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来到会合的山顶
——由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引发的思考

2022-02-23 16:31吕艺生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2年2期

吕艺生

一、 中国大型晚会史上一次重大的跨越

看完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下文简称“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我想到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早有的话:越往前走艺术越是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会合。①参见:福楼拜.福楼拜文学书简[M].丁世中,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53.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完全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的大型晚会。②【全程回放】:北京2022冬奥会开幕式[EB/OL].(2022—02—04)[2022—03—20].https://www.acfun.cn/v/ac33 482681;【全程回放】:北京2022冬奥会闭幕式[EB/OL].(2022—02—20)[2022—03—20].https://www.acfun.cn/v/ac33 709943;『冬奥· 中国年』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 开幕式 国际奥运频道(OBS官方解说版)[EB/OL].(2022—03—08)[2022—03—20].https://www.acfun.cn/v/ac33 918968;【全场回放】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 全场回放[EB/OL].[2022—03—20].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rxjrpvx/v0042vj73o1.html.司空见惯的“人海战术”不见了,笨重而华丽的巨型布景不见了,整齐划一的大场面也不见了,大型晚会常见的形式一扫而光,③吕艺生.大型晚会编导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08-209.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光影表演秀,表演者也由明星大咖变成了普通人,甚至是从来没有登上过专业演出舞台的山区孩子。在现场的大屏幕上,一滴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在水中幻化成的瀑布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顿时流向整个体育场,随后又迅速在体育场中央冻结成长方体的冰。在这块“冰屏”上人们回顾了往届冬奥会的历史,随后冰体爆裂,巨型“冰雪五环”破冰而出。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一个精彩片段。

一连两个开幕式和两个闭幕式共四场晚会中,变幻莫测的灯光投影成为表演的主体。这样的理念和样式,彻底颠覆了我国运动会开闭幕式的传统样式,也彻底颠覆了原大型晚会的艺术观。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虽然都已经结束,但这几场开闭幕式带来的冲击波还在延续,带给我们的思考仍在延续。

面对这一巨大变化,我不禁惊叹:我国原有的体育场大型晚会演出形式的30年历史结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已经开始。

在1992年申办奥运会这一年,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决定,1993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的主创者要由体育界转向文艺界。那是一次历史性的转折,意味着由体育界主创的大型团体操模式的开幕式将由艺术家接手,演变为大型文艺晚会。为此,各艺术院校、各中直表演艺术团体的艺术家,提前一年被邀请到颐和园开了一周的创作研讨会。会议结束,选出了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总编导的班子。本人有幸被推选为那场《爱我中华》的总导演,由此开始本人主导了十多场此类型的大型晚会,包括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文艺表演《NGO在北京》、1997年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大型文艺表演《欢庆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各界欢庆回归和特区政府成立文艺表演《濠江欢歌》等。在那之后,张继钢、陈维亚等舞蹈编导一直主导着大型文艺晚会的编创工作。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由张艺谋出任总导演,舞蹈编导担任副总导演,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和残奥会开闭幕式主编导。而这次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仍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闭幕式的导演居然由灯光师沙晓岚担任。到了冬残奥会开幕式才由舞蹈编导沈晨担任导演,总导演中已经出现舞蹈编导的空缺。我作为舞蹈界一分子,面对这一划时代变化,不感意外,反觉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我认为,这是中国大型晚会史上一次重大的跨越。

二、 光影思维取代传统晚会“人海战术”

“人海战术”,原是中国大型晚会的拿手好戏。在科技还较落后的时代,在无更多灯光与投影手段可以使用的时代,在生产力水平还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海战术”也许是最佳选择。但是对于“人海战术”这一做法,30年前就有褒有贬。有些欧美国家由于人力成本高,也因为科技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在艺术与大型机械化的结合上较早地做出成果。但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这方面的起步要晚一些。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科技和艺术连接甚少,艺术家不懂科技,科学家也远离艺术,一时间不能通融,只好依赖“人海战术”。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没有摆脱对“人海战术”的依赖。它毕竟也能展示一种力量,显示一种中国人团结向上的特色。

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鸟巢”,那时北京最大的体育场是工人体育场。我在接受编创任务时,最大的难点就是体育场无顶。像舞台那样悬挂布景或做人工威亚都不可借鉴。记得1997年做《欢庆香港回归》时,有一个场面需要展现圆明园废墟,我甚至把建筑工地的巨型臂吊都调进了体育场,灯光只有大炮式的追光可用,但还要打出多条人影来,在这种尴尬与无奈中我们度过了好多年。

现今体育场的基本样式延续了古希腊的传统,观众基本是俯视状态,“舞台”是一个巨大的坑,我们俗称它为“大锅底”。对现当代艺术家来说,如何使它立体起来是个很大的难题。1993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为解决这个问题,舞美设计将北京出现不久的立交桥作为灵感,不仅形象新鲜,还局部改变了一点观众的视觉。而此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成功调动了科技的参与,以立体化的投影较好地解决了视觉问题,同时也改变了创作思维。

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仪式性很强,艺术表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由于光影的高度科技化,可以将投影投在体育场整个表演区,并且可做正反两投,这不仅使节目彻底改变了面貌,仪式内容也进行了艺术包装。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七个文艺节目中,纯粹电影式的“短片”占了两个,其余均为一种新型光影的人机结合表演。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从“倒计时”开始,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中惊喜地数到当日的“立春”时,便出现了一片绿,似春的嫰芽,似柔软的绿草,它们随春风飘拂,摇曳摆荡出各种美妙的画面。最后,一个动画的孩子轻轻一吹,蒲公英的白絮便飞扬在整个体育场……原来这是由400个小伙子操作而成的场面,他们每人手持十多米长的发光长杆,经光影的配合,一个美极了的童话世界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一段在节目单上表示为“倒计时: 《立春》”。“倒计时”说的是程序的开头,《立春》是节目名称,没有注明是什么形式。细看,此次节目单上凡有书名号的节目如《冰雪五环》《构建一朵雪花》《致敬人民》《雪花》《折柳寄情》《冬残奥圆舞曲》《爱的感召》都只有节目名称而无形式名称。这说明它们还没有形式名称。

然而,它们虽无形式名称却自成体系,已是一种具有形式感的节目,并且构成开幕式中最精彩的节目主体。仍以《立春》为例,这400个小伙子操作长杆进行表演,虽然是经过严格训练完成的,但它是舞蹈吗?观众并没有看到他们的具体操作动作,他们表演的形象完全呈现在那些长杆上。这种节目的构思,显然不是舞蹈编导的构思,因为它不是传统的舞蹈概念。但它分明就是一种艺术作品,是人看人爱的艺术作品。

《构建一朵雪花》中有舞者,一群女舞者每人持一朵有各国名称标记的雪花,半圆形的构图中,舞者手持雪花表演了一段简单的舞蹈,然而当舞者们形成一个半圆要合拢成满圆时,光影就代替了舞者,圆形图案演变成一朵大雪花后,真实的舞者隐去并放下手中雪花道具再次回到大雪花中,她们已成为大雪花图案的陪衬。这可以说是一段舞蹈,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能够让舞者充分发挥的舞段。从编舞的视角看,此段舞蹈并不是很理想,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朵朵雪花构筑这一朵大雪花,完成了总编导要讲的一朵大雪花的故事。舞蹈在这里只是陪衬与过程。

在《致敬人民》中,一排由世界各国人民构成的横排队伍平推而行,他们只是在普通地走路,但他们脚步后面展示出来的一幅由各种图片构成的画面才是主题画面。那些照片是由世界各国具有典型意义的著名人物构成。这一段最为精彩的是那四组滑冰者,他们所过之处,滑出了条纹形的海浪,贯满整个体育场“舞台”带有奥运口号的图案,图案从立体到平铺,给送奥林匹克会旗的人铺出一条通道。这段海浪的出现是那么出乎意料,人与图案的结合是那么和谐而符合逻辑,极大地满足了观赏者的审美要求。

此次冬奥会闭幕式上那段《折柳寄情》也是同样的构思。先是鲜明的光影构成的柳,而表演者在柳的枝干中出现。这是借用折柳表现惜别,观赏者是在整体画面和画面的变化中获得美的享受,并不会预设欣赏舞蹈的愿望,事实上也没太多舞蹈元素。该题材用这种光影的方法获得的效果是恰当的。当然也可以用传统方式,如请歌星演唱或请舞者跳舞,但却不能与这种新意相比。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节目中,我们看到的舞蹈形象有国标舞,还看到了定音鼓,但这些表演只是“同心圆”“留声机唱片圆”画面中的一部分而非主体。如此的科幻,如此的浪漫,如此的妙不可言,它们需要运用到另一种思维,是图形思维与光影思维,是科技加艺术的思维。传统的艺术形式(如舞蹈、歌唱、戏剧、朗诵)已不能代替了。

不要以为观赏者的审美总是迟于艺术家,对于没有固定审美模式的普通观众来说,他们会更主动、更直接、更迅速地接受新的艺术样式。四场表演,特别是此次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那么迅速地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反响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 晚会舞台与科技相结合诞生“新艺术”

此次的变化,使我想起另一门艺术—电影的产生。20世纪初,因为有了照相技术,有了胶片,把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还有演员、导演、摄影师甚至是哲学家都聚拢到一起,产生了一门伟大的艺术—电影。它形成了独有的蒙太奇语言,形成了无声、有声、黑白、彩色、3D等各种样式的电影。电影艺术中又推出了各类伟大的艺术家。不说后来,最早的无声电影时期,就推出了一位举世无双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后来,有了普及每个家庭的电视剧,科技艺术成了大众艺术。评论家布雷松说:“不要去改变,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今天岂不是又在重复“不要去改变,它已经在变化了”。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面积投影已成为可能。张艺谋作为电影界大佬,能够将影视投射得心应手地运用在体育场,并与舞台技术相结合,呈现了新的艺术样式,这种科技艺术尽管在节目单中尚无形式名称,但分明已存在。其实此前曾出现过的“灯光秀表演”“视觉艺术秀”已经在孕育它的诞生。我预感,不久它便会是堂而皇之的、大量的、公开的甚至是独立的表演。

因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让一切都成为可能。倒退30年,谁能想到人人都可以用手机拍出各种短片,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制作出新奇好玩的短视频、小电影,老师讲课、学生答辩都可自制动画视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新的科技艺术品种,不足为怪。

多少年来,在戏剧表演中,在舞蹈、舞剧表演中,当然也在大型晚会中都强调:舞美不可掩盖演员的表演,人是表演艺术的主体。今天,这个主体已经发生变化,光与影已经在不少的时候不仅掩盖了人,甚至代替了人。它违背了固有的艺术原则?光与影如今已经可以直奔主题,可完成人不能完成的内容,为什么那个固有的观念不可逾越?细想,人人都知道这些光与影都是由人创造的,是人在后面操纵。人并未真的被掩盖,只是暂时隐避了而已。而躲藏在背后的人,如今更有智慧了。

四、 从整齐划一到动人的“乱场”

“整齐划一”,是原中国大型晚会和舞蹈表演的一个重要特性。有人甚至把它看作舞蹈的一种美。然而,颇具讽刺的是,有人用几百个机器人跳出比人更整齐的舞蹈,无人机能在空中表演极为整齐的队形,而人还要与机器人去比整齐,岂不是自取其辱。更何况,舞蹈最大的本质是能够表演出任何其他艺术所表达不出来的深层情感。

不错,自从人类有舞蹈以来,整齐划一是有意义的。在远古时代出现了舞蹈的整齐划一,是人在首次对象化中,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它不乏是一种美。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整齐的舞蹈也会与思想意志的统一相契合,所以早期的大型团体操,也是必然的要求。但作为舞蹈艺术,整齐划一永远不可与军队的整齐划一画等号,特别是在现代舞蹈中,人类对舞蹈的情感表达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①吕艺生.大型晚会编导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08—209.

由于思维的惯性,相当一段时间大型晚会的创作,特别是在人海战术中,对整齐划一的画面十分留恋,不敢出现画面“乱场”。在灯光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少了,怕“冷场”。我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时,曾设计了一个仅有两名演员的场面,一个母亲领着儿子来到场中央,母亲抱起一只足球(道具气球),让孩子一脚将球踢上天。这样的设计好不容易通过了,却无人愿意承担排练。最后只好由我自己来排。那时候很寒酸,有几个“大炮”“追光”,打到演员身上,身后还有无数条影子。

而此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由138名孩子构成的《雪花》中,每个孩子手执一只发光的和平鸽,居然做成了一个“乱场”,这个场面充分表现出孩子们的欢乐情绪,它比整齐的舞蹈更动人、更真实,因而也更好看。在孩子们集中自己的鸽子形成一个心形图案时,画面外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大孩子找到掉了队的小朋友,带领她回到了自己的家,这个小情节是整个开幕式唯一一段戏剧表演,也成为一个看点和亮点。

五、 普通人民取代明星大获成功

改革开放后,文艺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人才,受到观众的喜爱,从而形成了“明星热”。各种电影电视剧靠明星提升票房,各文艺团体培养并树立起自己的“台柱子”。这些行为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考虑,都是合理的,也符合市场规律。但明星若被过度吹捧并出现各种不良现象,便极易引起全社会的反感。在这种环境中,大型晚会又必须有明星来撑台,这好像已经成为唯一的规律。

然而,此次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意外地没用一个明星,无一段歌星“演唱”,无一段专业“独舞”,竟然也大获成功。这一“破冰”安排,是人们欢呼晚会成功得到热议热评后冷静下来才发现的。如在事前公开讨论,是否可能遭到广泛的反对呢?在“生米煮成熟饭”时,人们吃得满口香后发现没用常用的料,可能更说明问题。我这样来谈这个问题,并非认为今后绝对不可用明星,如同今后还会出现个别的“人海战术”和个别的传统形式一样,我只是想证明,在特殊的情况下不用明星也是可以的。

此次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这样用人,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开幕前的热场表演,采取了广场舞的方式;吹小号者不是专业音乐家,而是一个还是孩子的小号手;合唱队用了山区的童声合唱队;很少的专业演员也还是在读学生,他们只起到带动的作用,因此是夹在整个表演不突出的位置。整个设计思维就不存在使用专业演员和明星的观念。此次北京冬奥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最宝贵的是总导演张艺谋建立起的突出普通人民、致敬人民的总体艺术观,②央视网.面对面[EB/OL].(2022—02—05)[2022—05—10].https://tv.cctv.com/2022/02/05/VIDEGR1rqTXH6SR4kZQkJKVa220205.shtml.可喜的是这一艺术观没有受到来自各方的干扰,最终全部得以实现。张艺谋发挥的是他的融合性艺术思想和整合性艺术才华,这一点无疑得益于他从事的电影导演工作。

我并不是要用这种观念去否定过往的成果,我想张艺谋也不会是这个想法。事实上,此次冬奥会闭幕式上意大利的8分钟,也还是用了两位舞蹈艺术家。据意方人士介绍,他们知道北京闭幕式现场有最先进的灯光影像技术,所以他们的8分钟里在大量运用科技手段时,只用了两个舞者做了有机配合,而在升旗时也只用了一把小提琴和一位歌手就完成了表演。可喜的是,意大利的做法和中国的总体构思一致,很协调。

六、 由科技加持的艺术新时代即将到来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突出了科技内涵,充满了现代感。对于传统来说,虽然这是一种突破,但它能否结合文化传统,让新科技手段为中国人所用,那就看艺术家如何往下进行了。令人欣慰的是,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不仅具有现代感,突出了科技手段,也充满了中国元素。如中国结、“折柳寄情”、二十四节气等,这些结合非常醒目,因此当它们一出现,就被中外观众所肯定。

我们已经看到,此次舞台演艺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得益于科技部门的配合,不能不说这是一件值得特别关注的事。此次的舞美设计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负责,他们邀请了总部位于成都市金牛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炎兴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其工作流程是先由导演提出一个创意,然后由公司组织研发。他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设计了复杂的枢机设备,仅前文提及的“冰屏”背景就有几十套设备在运行。整个实验过程不仅导演要参加,还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国检中心负责审核把关。该公司于2010年由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团队创立,这支团队虽然很年轻,但富有创造力。①成都炎兴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EB/OL].[2022—05—06].http://www.yanxingtech.com/gsjj.

再看此次北京冬奥会各种项目的场地和运动员的生活起居,都充满全新的科技。用餐是由机器人全程服务,所有的雪都由人工制成,等等。这其中许多设计就来自普通的大学师生。

联想这一切,大型晚会的艺术表演领域难道还会30年一贯制吗?

当然,就如同照相术冲击了肖像画和写实画一样,从表面看,此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似乎冲击了舞蹈与歌唱,但肖像画和写实画依然存在,同样,舞蹈家、歌唱家的艺术也不会消亡,他们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事物的出现,只是使百花园更加丰富多彩而已。但在时代转换的当下,我们要持有什么态度?

关于“科艺”结合,我曾对不少大学提过建议,建议他们如果再新建艺术学院,可结合自身的理工特点,建立科学与艺术学院。没想到几年过去,教育部2022年本科增设的新专业招生目录中就出现了“科技艺术”四个大字,其专业代码是“130412TK”,属于“艺术学门类· 美术学专业类”。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1〕14号[A/OL].(2022—02—22)[2022—05—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202/t20220224_602135.html.不管这是否与我的建议有关,都令我感到非常振奋。新鲜事物就是这样说来就来,任尔东西南北风。

面对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变化,所有艺术家、艺术教育人士,只有一件事可做:张开你的双臂去热情拥抱这一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