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引领教育强国建设

2022-02-23 08:34刘世清吕可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式立德现代化

刘世清 吕可 _ 华东师范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党的中心任务,更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构成与重要基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部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引领教育强国建设,努力为现代化建设筑牢人才之基。

1.新时代开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共同方向。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战争侵略与晚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得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化、现代化浪潮中严重落伍,使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历史考验。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孜孜以求、艰苦奋斗,努力探寻现代化道路,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历经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更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本质要求与路径举措进行了系统阐释和科学擘画,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教育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基石和动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探索不断深入推进。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时期,将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开辟民主教育的新道路;在建设时期,将教育作为改造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强有力工具,全面接管整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新探索;在改革时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阶段;迈进新时代,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不断开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境界。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教育上下求索,筚路蓝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从“革命的重要武器”到“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探索了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教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教育公平与质量,引领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中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水平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领先行列,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并不断向学有优教、人人出彩迈进,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科学性,并不断通过自身实践丰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目标、以优先发展为根本方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扎根中国大地为根本途径的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与国家繁荣富强的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与共的教育现代化,是促进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新概括,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新论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关系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新时期。未来五年及更长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呼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引领、新发展。

2.新使命呼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将教育位置提前,更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合为一体、专章论述、综合部署,更加强调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根本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全局高度,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赋予新使命、新要求,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定位、新作为指明了方向。

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支撑来看,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凸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凸显了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教育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大意义,凸显了惠民生、暖民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现实诉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立场与核心思想,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使命任务的深化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的资助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支撑来看,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论述、综合部署,是对我国经济社会与教育互促发展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判断,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选择。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发展阶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和日益严峻的国际战略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建立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观,形成三峰协同、联动发展、共同发力的科教生态新格局;要更加优先关注与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高质量育人、科研、管理、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造就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拔尖人才,提高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以教育强国支撑科技与人才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知识与人力支撑,为现代化建设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引领性支撑来看,要强调育人的根本在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与西方强调“物”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既见物也见人,既要求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更要求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教育是凝心铸魂的伟大事业和基础工程,立德树人的根本就在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是对我国教育优良传统的创造性承续发展,更是新时代新征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目标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3.新思想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面对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创新性的重大部署,迫切需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努力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发展,努力为现代化建设夯实人才之基。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更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保障与扎实推进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深入推进依法治教,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不断激发教育与学校发展活力;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认真抓好党建工作,坚持和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引领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各体系;要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积极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程建设,强化教师使命责任发挥关键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回应人民期盼与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育从规模数量向内涵质量转变,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水平,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体系是框架结构,素质教育是内涵主题。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坚持学校育人本源,积极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体系构建,着眼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面向一切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坚持破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从培养理念、课程教材、教学科研、师资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教育体系;要不断创新教育思想与方法,面对未来变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提升信息素养,激发科学兴趣,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机制,完善自主招生、特才特招选拔机制,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决胜未来的下一代。

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服务人民、坚守教育公益性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强调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教育公平,要依法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关键是促进教育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社会共同关心与促进教育公平。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新时代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时代要求,加快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大力振兴教师教育,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积极应对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挑战,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数字素养与综合能力,主动应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实践;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猜你喜欢
中国式立德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中国式失败
“严以修身”先立德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