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高尚师德 强化文化育人
——新时代师德建设要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2022-02-23 01:25河北省教育厅刘凤彪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自律师德

河北省教育厅 刘凤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对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承到对社会规则的维护、弘扬,从对人类真挚情感、高尚情操的培植涵育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榜样示范,教师一直发挥着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的重要作用。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道德是立人之本,师德是教师的根本。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师德表现。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教师失德失范事件屡有发生。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继曝光了一些典型案例:有的教师违背核心价值观、传递错误观念,有的学术不端,有的违规收受学生家长礼品礼金、有偿补课,有的体罚学生、伤害幼儿,有的言语有失教师身份,甚至有的骚扰、猥亵女学生。这些案例涉及的教师严重背离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基本要求,其教学水平或许不低,有的甚至可能还高于同行,但从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情操等方面衡量,已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高尚的师德应是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每年教师节来临之际都会通过与师生座谈或写信的形式表达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他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具体要求,明确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要想成为新时代的“好老师”“大先生”,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资源,是一个人的价值理念、精神品质、人格魅力的营养源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蕴含着深刻思想、深邃哲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延续性、生长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宝贵基因。民族文化的传承、赓续影响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水平,当代社会文化滋养和熏陶着每一个社会人的成长,对一个人的节气、胸怀、价值观、情操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历经沧桑,但从来没有停下追逐伟大复兴梦想的脚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糅交织在一起,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党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淀形成了今天绚丽多彩的社会现实和生动鲜活的厚重历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人类文化、塑造精神品质、锤炼人格魅力、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实践。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围绕师德建设开展的人类精神、伦理、人格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社会生活,因为师德的广域性、渗透性,也涵养着其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品质和超越功利的价值取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广大教师自觉检视、反省自身道德修养,真正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榜样的最深固的思想基础和最强大的精神支撑。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修身一直是其主题和灵魂。

历代圣贤都把道德养成、知识获得、能力提升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道德修养极为看重。“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德”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和前提。从“德性养成”到“学以成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非常关注个人品行、人格魅力,其中心思想都是如何为学、为事、为人,足以构成教师的道德伦理底色和人格魅力基础。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有所仰望、有所追求、有所约束,源于内心的使命感,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动因。孔子的“为政以德”,强调了崇德善治的“国家之德”;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崇德向善的“社会之德”;《大学》的“诚意正心”、《中庸》的“明善诚身”,强调了崇德修身的“个人之德”。诸子百家的表述各有侧重,但都把道德修养作为立论基础。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自律。

人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体。只有他律和自律达到和谐统一,道德修养才会上升一个层次。师德也是如此,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序良俗构成的他律约束之下,高尚的师德养成还必须有教师自律的支撑。只有在自律的驱动之下,师德建设才有意义,才会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

他律是显性的、具体的、刚性的,依靠的是外部力量的限制、规束。自律是隐性的、抽象的、弹性的,依靠的是内心的自觉、自愿。自律是道德观念、人格特性、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责任担当等各方面意愿、行为的综合体,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底色,影响着其内驱力的孕育。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滋养着自觉、自愿、自律,丰富了我国师德建设的内涵,为优秀教师增添了人格魅力。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尊师重教,在师德修养方面形成了高尚、深厚的价值理念,便于传承、创新。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明而教之,君子所以开后学也。”……博学多思、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诸多教育理念,不仅推动了当时教育的发展,至今也仍闪烁着智慧光芒。

新时代师德建设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信仰信念、使命担当的力量之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类活动的意义正是体现在人所追求的文化价值世界当中。文化的价值就是文化的力量,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文化力量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十分明显。”师德的力量就在于对新时代所尊崇价值观念的弘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文化自信,汇聚、滋养昂扬向上的奋进力量,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历史重任赋予师德建设的文化内涵。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育者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要特别注意挖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厚重意义,培养经国济世之才的家国情怀和浩然正气,使之更好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新时代的师德建设和文化发展,要求教师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党的坚定支持者。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今天,我们要结合教育如何满足高质量育人需求、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思想认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容,为新时代师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理论、素材、智慧支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中实现精神品质、人格魅力的塑造与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同频共振,服务文化育人、强化文化育人。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自律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只有自律,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能自律者为俊杰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