饰三组凸弦纹。M89∶13,盖径11厘米,高2.4厘米;仓身口径9.2厘米,肩径21厘米,底径16.8厘米,高28厘米;通高29.9厘米(图五,12;图八)。
图八 陶仓M89∶13整体及盖、足部
灶 1件。M89∶11,长方体灶体,拱形灶门,梯形挡火矮墙。灶面开3个火眼,两大一小,尾部中间有一通烟囱的小圆孔。灶门两侧、上部和灶面靠近边缘处刻划几何纹。灶面摆放模型釜3件,盆、瓢、烟囱各1件。釜均为敛口,圆唇,折腹,小平底。盆放置于釜M89∶11-2上,为敞口,折沿,方唇,斜腹弧收,平底。瓢放置于釜M89∶11-3中,瓢体近椭圆形,方唇,浅腹弧收,圜底;瓢柄由前至后逐渐收窄,末端呈弧形。烟囱为敞口,圆唇,中空,上部呈锥状,有3周折棱,向顶部依次收窄,下部因切削呈不规则棱柱体。灶体M89∶11-1长34.2厘米,宽22.4厘米,高15.8厘米。釜M89∶11-2口径6.3厘米,腹径8.6厘米,底径3.2厘米,高4.6厘米;釜M89∶11-3口径6.2厘米,腹径8.4厘米,底径3.4厘米,高4.3厘米;釜 M89∶11-4口径3.5厘米,腹径5.1厘米,底径2.2厘米,高3.2厘米。盆M89∶11-5口径9.6厘米,底径3.6厘米,高4.5厘米。瓢M89∶11-6长6.2厘米,最宽处4厘米。烟囱M89∶11-7口径2.5厘米,底径3.5厘米,高12厘米(图五,11;图九)。
图九 陶灶M89∶11及所附模型器
2.铜器
1件,为铜镜。M89∶1,半球形钮,圆钮座。镜背以2周由弦纹和短斜线纹组合而成的纹饰为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内向八连弧纹,连弧纹与钮座之间饰相间分布的三竖线纹和短弧线。外区为一周铭文带,内容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各铭文之间饰相间分布的“田”字形图案和弧线。素平缘。直径6.37厘米,厚0.1厘米,缘厚0.18厘米,重40.19克(图一〇,1)。
3.铜钱
共2枚,均为五铢钱。M89∶18-1,“五”字较瘦长,交笔弧曲,上下两横不出头;“铢”字较模糊,隐约可见“金”旁上部为三角形,“朱”旁上部方折。正面穿上方凸起一横笔。直径2.53厘米,穿径1厘米,郭厚0.15厘米,重3.18克(图一〇,2)。M89∶18-2,钱文字体略长,“五”字交笔曲度大,与上下两横相交处内收近垂直,上下两横出头;“铢”字“金”旁为箭镞头,“朱”旁上部方折。直径2.61厘米,穿径1厘米,郭厚0.15厘米,重3.56克(图一〇,3)。
图一〇 M89出土铜镜、铜钱
南张羌M36为竖穴墓道单室空心砖墓,墓室空间狭小,仅容单棺下葬,这种形制的墓葬在西汉早期的洛阳地区较为流行,如洛阳涧 西 周 山 西 汉 早 期 空 心 砖 墓[1,2]、邙 山IM3483[3]、洛阳北郊 C8M574[4]等,西汉中期也有发现,如洛阳烧沟M184[5]8—9。随葬器物的基本组合为鼎、盒、壶、小壶,还有釜、甑、罐和俑头,与洛阳地区西汉早期墓葬的随葬品组合基本一致。如:洛阳涧西周山西汉早期墓的随葬品基本组合为鼎、盒、壶(钫)、小壶,常见俑头[1,2];洛阳邙山 IM3483 随葬品基本组合为鼎、盒、壶、小壶各2件,还有釜、俑头等[3]。同时,南张羌M36出土的壶、俑头在形制上与洛阳邙山IM3483所出同类器物[3]非常相似。因此,可将M36的年代定为西汉早期。
南张羌M89为竖穴墓道砖室墓,墓室内部分区域用小砖铺砌,这与洛阳烧沟部分第二型第二式墓葬形制相似,如洛阳烧沟M93、M124、M135等,此类墓葬的流行时间为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5]23—34,39—41。M89随葬陶器组合包括鼎、壶、仓、灶、樽、盘、瓮、钵等,其中陶壶的形制、纹饰均与洛阳烧沟西汉晚期墓出土的第二型第一式陶壶相似[5]100—106,陶仓形制、纹饰与洛阳烧沟西汉晚期墓出土的第二型第二式陶仓近似[5]112—114,陶樽形制与洛阳烧沟西汉晚期墓出土的第二型第一式陶樽相似[5]130—132。此外出土铜镜 M89∶1镜体较薄,窄缘,镜背较平,纹饰轻浅,铭文字体较为方正、松散,具有西汉晚期铜镜的特征[6];五铢钱M89∶18-2“五”字交笔弯曲较甚,符合西汉晚期五铢的钱文特征[7]。综合上述分析,M89的年代可定为西汉晚期。
豫北西部地区与洛阳地区隔河相望,联系密切。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来看,此次发掘的2座墓葬均受到洛阳地区汉墓的强烈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陶鼎M89∶6足部模印的鸮形纹饰,额头隆起,深目圆睛,钩状尖喙,喙下刻画呈放射状分布的羽毛。从目前报道的资料来看,鼎足模印鸮形纹饰的情况集中发现于新乡[8]、焦作[9]、济源[10]等豫北的中西部地区,流行年代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除M89外,南张羌墓地还出土20余件足部模印鸮形纹饰的陶鼎,时代均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显示出一定的地域特点。南张羌M36、M89的发现,为豫北地区乃至中原地区汉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参与发掘:贾立宝、魏唯一、王再建、郑振东、谢公社、郝广州、郑全胜、李红平、李珠峰、张保民
绘 图:贾立宝
摄影、拓印:王再建
执 笔:贾立宝、魏唯一、王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