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正杰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晋城公司,山西 晋城 048000)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四明山煤矿9103综采工作面位于一采区中部,东部为9102工作面(尚未回采结束),南部为实体煤层(地质异常区),西部为实体未开采煤层(9104设计工作面),北部为一采区三条大巷。9103工作面设计走向长度为970 m,倾向长度为205 m。工作面回采煤层为9#煤层,平均厚1.51 m,平均倾角为6°。煤层结构简单,相对稳定,煤体硬度f=2.0。煤层无伪顶,直接顶以5.4 m砂质泥岩为主,基本顶为3.2 m的石灰岩,直接底为2.4 m的黄色泥岩,基本底为2.8 m的细粒砂岩。
9103工作面与9102工作面采用沿空留巷布置方式。9103回风顺槽为沿空巷,工作面采用MG2×125/600-WD采煤机割煤,割煤深度为0.8 m,采用127架ZY5000/11/23型掩护式液压支架支护顶板。在综采工作面的运输端头与回风端头各布置6架ZYG5000/14/28A型过渡支架,支架中心距1.5 m。9103工作面已回采至440 m。
9103工作面在前400 m范围回采过程中围岩相对稳定,局部出现煤壁片帮以及端面破碎现象,但通过及时移架进行了有效控制。工作面回采至420 m处位于129#~104#支架前方煤壁开始出现片帮现象,顶板垮落破碎。随着工作面推进,煤壁片帮现象更加严重,导致工作面回采至440 m处时129#~104#支架前方端面顶板空顶距达1.9 m,煤壁片帮后煤壁与顶板成62°夹角。分析导致工作面围岩破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煤层赋存稳定性差。工作面回采高度为1.51 m,9#煤层稳定性差,工作面采用MG2×125/600-WD采煤机割煤时,煤体伴随着破煤力的作用出现片帮。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工作面在前期割煤过程中工作面平均端面距在1.2 m以上,而9103工作面长度为202 m,采煤机每割完一刀煤需2.5 h,割煤完成后工作面采用一次性移架方式,在此期间顶板空顶时间长,顶板出现断裂破碎现象。
(2)围岩应力影响。通过对9103回风顺槽顶板观察发现,预计工作面回采至446 m处在尾部揭露一条F5断层,断层落差为1.6 m,断层与工作面煤柱成58°夹角布置,工作面回采至420 m处构造应力开始显现。同时,9103工作面采用无煤柱回采工艺,回采过程中始终受9102采空区残余应力影响,所以工作面回采至420 m处时,工作面尾部顶板及煤壁受构造应力、采空区残余应力、回采应力以及周期来压集中作用,导致工作面超前区顶板断裂、煤柱破碎。
(3)支护效果差。9103工作面直接顶主要为泥岩,承载能力低,由于支架支护范围小,造成相邻支架上方岩体出现垮落,顶板原岩三向应力变为双向或单向受压状态,加剧了顶板破碎现象。
为了保证工作面快速过断层,减缓工作面围岩破坏,从420 m处决定采取“深孔卸压+铺设聚氨酯纤维网+超前管棚支护”联合支护[1-5]。
由于采空区残余应力、构造应力以及回采应力在工作面前方20 m范围产生应力叠加区,导致围岩裂隙发育并在裂隙区产生卸压破坏作用,所以决定在沿空巷施工卸压钻孔,降低应力叠加现象。
(1)为了实现应力充分卸压,卸压孔施工在9103回风顺槽顶板中部。钻孔深度为10 m,直径为55 mm,卸压孔水平向前倾斜75°布置,钻孔布置间距为5.0 m。
(2)为了防止卸压孔在卸压过程中应力对卸压孔壁岩体产生破坏作用,导致岩体产生裂隙带,卸压孔内安装护孔管。每节护孔管长2.0 m,直径为50 mm,护孔管四周均匀布置8排直径为8 mm圆孔,每节护孔管采用丝扣连接,孔口处采用锚杆将护孔管进行固定,如图1。
图1 9103工作面破碎顶板联合支护平面示意图
由于传统金属网在大应力围岩中使用时易变形,对围岩蠕动变形适应效果差,为提高9103工作面顶板稳定性,控制顶板破碎、冒漏现象,决定对顶板铺设聚氨酯纤维网。
(1)9103工作面采用的聚氨酯纤维网长55 m,宽8.0 m。柔性纤维网采用宽度为10 mm纤维条带纵横编制而成,纤维网网格为60 mm×60 mm,厚度为205 mm,质量为0.7 kg/m2,纵横向断裂强度为60 kN/m,断裂伸长率小于13%。
(2)工 作 面 回 采440 m处,对 工 作 面129#~104#支架前方顶板铺设柔性纤维网。第一卷纤维网在铺设时在网的两端各施工一根固定锚杆,然后采用钢丝绳将纤维网进行固定。
(3)第一卷柔性纤维网固定后,随着工作面推进对顶板进行铺设,网铺设后采用单锚索进行固定。锚索长度为4.5 m,锚索布置间距为3.0 m,排距为2.0 m,相邻两卷柔性网搭接宽度为0.5 m。
(4)工作面每推进2.0 m,在柔性纤维网下方施工一排JW型锚索钢梁。钢梁长度为3.0 m,宽度为0.32 m,每根钢梁采用两根长度为4.5 m锚索固定。
(1)支护原理。传统锚杆(索)支护利用锚固剂将杆体锚固在顶板上,利用托盘及螺母对杆体施加预应力,实现锚杆(索)悬吊、组合梁(拱)支护作用,属于主动支护。而超前管棚支护在围岩产生应力作用下,以岩体作为支撑点对围岩产生一个被动支护作用力,从而实现围岩超前支护的目的。
(2)支护工艺。采用钻机在129#~104#支架的前方煤壁顶板施工一排支护钻孔,钻孔深3.0 m,直径为30 mm,钻孔间距为0.5 m。钻孔施工完后对钻孔内插入长度为3.2 m、直径为25 mm圆钢。以此类推,直至工作完全过应力区,停止施工超前管棚支护。
截至2020年3月21日,9103工作面已回采至495 m,围岩已趋于稳定。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工作面在420~480 m段受应力破坏作用逐渐加大,顶板最大下沉量达0.34 m,支架在该区域内初撑力及工作阻力不足75%,且工作面回采速度为4.7 m/d。
9103工作面在应力破碎区采取联合控制技术后,围岩应力得到有效改善,随着支护强度增大,顶板下沉量逐渐减小,工作面回采至450 m后顶板下沉量控制在0.11 m以下,如图2。液压支架在支护区初撑力及工作阻力提高至98%以上,工作面回采速度提高至7.6 m/d,同时煤壁片帮、顶板破碎现象得到有效改善,端面距由原来的1.9 m减小为0.4 m。
图2 支护前后顶板下沉量对比曲线图
对9103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围岩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采取了钻孔卸压、铺设柔性纤维网以及施工超前支护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应力卸压,降低了围岩应力破坏强度,控制了煤壁片帮、端面距加大等应力显现,对围岩起到了有效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