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晨 李 馨
艺术史学家阿洛伊斯· 李格尔(Alois Riegl)在20世纪初从尼采哲学中看到了生命存在的意志和艺术对生命感的提升,“将艺术作品视为是一种明确的有目的性的艺术意志的产物。”①转引自:陈平.李格尔与“艺术意志”的概念[J].文艺研究,2001(5):126.艺术意志是艺术作品的来源和艺术创作的动力,植根于特定民族群体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艺术意志是艺术家个人意志与其身处时代意志的集合,对艺术作品具有统摄性,指示了艺术作品的创造、呈现和欣赏方向,是整个艺术创作的内驱力。2022年北京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冬残奥会)不仅是展示中国形象、增强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球化下人类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意志指向。随着《构建一朵雪花》及《冬残奥圆舞曲》悠扬深情的旋律在“鸟巢”蔓延,世界奥林匹克运动所蕴含的体育之美和生命之美在艺术作品中得到统一,创作团队将国家意志、群体体验与个人情感统一契合,在艺术意志与生命意志的合力中完成了从视知觉到精神层面的多重表达,凸显出人类生命的精彩与人性的光辉。
艺术意志作为一个时代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特定时期艺术发展的潜在动力。2022年的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在“一起向未来”的主题中展开,“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提供了中国注解,表达了全世界共创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①周杰,苏斌,汪涌,等. 一起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奥林匹克重要论述的中国实践[N/OL].光明日报,2022—02—03(1)[2022—04—07].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2/03/nw.D110000gmrb_20220203_1-01.htm.,不仅是艺术真善美与生命哲学的高度融合,更是艺术意志、时代意志和个人意志的深度契合。
“艺术意志”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强调艺术意志为特定时代的世界观所规定,民族、地域,时代的特定精神皆成为艺术意志的内驱力,此层面的艺术意志体现与时代具有共鸣,是“时代精神”“大轮子”中的“小轮子”,特定时期的艺术作品是该时期艺术知觉方式的反映。
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对于中国的艺术家而言,其核心艺术意志的铸成源自对国家使命的担当、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时代意志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面对世界变局,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而不同”、追求“共享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人学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是本届北京冬残奥会的指导思想。源自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自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发展至今,始终强调文化相通、交流和互动,在人类全球化过程中也体现为地缘特色的融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志下,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伦理观念和政治理念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得到交流、展示与合作。“更团结”格言的增加,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价值和内涵,强调人的全面和谐与发展、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以及“作为符码的身体对个体、群体竞技成绩的展现,被赋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屈不挠的精神意蕴”②李宁,任振鹏,王润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时代价值[J].体育学研究,2021(6):96.。北京冬残奥会不仅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③吴雪萍.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N/OL].光明日报,2022—03—08(16)[2022—04—07].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3/08/nw.D110000gmrb_20220308_2-16.htm.,更是全人类自由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奥林匹克盛会中的互相欣赏和共融共进,从而传承发扬古希腊体育的传统,达成生命文化精神的共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多样性、自由平等、和谐共生的真正实现。
在开闭幕式的艺术创作中,主创团队紧紧围绕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实质,传递科学、文明、平等的残疾人观,将凝练符合冬残奥会精神的、具有残健共融精神的主题作为创作指导思想,一方面传达出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全世界人民对所有残疾人的关爱与尊重,强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能够打破国度、种族、宗教信仰等区隔,不仅最大限度地修正残疾人的身体损伤,更能向社会展现其良好的群体价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担负起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展现中国艺术的深厚力量,将中国精神以及“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民族情感内核相结合,以直指人心又润物无声的方式转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愿望,与世界共情。
开幕式以“生命的绽放”为主题,在对“生命”与“情感”的诠释中,以质朴的情感表达,用温暖、多彩的风格和浪漫、简约的编排手段展现残疾人生命绽放的动人时刻,超越国别和种族,形成各民族文化的共融,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美好生活与对更包容的世界的不懈追求和向往。闭幕式以“在温暖中永恒”为主题,正如歌中所唱“温暖,是人生中的难忘记忆;永恒,是全人类的美好愿景”,作品从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与和平担当入手,表达了对残健同行、命运与共的深切追求。一首一尾,都从生命礼赞出发,以饱满的情感基调,构建了创作的主线与脉络,经过艺术的细致打磨,呈现出盎然的生命感、质朴的人性关怀以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考,将深远的国家意志之广度拉近至贴切每一位个体心灵之深度,艺术意志的穿透力与散播力,在共融共进的时代精神的召唤下贯穿于每个作品。
艺术意志体现于艺术家个人意志品质与特定时代世界观的合一,不仅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审美追求、综合知识的集中体现,也是个人意志、心灵状态与艺术自身的某种超验范畴、先验原则的合一。艺术家的独特个性、情绪情感以及内心深处的生命情结都会成为艺术意志内在组织的重要动因,在艺术作品中打下深刻烙印。
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主创团队在与残疾人朋友们深度接触后,萌发了开闭幕式的仪式流程和文艺表演方面的创作初心:对人类生存尊严与价值的深切关怀与高扬,对残健同行、命运与共愿景的维护与追求,对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精神的坚守。受残疾人顽强向上精神的感召,创作团队投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在排练中克服种种困难,努力编创出讴歌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的作品。“会徽展示”是开幕式中重要的规定性仪式和展示环节。导演组一方面对会徽的寓意进行深度挖掘,传递平凡而伟大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平行戏剧”的方式展现残疾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命感知,将多个残健共融的家庭日常情境通过平行空间转移、戏剧表演的形式依序更迭呈现,围绕“温暖”这一基调,不断强化艺术意志的核心主旨,完成作品“起、行、止”的叙述流程。一个女孩举着红灯笼,为一个视力障碍的小女孩照亮内心世界,小女孩双臂前伸摸索着前进,在接过灯笼后欣喜跳跃,用心感受着爱的光明,最后小心翼翼地怀揣着将这一份温暖传递出去,幻化为一阵阵红色的“涟漪”;幸福的一家三口拿着风筝追逐奔跑,孩子虽然看不见世界,但父母为她撑起了一片明朗的天空;一位肢残母亲从轮椅上缓缓站起,眺望远方,等待女儿的归来。中国第一位成功登顶珠峰的无腿老人夏伯渝迈着坚定的脚步从远处走来,他用自己的手杖鼓励、引导双上臂残疾的孩子勇敢飞翔。该部分的表演,通过情境人物日常体语的表现性造型与动势,讲述了残疾人家庭的情感故事。群舞多呈环形构图,在“前伸手”以己予人的友善和真诚、“仰望星空”的憧憬和“双臂上举”拥抱世界的动作中强化人物内心情感与共鸣。手舞演员借助手部语言的情感性与表现性呈现出“爱和温暖”“梦想和美丽”及“一起向未来”的心声,“喊”出“世界有你就温暖”,在静止凝固的舞蹈姿势与流动变化的舞蹈动作中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承认并尊重残疾人作为完整人的全部价值,显示出深厚的精神力量与生命光芒。
闭幕式演出中,节目《爱的感召》以残疾人为主体表演者,运用手语强化艺术指向,在四位视障歌手演唱的《你鼓舞了我》的歌声中,娓娓“讲”述关于爱的故事。残疾人演员以手臂构建画面,将手部动作抽象化、情感化,通过手势的局部变化、动作切割和不同方位的指向进行动作的流动与叠加,在视觉上外化音乐声波,在情感上强化“爱”的主题,抒发胸怀。伴随着表演者的手语“讲述”,声波纹在“留声机”上流淌开来,构成日常生活中一个个残健共融的温暖场景和感人画面。余音绕梁之时,数百位手语表演者借助手心的发光装置呈现出“LOVE”的字样造型,犹如星星点点的萤火之光,虽不耀眼,但汇聚在一起,被赋予了点亮世界的力量。艺术处理上,远距离俯视视角的舞蹈构图有利于增强视觉辨识度和作品的情感张力,静态、朴素的身体姿态搭建起了残健共融的情感纽带,在生活具象经验与运动抽象画面中融合出一个爱和生命的情感世界,肢体与情感的共振在舞蹈表达中得到统一和升华。
这两个作品,一个是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将生活场景进行美学提炼,一个是通过特殊的手舞表演方式,在虚拟指向中传递形式美感。创作团队始终致力于主体心灵体验与对世界深刻把握的形式来呈现,在反复研磨、讨论、推翻、重建后,通过舞蹈身体语言在文化立意、静态舞姿和动态韵律上的挖掘,从个体形象的言说入手,进行动作的发展、叠加和重组,逐渐扩展至群像符号的建构与凸显,将个体意志与集体意志融汇在舞蹈语义中构建起文化的身体,为引导世人走进残疾人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一种艺术可能和道路选择。
艺术意志的灌注,不局限于作品,其对创作和参演人员的个人信念和精神建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参与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残疾人演员共1 700余人,无论是创作团队还是参演人员,都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在个人意志的驱使下凝心聚力,在奥林匹克运动的使命中受到了巨大推动。创作方面,编导们不断尝试突破思想和专业上的规限,坚守本心体现共情,将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合的精神追求融贯在艺术作品的设计和表演中,努力赋予作品深邃的思想内涵。自创排工作启动的那一刻起,导演团队便视这种创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将强烈的责任感与对艺术执着的爱倾注其中,始终以稳定而坚韧的状态向前推进。例如冬残奥会闭幕式上的仪式环节。该环节作为一条重要主线,一方面要符合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惯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闭幕式主题的核心创意与整体氛围,庄重中不失精彩,规范中闪现创意。在长达两年的创排过程中,导演团队始终以精益求精的艺术意志熔铸于整个过程,力求每个环节衔接精准、动线清晰、礼仪规范、节奏准确,呈现出流畅、严谨、精致、细腻的艺术品质。参演方面,本次表演的大学生不管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在演绎这些蕴含着艺术精神与审美理想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共同价值观认同和浸润式的艺术实践,都在其中洗涤心灵、升华境界。演员们相互学习、相互关心,凝聚所有力量共同助力呈现,建立了残健同行的友谊和深厚感情。他们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积累舞台经验、提高专业能力,在意志和情感上得到了锤炼和鼓舞,将个人体验融入“国之大者”,在强大的意志内驱下超越自己、战胜自我。
亚瑟·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提出“生命意志”,认为“意志是物自体,是内在的内容、世界的本质。而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却只是意志的反映。所以,生命因意志而起,与意志如影随形”①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刘大悲,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5:174.。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价值涵盖了道德、竞技、人格与教育、奉献与承诺、共享与团结等内容,“通过完美呈现个人自然禀赋来追求人类卓越”②世界反兴奋剂条例[M].世界反兴奋剂机构,2015:25.。“体育所追求的卓越是生命行为的完善,是超越自我的极限,是勇敢顽强的拼搏,是互补团结的协作”③蒋健保,刘菊,黄玲等.追求卓越:一种体育精神的理想与诉求[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28):123.。人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其在运动过程中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命意志,既是自然的,也是精神的;其映照出的精神范畴,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残疾人体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最后出现的体育形态,是体育向长期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群体延伸的结果,也是社会边缘群体积极融入的产物。”④任海.新残疾观视域中的残疾人体育[J].体育研究,2022(2):6.在体育运动中,残疾人由单维生物人的角度扩充至精神的人和社会的人,不断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在身心群的多维互动中建构起自身的完整性⑤参见:任海.新残疾观视域中的残疾人体育[J].体育研究,2022(2):4.,也在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中诠释体育精神的生命哲学。
冬残奥会开幕式中的“倒计时”环节是冬奥会开闭幕式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所有环节中,唯一一个用体育来展现体育精神的部分。全程约4分钟:场地中心星光闪动,以往历届冬残奥会的标志在星海中一一闪现,诉说着冬残奥会走过的历史。接着,代表本届冬残奥会6个比赛大项的运动员代表从滑雪乐园滑入场内。倒计时开始,冰面上一个个同心圆被逐渐展开的冰壶赛道替代,创作团队将平昌冬残奥会上中国夺冠的轮椅冰壶引入其中,残疾人运动员在44米的空间里将冰壶投掷出去。随着冰壶的滑行,标线一格格推进,10到1的数字在冰场中心赛道相继显现,在场运动员共同振臂计数,等待冰壶安静地进入营垒。冰壶的滑行与到达,寓意着“镜圆璧合”,象征着残疾人体育事业打破隔阂、穿越阻碍、勇往直前最终达到生命巅峰的拼搏与超越。他们在肉体上超越对手、超越纪录,情感上、意志上超越自己,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精神上超越人性的弱点,超越偏见,超越地域、种族、国家的界限,追求人类共同的价值,塑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⑥参见:翟寅飞.体育精神的哲学审视与实践观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79.
视觉是感觉,也是知觉,是“通过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这个一般的形式结构不仅能代表眼前的个别事物,而且能代表与这一个别事物相类似的无限多个其他的个别事物。”⑦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5.视感知整合了视觉、知觉、感觉、思维,通过准确地抽取物象的轮廓和结构来体认对象的本质特点,激发观者的思维能力。在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观者的观看并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艺术作品的‘视觉物理场’与观者的‘视觉心理场’是相互交融的”⑧刘毅.艺术意志与观者:李格尔的艺术史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111.,两者相互关联,共同对艺术家的艺术意志进行呈现与解读。冬残奥会的主创团队依托视知觉作用呈现艺术家内心自为产生并表现在作品中的艺术意志。通过探索视知觉的创新表达来展现人类生命意志的丰富形态,激发观者的审美移情。
不同于冬奥会开闭幕式,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在视觉呈现上并未将整个“鸟巢”地屏作为表演舞台,为了体现“简约、安全、精彩”的办会理念,导演组以直径55米的“圆”作为中心表演区,将舞台向地屏中心聚集,在限制中进行创造,在“圆”中挥洒创意。
“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原型。创作团队借助地屏,从“圆”意象入手,以当代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情感模式进行编排,将人类对宇宙、世界、存在的感悟以视觉样态表达出来。在此,“圆”的意象具有阿恩海姆关于意象的三种功能,“即意象作为绘画、意象作为符号和意象作为纯粹的记号”①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79.。
其一,作为“描绘”的“圆”。“圆”的广袤深远意象莫过于从太空俯瞰地球的“圆”。开幕式的倒计时环节,创作组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时空叙事方式,通过营造俯瞰视角的纵深空间和自旋转的地球立体模型,在平面中幻化出纵深立体的时空感。这种穿越时空的视觉呈现,将宇宙太空、时间历程与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有机联系,在创作者的巧妙构想中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现实与永恒的完美融合。裸眼3D技术营造的两层空间的“破”与“立”,在拓展观众视野的同时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开幕式上,演员们环中心表演区站立呈圆形构图,象征广袤的宇宙空间。舞蹈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将多组残疾人家庭的情感故事串联在一起,借助群舞调度大面积地聚集、扩散和交织,在视觉上强化形象、外化内心情感,逐渐推进积蓄已久的情感。
其二,作为符号的“圆”。“在其意象作为符号使用时,它的抽象性一定要低于符号所暗示的东西。”②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82.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圆”是宇宙生命圆环式运动符号的抽象化。孔子“逝者如斯夫”、荀子“始则终,终则始”、《周易》“生生不息”,这种循环往复的宇宙规律,构成了人类生命的动态和活力,也成为“融”思想的视觉呈现。对创作者而言,“圆”的符号是形式,也是内容。圆形的中心表演区好似一个瞬息万变又永恒不变的宇宙,包罗万象。在两个仪式的推进下,舞台先后转变为“五彩笑脸图”“唱片”“钟表盘”等多个具象的圆,象征天体世界圆环式的运动轨迹、时间的流逝和人类生命的生生不息。“圆”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五环的缩影,是五湖四海冬残奥运动员们的融合与超越,是人类和谐共生、“一起向未来”的姿态,是地球生命不断繁衍生息、循环往复的无穷动力。舞蹈在时空力的交织中借用圆的调度和构图、圆符号的聚集与散开,将中国人“圆”的生命形态和视知觉感受外化为时空的视觉形象,渗透在中国人的世界图景、伦理规范和思维结构。在“圆”的规限下,以圆寓天、以圆为善、以圆化乾坤,将“圆”的视觉蕴意和“圆”文化的深刻领悟化作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地屏的丰富呈现。
其三,作为记号的“圆”。记号是一种由自身的功能决定的完全不同的形态,“某种意象被选择来作为一种记号,它就只能作为一种间接的媒介使用,因为它的作用就是使人看到它就想到它代表的内容。”③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80.从形状的视觉感知来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文艺节目都指向了“圆”的婉转圆润、和谐全整。这种视觉感知一方面来自实体空间的身体感知,另一方面来自艺术意志在舞台调度和色彩构图中的呈现。圆弧形的“鸟巢”外观独特,内部空间宏大宽敞,“碗形”看台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使之最大限度地裹近赛场,拥有均匀而宜人的视距和视角”④李兴钢.第一见证:“鸟巢”的诞生、理念、技术和时代决定性[D].天津:天津大学,2011:50.,圆润平和,宏伟又不失温馨。舞台调度和色彩构图方面,以“圆”为基础演变出半环、外环、内环等不同形式的“圆”,在冬残奥会五种主色、五种间色和三种辅助色的组合映衬下,通过大面积的调度和辨识度高、表现力强的构图支撑起开闭幕式的主题表达。“各国旗帜代表入场”的环节,来自91个代表团的运动员旗手在执旗标兵的带领下,在“雪花牌”引导员的陪伴下,徐徐步入场内。各国国旗翻动招展,晶莹闪亮的“雪花牌”与湛蓝美好的地球再次交相辉映,呈现出圆满和谐的生命之美,传递出奥林匹克阳光向上的精神以及“一起向未来”的团结和勇气。
冬残奥会开幕式将“同心圆”作为核心视觉创意,寓意着世界各国朋友在冬残奥会上欢聚一堂,共享团结、圆满的残疾人冰雪盛会。在视觉形象上,除了象征天地冰雪的蓝白,更有跳脱而出的斑斓与绚丽,主创团队借助艺术通感的手法将纯真浪漫的情怀以色彩的多样性进行情感视觉化建构。
开幕式节目《冬残奥圆舞曲》由一段纪录短片开始。短片中,两位盲童用丰富的色彩创作了一幅纯真的五彩笑脸图。盲童的世界一片漆黑,但他们将斑斓的色彩撒向了全世界。在悠扬的旋律和多媒体视觉相融合的表达中,圆形的笑脸变换成彩色的流体,如江河翻涌般在“鸟巢”巨大的平面上绵延溢开,呈现出四季变化、岁月流转的自然景象,洁白的雪花女利用道具变换各种形态,在五彩色泽中显得更加圣洁、超拔。这些色彩对比鲜明的画面充满童趣,观众通过演员的身体动作引起自身的内在模仿,在主客合一的审美观照中感受到世界的无限可能与发自肺腑的纯真、浪漫与希望。闭幕式节目《爱的感召》中重现了五彩笑脸图,两个仪式在表演时空上情感合一、遥相呼应。
在成熟的艺术作品中,通过易于理解的具象的形式感与抽离具象的写意构图相互转换,产生虚实互转的情景视觉化,体现了艺术家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能力。
冬残奥会闭幕式以“留声机”作为核心视觉创意贯穿全场,这是在冬残奥会开幕式“同心圆”基础上,通过外加一根“唱针”构造出来的视觉形象。地屏上的“留声机”时而播放影像,转换情景;时而扫描传导,记录年华;时而存储画面,铭刻记忆……残健融合的表演者推动“留声机”的“唱针”,引出一幕幕精彩画面,不断强化、升华在“温暖中永恒”的主题。表演过程中,以“实”为源,化“实”为虚,“留声机”时隐时显,时而转换为“声波”,勾勒出“独腿女孩”“轮椅男孩”与健全人共同嬉乐的场景;时而幻化成放射状荡漾的“雪花”,闪烁漫天璀璨的光芒,将“鸟巢”打造成一个梦幻的世界。整场表演具象与抽象互转,自然主义向视觉表现主义融合,从一个创意入手不断叠加、关联、延展,使表演的寓意不断递进强化,观众的视觉、听觉、感觉随之契合跟进,在特定的艺术意志中完成了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者的精神融合。
叔本华将意志视为人类身体观念的表达,身体是表象也是意志。“如果意志存在,生命、世界也就存在。所以生命就是确保生命意志,只要我们满怀生命意志,就不必对自己的生存感到恐惧,即使面对死亡时也应镇定。”①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刘大悲,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5:174.李格尔的“艺术意志”是基于生命本身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一种生命论、自律论,也即艺术自有其生命,自有其发展规律”②魏久志.再谈“艺术意志”的概念[J].美术研究,2017(6):25.,是生命意志在艺术领域的延伸。在他的艺术史论中,艺术意志被视为艺术的根本依据,是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力,是伟大的艺术作品生成的根本保证。艺术家艺术意志中蕴含的价值取向,是艺术创作最为核心的驱动力,赋予了一件作品或一个时期艺术的内在统一性。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始终褒扬“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充盈着对生命激扬的咏叹,潜沉着导演团队对人的价值与尊严、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深刻思索。在这样的艺术意志指向下,创作团队将“艺术、科学、运动”这三个构成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思想要素有机交融,在“完美与残缺”“黑暗与光明”“流逝与永恒”的对比表达中实现生命的礼赞。
艺术意志须通过艺术的材料、物质和形式完成表达,是超越了个体艺术家或意图之上的抽象物。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上,艺术家以心觉为创作切入点,融合各门类艺术所长将其转化为通感,将生命的残缺之美用诗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完成艺术意志的表达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开幕式上,短片中两位盲童通过触觉作五彩笑脸图,感知世界的五彩缤纷;盲童管乐团的孩子们通过触摸来感知乐器,靠背音乐和心里的节奏来完成合奏;会徽展示环节中盲人王琦通过自己的手,感知会徽的形状和色彩;主火炬点燃环节,视障火炬手李端通过触摸与世界交流,点亮圣火;《冬残奥圆舞曲》中的听障舞者通过视觉和身体的动觉感知音乐和节奏;73岁的夏伯渝老人借助义肢来丈量珠峰,用意志登顶精神高峰;双上臂残疾的小男孩在众人托举下努力“飞翔”。他们有的在“黑暗”中得以“看见”,有的在“无声”中得以“听见”,有的“无腿”“攀登”,有的“无臂”“飞翔”。19世纪德国哲学家赫尔曼· 埃米尔· 费歇尔(Hermann Emil Fischer)认为,“各个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官的分支,多少能够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引起了共鸣”③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8[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5.。这一刻,残疾人朋友们的所有感官被瞬间打通互转,所有的残缺都在艺术的阐释中得以完美,舞台上诗一般的画面虚实相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命意象。心觉的开启、通感的实现,为残疾人的“看见”“听见”“攀登”“飞翔”打通了道路。他们的身体虽有残缺,但是他们的内在生命却饱满完整,洋溢着生命的跃动,艺术家将艺术意志聚焦于作品的诗化结构和具有高度概括性、感染性的主体形象中,残缺的、非精英化的身体在一般通感的基础上,经过审美的洗礼与升华后转化为完美的、富有诗意化的身体,这种艺术意志的转化将残疾人内心希望忽略缺陷,渴望尊重与平等的情感诉求变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诗化的残缺美中探寻生命的完美。
“艺术意志”是李格尔思想理论的核心,是他对叔本华“生命意志”哲学理念运用在艺术史中的有效实践。无论是在概念使用还是审美态度上,“艺术意志”都与“生命意志”息息相关。德国艺术史学家威廉· 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在李格尔艺术意志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挥了李格尔的理论,并从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特奥多尔· 李普斯(Theodor Lipps)的移情说美学出发,提出“抽象”和“移情”这两种人具有的本能性的“艺术意志”。冬残奥会是残疾人展现其自强不息生命意志的一个舞台,无论是体育运动超越生命极限之美还是残疾运动员们在运动过程传递出的生命意志之美,都诠释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力量与感动,喻示着残疾人群体在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引领下不断融入社会,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前景,促使人们在永恒的生命运动中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真谛。冬残奥会闭幕式主题“在温暖中永恒”指向了生命与永恒的宏大命题,与开幕式中串联形象的“故事”不同,闭幕式借助“钟表盘”的形象抽离出生命的本质与时间的永恒,将生命意志的内涵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个维度中进行剥离与表现,用意象化的手法将个体生命内涵包裹在人类生命意志的长河之中,讴歌生命的坚韧有力。
地屏中,由13名定音鼓打击乐手组成的表演团队位于舞台中央,象征自1976年在瑞典恩舍尔兹维克举办至今的13届冬残奥会的历史。一位残疾人鼓手站至最中间,其余12名乐手站成一圈,亦如时钟的表盘。60名残疾人和健全舞者恪守着表盘中60个秒针刻度。秒针一秒一秒地走过表盘,如脉搏跳动的鼓声伴随着演员跌扑雄健的舞姿,刻画出时间的意象,构成了意义上的张力,引出关于生命流逝的永恒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舞段的发展,地屏上出现“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表盘中重现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冬残奥会开幕式那些精彩瞬间,寓意着生命的回望,传递出世界奥林匹克的过去和未来,延展出体育之美。最后,借助感觉挪移、表象叠加和意象互通的艺术通感进行移情,在视知觉的共振下,铿锵有力的定音鼓声、阳刚劲健的舞蹈使艺术意志关于生命“流逝”“回顾”与“永恒”的对话不断被强化。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生命意识和精神的呈现方式,始终强调人类身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共生,“奥林匹克的生命道德精神的本质是通过竞技本身和活动过程实现人类对生命本初和极限的求索,终达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终极价值”①陈淑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生命道德中“真善美”价值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37.,传递出深厚的生命哲学,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共感”“物忘”和“诗意”中把坚强、永不言弃的人类进取精神以及人类生命的顽强意志推向了新的高峰,激发了人类命运与共、共克时艰、“一起向未来”的强大力量,共同完成了人类生命与精神的内涵表达。
综上,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是艺术意志驱动和建构的具体体现,是艺术家以艺术形式展现的体育精神、国家意志和生命意志。主创团队用简洁又丰盈的“圆”涵盖了中华民族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追求,象征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精神内涵和冬残奥会所传递出的生命哲学。两个仪式将艺术意志与人的生命力量、信念精神紧密结合,在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和凝练的文化符号中,阐释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体育精神与艺术精神的结合。开闭幕式以视知觉对生命的诗性表达凸显人道主义精神,深入挖掘冬残奥会的精神内涵,促进残健融合发展,通过艺术意志的表达对生命意志进行礼赞,共同诠释体育对人的改造、对个体意志的培养,讴歌人性光辉与生命的韧力,在“双奥之城”留下了值得永远铭记的生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