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林
9 月,又是一年开学季。随着上半年各类升级考试的结束,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始密集起来了。开学检查期间,我走了几个县区,发现了一个问题:“双减”继续深入推进,但很多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时,由于师资紧张,原本用于教研活动的时间被大大压减。交流时,很多老师问:“潘老师,学校的教研活动原本就有些‘千年不变’,现在更‘被减负’了,我们该怎么做?”
这个话题有点大,关乎到方方面面。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在“增效”基础上的“减负”,才真正能够把“减负”落到实处。所以,减负不是减责,更不是减质,而是明责提质,即明确学校的责任,提升教学质量;从“双减”的目标指向来看,增效,既是目的也是前提,减负仅仅是手段,是倒逼学校提升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升又必须依赖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研活动恰恰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渠道之一。
目前很多学校常规的教研确实存在形式单一、低质低效的问题,已不能充分满足“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学改革的需要:一是没有足够重视学校或教研组或名师已有研究成果的价值。每次教研活动多是另起炉灶,指向不明,教师往往只就课堂教学中一些表面现象和听课后的“第一印象”进行感性交流,缺乏对教育教学现象做深入理性思考,比较低效。二是没有用教育哲学中“解剖麻雀”的观点去看待课例研究,缺乏通过课例研讨总结教学规律,总结形成可复制、可变式、好使用的“实践指南”,实效性不强。三是研究氛围不浓,献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交流少,基层教师与学校业务领导、上级教研员甚至聘请的专家之间进行多向互动更少,导致教师兴趣缺乏、后续行动力不足,活动无效。所以,提升教学质量促“双减”,还需要教研活动提质增效。
张坤香老师是全国名师工作室十佳主持人之一、云南省曲靖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校长。她对《应用名师工作室成果服务学校“减负提质”》的深度思考,给了我很大启发。
坤香校长建议,学校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成就学生和教师为目的,以教学为主战场,以“备课—上课—观课—议课—改课”为路径,以课例研修为载体,抓住教师发展这个关键,通过名师工作室汇聚资源,在教研活动中探寻并揭示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智慧,让教师在“把知道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做出来,把做出来的写出来”的经历中,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发展,达成减负提质的目标。
教研活动减负提质,首先要着眼于已有成果,着力于从“低成本”走向“高质量”,追求高效。在常年的教研活动中,学校积攒了很多名师成果、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等,但在日常活动中大家往往又会“忘”了这些,重打鼓另开张,就课议课,“丢”了已有成果。坤香校长提出“用成果做出成果”,即用名师成果或成熟的教育理念、方法做出示例,服务教学,引领教师在模仿的基础上自我创新。这样,教研活动就会有例可循,有规可依,原有成果也会得到深度再变革,再使用。
因此,老潘建议,在“备课—上课—观课—议课—改课”的路径中,可以分几步走:一是基于成果引领的集体备课。这个环节要根据整体的学期教研计划,确定每次的议课话题,让观课老师有明确的注意指向和问题期待,同时确定目标,锁定重难点、疑惑点,基于学情“备”出方法以助力教学。二是上课与观课。这里要注意,所有教学行为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献课教师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学习活动看自己教的活动是否达到了目的、是否和教学预设有出入、是否有效并随时调整;观课者要把关注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尽可能全面收集课堂信息,不仅观察教师讲得怎么样,更要从学生学的效果检验教师教的水平,以及献课教师对成果的转化程度。三是课后议课,教师之间要进行平等对话,描述课堂现象,判断教学行为的效果,总结规律,提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变“萝卜烧萝卜”为“萝卜炖牛肉”。四是改课,行为跟进。参与教研的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收获,然后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改进行为,或针对大家提出的新问题,选择相关内容深入学习,以期得到新的提高。教研组要把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改正留存,作为下一次活动的成果样本。这样,已有成果的充分使用,“课”就不再是献课教师个人的课,而是学校名师或教研组共同“研”出来的课,“一起做”的“公开课”,更是成果的“转化课”,使教研活动的高效性得以体现。
教研活动减负提质,也要着眼于局部优化,着力于依托课例聚焦小课题研究,追求实效。在我们常见的阅读教学导入中,教师经常习惯性地创设情境:“老师这有一个故事,想不想读?”这是一种教学假象。在教研活动时,我会和老师探讨:“导入的目的是什么?”“类似想不想读这样的问题提多了,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想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要怎样设计导入?”“针对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可以深度挖掘出哪些教学规律?”这样,我们会确立一个小课题——针对不同文体和主题的课文,尊重课文本身的文意、利用特殊的节点甚至利用教学突然出现的情境,在不同学段如何导入并形成具体的使用成果。在后续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会依托课例,依据课标要求,尊重教师自身的实际和需要,考虑学生现状和基础,还有学校的环境和条件,使用总结出来的成果,使教研的实效性得以提高。
教研活动减负提质,还要着眼于拓展空间,着力于议出更多教学可能性,追求有效。教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展现在课堂上的只是一种可能,那么,潜在的可能性有多少?课例研究时这就是重点。教研活动的过程要成为教师利用成果、不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的过程,要突破传统自上而下的点评,要在成果支撑下议出更多可能性,让教师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更适合学生的、更适合教学内容和情景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这样才能服务后面的教学,保证教师行为的有效跟进。
亲爱的老师们,教研的目的是什么?是实现我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善,教学效果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所以,在减负的路上,每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成熟度变得越来越重要,教研活动的引领性也越来越重要。减负,还需要教研活动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