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的个案研究

2022-02-23 23:56向玉雷晨
现代英语 2022年23期
关键词:外教外籍跨文化

向玉 雷晨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鼓励扩大国际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深化教育合作。教育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19年修订)阐述了关于中外合作教育项目的相关规定和实施措施,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外籍教师的首选国家之一。为响应国际教育的呼吁,经教育部批准,湖北工业大学和美国底特律大学于2019年合作成立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DGTI),是中国唯一专注于国际绿色产业人才培训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国际化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发展之际,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个体在新环境下需要逐步适应,朱国辉(2011)基于Ward的跨文化适应二维结构,将个体的跨文化适应分为三个维度: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和学术适应,以突出跨文化适应研究对象的特殊性[9]。因此,本研究基于教育国际化背景,以底特律学院四名外籍教师为研究对象,利用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从心理适应、社会适应以及教学适应三个方面开展调查,了解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John Wesley Powell于1880年提出,用来描述人们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1936年,Redfield等学者引入“跨文化适应”一词,用来表示由于不同文化群体中个体之间的持续接触而导致的个体文化起源模式的变化[4]。Lysgaard(1955)认为在新文化环境的适应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U型曲线”模型的趋势:由最初的适应转变为“危机时期”,再通过个体的调整重新适应和融入新的文化环境[2]。Deutsch&Won(1963)将该模式进行完善,形成了一个包括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双文化调整期的更完整的“U型曲线”模型。Ward(1999)提出跨文化适应二维结构,强调跨文化适应包括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方面,其中心理适应主要指心理或情感上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指获得能够成功应对或融入特定社会文化或环境的与文化相契合的技能[5]。Kim(2001)的“压力—适应—增长”动态模型认为:压力是由新环境创造出来可转换为克服困难的动力;适应指某些因素通过内部整合,逐渐增加了外部的适应度;增长指随着适应时间的增加,压力的波动减小,该模型强调主体在新环境下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动态变化的[1]。跨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式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为跨文化适应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外籍教师在心理、社会和教学方面的跨文化适应性情况,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外籍教师在心理、社会和教学方面的适应情况如何?

(2)哪些方法和策略可以更好地促进外籍教师适应新环境下的社会文化?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选取湖北工业大学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DGTI)的四名外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均具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外教A来自马拉维共和国,主要教授《学术英语视听说》(EAP Listening&Speaking)和《国际关系导论》(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两门课程;外教B来自澳大利亚,主要教授《国际学术交流英语》(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课程;外教C来自叙利亚,主要教授专业课程《工程图学》(Engineering Drawing Science);外教D来自美国,主要承担英语口语(Oral English)方面的教学任务。

(三)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

本研究在征得外籍教师的同意和支持下于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在DGTI进行了为期8周共40课时的课堂观察,在不影响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的情况下,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现场录音和课堂观察记录。本次课堂观察随机选取了DGTI 21级4个专业9个自然班级中的5个班级,约150名本科生。学生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软件工程,其英语听说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2.访谈法

在提前与受访者沟通交流并经过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全程录音,随即对转录出的文本进行相关分析。由于使用半结构式访谈模式,访谈中会根据被访者的回答进行相关的扩展提问,访谈时长60~80分钟不等。访谈大纲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共40个问题。个人基本信息和意见与建议各设计5个问题,研究重点部分为心理适应、社会适应和教学适应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各设计了10个问题。

四、结果与讨论

跨文化适应的特性意味着旅居者面对新环境文化差异的挑战时,在面对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变化所带来的个体自我发展和转变[6]。陈慧等人(2003)认为跨文化适应初期个体的适应水平最差,生活变化的数量最高,适应资源最少[7]。对外籍教师来说,新环境下的适应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发展。

(一)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指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水平[9]。个体的心理适应对整体适应进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积极适应是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满足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消极适应是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态度以适合外部环境的要求[8]。通过与外教的访谈交流得知,四名外籍教师在心理适应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如适应新生活环境的焦虑、原有人际关系的缺失导致的孤独感、项目核心课程教学产生的压力等。外教A严谨果断,心理适应能力较强,她表示自己很享受所处的环境和所做的事情,当有消极情绪时会试图改变自己的状态;外教B热情直率,工作之余倾向于陪伴家人,思乡情绪是造成焦虑的主要原因,缓解方式主要是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做学术研究等;外教C开朗豁达,乐于接触新鲜事物,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强,唯一的困扰是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时因时差导致睡眠不足;外教D崇尚自由,在适应初期情绪波动较大,主要通过熟悉外界环境,与朋友聊天和观看短视频来缓解焦虑。另外,四名外教在生活水平方面均表示满意。总体来说,外教A,B和C为积极适应状态,外教D由最初的消极适应也逐渐转变为积极适应。

(二)社会适应

四名外教在访谈中均提到社会支持是影响社会适应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提供支持、工具提供支持等[10]。DGTI会定期开展外教例会、中外教师交流研讨会,帮助外教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除了学校信息、教学技术支持外,学院也会给予适当的生活以及人文关怀,让外教感受到自己是DGTI这个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外籍教师的文化适应进程。外教A在访谈中提到“入乡随俗”,表示自己在去到一个新地方之前会充分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尽快融入其中,并提到对不了解文化差异的人要有耐心,强迫他人改变是不现实的,但教育有助于创造改变;外教B相较于其他外教对中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在访谈中他提到自己的妻子是一名中国人,是很好的情感沟通对象,可以帮助他更加充分地了解、适应中国社会;外教C表示自己喜欢到中国各个城市旅行观光,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在进入一个新环境时能够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当下的生活环境;外教D表示初到武汉时,由于沟通交流方式的差异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扰,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上,随着学院同事和他人的帮助逐渐能够接受并适应。由此可见,外籍教师通过情感支持、信息提供支持、工具提供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三)教学适应

在教学适应方面,由于办学模式的差异性,外籍教师需要和高校教师合作教学并承担某些外方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四名外教均表示教学工作安排合理,与自己的学科背景知识相关,能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与进度,但和高校教师合作教学以及按照学院教学规范要求方面还是有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外教A治学态度严谨,有着清晰的课程规划,能够很好地掌握课程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的作业积极给予反馈和跟进,师生在课内外相处融洽;外教B对教学工作有着极大的热情,课堂生动有趣,肢体动作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部分学生不受约束,在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方面不够积极主动,外教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受挫感;由于外教C的课程特殊性,上课步骤为讲演和课堂练习,需要画图讲解、对模型进行展示和相关解释等,有时不能直观地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作图步骤;外教D言辞犀利,每节课选取的话题新颖,为兼顾每位学生,会在学生简单的准备后进行分组讨论,但有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情绪,师生互动效果不佳。四名外教在访谈中均指出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向被动学习,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沟通交流不畅的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向学院反馈相关问题、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沟通方式等,四名外籍教师现均已逐步适应教学工作。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湖北工业大学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的四名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外籍教师在自我心理调节和学院学校的支持下,从适应初期的不适到逐步适应新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环境。由于适应过程是动态变化的,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对如何能更好地促进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提出以下建议:

(一)个人层面

外籍教师应多了解并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提高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和沟通交流能力,建立个人关系网络;积极配合学院的培养管理,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

(二)社会层面

面对外国旅居者,我们应建立开放、包容、互助、平等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摒弃刻板印象;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道德规范;社会与高校应充分发挥国际化教育的价值,加强联合协作,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加快促进其跨文化适应进程。

(三)学校层面

加强中外教师合作交流,定期开展教学工作坊,加大政策扶持,促进外籍教师适应新环境;注重行政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合理借鉴国外教育模式,加强专业化和国际化建设,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和管理体系。

本研究以教育国际化为背景,结合跨文化适应理论与模式,主要通过心理适应、社会适应和教学适应三个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其适应过程具有动态性,并根据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在华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下的社会文化,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同时为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猜你喜欢
外教外籍跨文化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教Lis的诗意生活
论高校如何加强外籍教师的管理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