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2022-02-23 19:11肖慧芳
考试周刊 2022年51期
关键词:课本核心教材

肖慧芳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存在小学生不需要学习太多的知识,只需要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读”与“背”的思想误区,因而很少涉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应该提上日程。

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暂且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不断地指导学生积累知识、夯实基础,提升语文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 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会在语文学习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自豪感。这也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只是一门学科的教学,更是一种综合素质与民族意识的体现。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语文是对文字的灵活运用,可见语文的学习对人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但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部分教师不重视小学生的知识理论教育,对学生疏于教导;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导致学生难以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消化;教师对学生进行“保姆式”教学,导致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弱;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阻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拦路虎”。

(一)教师疏于引导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多地需要老师的引导。俗语说,老师就是学生人生中的灯塔,为学生指明方向,学生才能继续前进。而小学生普遍存在自制力不足、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学习方向不明确、学习方法难以掌握等问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更应该多加引导。

而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有一些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过于疏忽。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喜欢采用“喧闹”的方式:教室课堂“喧闹”、学生交流“喧闹”、课堂教学“喧闹”等。部分老师认为课堂就是应该热热闹闹的,学生之间积极交流、不断互动;而不热闹的课堂学生之间的交流少,缺乏效果。这些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没有什么积极作用,反而让学生在“喧闹”的环境中,难以静下心来潜心学习;而且在此过程中,老师对书本的知识讲解甚少,学生对课本的了解程度也不够深入。这就导致小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未来的学习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教材厅函〔2019〕3号)中规定:“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各学科使用《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材。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全部使用统编教材。”教材内容较为丰富,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排版,知识的难度系数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教材里面有些内容并不是完全与生活贴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述的是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天里卖火柴,但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她三次点亮火柴,在最后一次的点亮中看到了奶奶。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是:小女孩很可怜,她很爱她的奶奶。但作者实际想要表达的却是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潦倒,也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但小学生的阅历不足,很难感同身受作者的情感,也难以理解作者的用意。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取方面,依然要多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学生阅读能力薄弱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有些老师害怕学生对教材理解不通透,就将教材中的每一段内容抽丝剥茧,细致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学生借助老师直接整理的内容也许能够快速了解文章,但若将一篇什么都没有划分的文章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大都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因此,当学生习惯于老师的细致划分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自主性也变得薄弱,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会减弱;而老师将会疲于教学,成就感较低,这将导致整体的教学效率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也有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将老师上课讲解的文章理解透彻就可以了,自己不需要再学习课外知识了。但是课本容量有限,仅仅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微薄;而且对课本翻来覆去地学习,也会使学生变得厌倦学习。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难以提升,就难以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学起来也更加吃力,从而产生畏难心理,逃避学习。但是,如果老师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将有巨大的帮助,进而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时期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孩子语文整体素养培养和对文字的理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的掌握是其他课程教学的基石,是他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手段。开展语文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表现为:第一,语文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第二,语文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事物;第三,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体论述如下:

(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这一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包含的内容多样。无论是远至夏商周,还是近至当下,都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小学生的三观尚未建立,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存在偏差,看待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化,不能多角度、多方面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强化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单元的末尾大多设置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这三个板块。每单元的三个板块与当前单元学习的内容息息相关,但又有所不同。这三个板块是对学生视野的拓展和对学习的拔高,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方法与技能逐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丰富其文化底蕴,提升语文水平。

(二)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知识积累,通常也会开通一些课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写作和阅读课程中,老师会让大家自主学习和阅读,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便向老师请教,老师会及时给予解答。

而语文这一门课程,最重要的便是知识的积累。我们在学习语文时,通常会遇到许多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名著经典等,学生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受到这些优秀作品的影响,也会积累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语段。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积累课外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了许多的写作素材,有助于提升其写作能力。因此,积累课外知识,能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在平时的写作和阅读中,与那些只拘泥于课本浅薄知识的学生相比,会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

(三)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今,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写作水平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是学生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这对学生的日后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写作能力的锻炼,也应该从小学开始,越早地训练写作能力,学生将会越早地提高语文水平,进而提升综合素养。

在平常的学习中,老师会在各个方面渗透写作知识。比如教师在文章的讲解中,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学习作者写作的结构层次;在学生遇到含义丰富的语段时,老师对语段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分析词语和语句的灵活运用情况。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仿写的形式巩固知识;也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寻找与上课提到写作手法相似的语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的深层次分析,逐渐理解作者的用意,掌握文章的思维脉络,从而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它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在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广大教育者应如何解决小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老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第二,老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第三,老师应因材施教,或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它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论述如下:

(一)深入挖掘教材,拓展学生思维

首先,学生学习各种语文技能大多都是在课堂上从老师的讲授中挖掘的。以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当中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为例,文言的句式对小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且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老师将文言的内容进行翻译,并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阅读理解。在学习这篇文言课文时,老师也可以拓展与其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加深对《少年中国说(节选)》的了解。这样的横向拓展,有利于学生将老师拓展的文言文与课本上的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其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老师“和尚念经”的教学模式中,会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将文章中所包含的趣味性知识展现在大家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深入思考,放大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逐渐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采用这种语文教学模式,学生的兴趣点会被放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拓展,学习也会不断进步。

(二)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最实用的方式就是与生活相结合。课本中有些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有些老师将课本内容原封不动地向学生传授,课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将内容怎么告诉学生,一味地将课本知识点向学生大量灌输,导致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效果不佳,由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难以获得提升。

解决教学的弊端与不足,就需要老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将课本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学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升。在语文教学时,老师也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记录身边的趣事,并通过日常的事物联系起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例如在《咏柳》的教学中,在文学大师的形象描写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柳树的姿态,在老师的描述下也能感受到柳条的风采。但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柳树和柳条在作者的笔下就可以如此柔情,而我们的描写就那么生硬”时,学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这时,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柳树和柳条,春天和夏天的柳树柳条,有不同的姿态。学生在观察中,逐渐对作者笔下的内容感同身受,更加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也能够精准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有的同学学习能力强,对知识的接受较快,能够很快消化内容。这些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技能,深入学习;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弱,对知识的接受较慢,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的学生,就应该做到夯实基础,注重积累。基于不同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老师应因材施教,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对第二天上课的内容需要提前一天了解,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不能放过老师讲解的任何一个细节,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考,同时,对老师没有提到的内容或者产生的其他观点可以积极交流;课后复习是很多学生通常会忽视的一点,但课后复习能够强化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同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能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让学生体会集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实现共赢。例如在部编版教材中针对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文,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其他的问题:“毛主席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七律·长征》的?”“《七律·长征》中包含哪些情感?”等等。久而久之,学生不断深入了解课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四、 结语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科目而言,更具有综合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独特作用,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但无论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其关键所在。因此,在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及学习能力,都与其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注重课内知识的总结和运用,同时不断积累课外知识,将课内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而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应及时更新授课观念,利用多种形式呈现课堂内容,以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断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仍需要教师与学习者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本核心教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