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与维度下的基础技能教学探索
——以非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为例

2022-02-23 13:55
轻音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声部声乐素养

李 烁

声乐教学是重要的音乐基本技能课程,从全国招生考试中可以看到很多音乐艺术类联考都包含声乐考试,可见声乐演唱的重要性。但演唱技能很多都是速成,很多人的演唱仅限于两首考试曲目,一些基础性的训练都没有掌握,导致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演唱基础薄弱,不能演唱最简单的曲目,因此给专业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对于非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多数不是嗓音条件不行就是对演唱不感兴趣,专业的声乐教学让学生感觉既枯燥又无趣,上课只是为了修学分。很多同学上声乐课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的演唱意图,对所谓气息与演唱的关系也是不懂装懂,学习技能几年仍然停留在考进来的水平。改变这种单一的专业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课程设置到演唱方式,从基本技能训练到歌曲演唱等都需要进行变化。动中有静的教学,广度到深度的教学,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课程设置动态化

声乐基本技能课多为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老师口传心授,教学生如何呼气吐气,如何将气用在演唱中,对于演唱没有兴趣且嗓音条件一般的同学就是非常枯燥的训练,因此这种课程设置太过单一,需要进行因材施教的动态化调整。

(一)一对一模式

一对一的模式对声乐爱好者或者以声乐主修考进来的学生是非常好的,他们能依靠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行学习,老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学生的演唱状态;学生也能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练习,能及时有效的回课,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学生的演唱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一对二模式

一对二的模式适合基础稍好,音色相似且演唱方式相同的学生。练声方式以基础训练为主,如呼吸训练、音域拓展等,需要同时进行,演唱作品以小型创作作品及艺术歌曲为主,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同时演唱能相互影响,交叉演唱能从别人的错误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既是演唱者也是欣赏者,通过训练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

(三)多人模式

多人模式类似于小组唱,适合基础较差,但有音准概念的学生,分组时对学生进行挑选,多人模式的课程设置就是一个集体课的过程,但是可以将集体课多样化。

如图所示:

同为男中音可以演唱同类歌曲,齐唱出来的旋律和音乐气势都要比单人演唱出来的效果更好,学生在课程中的听觉感受也更为强烈,提高了学生演唱的兴趣;多声部交叉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无论从和声和音响效果都优于单人演唱。多人模式的最终目的并非让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演唱水平,而是让学生对演唱更具有兴趣。

动态化课程设置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分配,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对新来的学生进行观摩摸底,对学生进行分类,这种分类非常复杂,但前期分类工作做好,对后期声乐教学帮助非常大。

二、时间设置动态化

我们都知道上课时间往往是固定的,目前统一的标准是40分钟为一节课,也有公共课程两节课80分钟连续上。基本技能课程也有时间的划分,一般声乐技能课程为20或40分钟,20分钟大多是非表演专业,40分钟为表演专业。从中不难看出,非表演专业的训练时间是非常短的,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较为规范的训练需要学生有悟性和耐心,光靠几首练声曲是很难达到训练要求的。因此我们也可根据课程设置进行时间动态化设置。

课程模式技能训练声部训练歌曲训练总时长一对一8-10无10-1220分钟一对二10-15515-2040分钟多人15-2015-2020-3060分钟

从上图表来看,时间是根据课程变化的,声乐课程的动态化并非只是基本技能的薄弱化或者说是放弃演唱较弱的学生,而是更加注重对演唱较弱的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呼吸训练。很多学生是在短短几分钟甚至10分钟的练声中感受到呼吸的重要性,老师为了赶课程时间也只能简单的讲解,难以达到深度,因此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但多人课则不同,由于上课时间长,老师可以通过自身示范,学生示范以及学生自己体会去感受气息的重要性,从多个侧面和多种训练加强呼吸训练,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呼吸的技巧。

三、练声多维度化

(一)传统美声练声方式

传统的美声练声主要是以五个母音“a、e、i、o、u”为主,练声的方式多为音阶上下行、三度、五度或八度音程上下行,基础好的可演唱难度高一点的练习曲如快速上下行、半音上下行以及跳音练习,练声的目的多为了打开喉咙,找到发声的位置,为歌曲演唱做准备。传统的美声练声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式和练声方法,但是缺点也非常的明显。由于很多学生学习声乐时间不长,传统的美声练声方式对学生来说非常枯燥,其次声乐学习和器乐学习有较大的区别,声乐学习是需要良好的听力和对声音的悟性,良好的听力有利于学生判断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好的悟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说的声乐学习专业术语,因此传统的美声练声方式只能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除了这种科学的发声方式以外,还需要结合其他的练声方式。

(二)多声部练声方式

多声部练声方式其实与传统的美声练声方式很相近,都是科学的发声方法。从16世纪美声歌唱诞生以来,单声部练声只是对特别优秀的歌唱者较为适合,单人练声的方式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声音出来不圆润、音色暗淡、声音单薄,严重打击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多声部的练声方式让学生通过听别人演唱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同时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自信,因为多声部的练声发出的声音共鸣效果好、音色更美、音域更宽。

多声部练声也分为多种,如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等,每种声部的音域不同,发声方法要基本一致,可以练各种和声练习、基本的大小三和弦及其转位,到七和弦,二度和弦,在练习的同时要注重声部间音量的均衡,以及互相倾听。多声部的练习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对声乐技巧和声音位置要求没有那么高。独唱更注重声音的发声技巧、发声方法和声音位置,多声部演唱更多注重声音的音量、换气同步性和声部均衡,这种声乐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会对声音的审美能力、对演唱声音的调节能力及辨别能力。很多音乐评论家或者非专业歌唱者演唱水平并不高,但是能听懂音乐并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这种能力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混合式练声方式

混合式练声方式是指在练声过程中,采用中西方传统的多种练声方式结合,更多的注重呼吸训练和旋律演唱,特别适合非表演专业学生。与传统练声模式不一样,混合式练声方式可以融入戏曲、地方特色唱腔、音乐剧演唱训练、合唱训练等多种声音训练方式。在对非表演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嗓音条件是有局限性的,但学生热爱唱歌,在她自身的音域范围内,她的演唱也是能打动人的,那如何培养学生在自己的嗓音条件下,唱出属于她的音乐,混合式练声方式就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根据个人音色和音域调整混合练声方式,如声音比较纤细、声音比较单薄,但呼吸很好,音域较宽,我们可加入戏曲练声方式喊嗓,从高音到低音练习,用去声字滑动演唱,采用八度下行音阶进行,声音出来明亮且线条较好。

混合练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呼吸训练,任何演唱呼吸训练都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对演唱的呼吸完成没有概念,传统的练声方式只是走过场。混合练习中,呼吸占主导地位,不一定要练习声音,可以全程练习呼吸,找到深呼吸的位置,可以通过吹气球、打哈欠、闻花香等辅助练习。当然不可能一节课都进行呼吸训练,我们可以将呼吸训练融入到歌曲中。将每一个歌曲划分成小乐段,练唱和呼吸同时训练,保证整首歌曲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当歌曲演唱完整了,再从细节上进行调整,演唱出来的歌曲就好听了。

四、歌曲选择多元化

目前我们的声乐作品非常繁多,风格也非常多样化,很多的歌曲不再只是局限单独给女声或者男声演唱,可以通过调整调性来进行演唱,能演唱的曲目选择性更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域和音色,有针对性的进行曲目布置。个人演唱风格的形成,是歌唱生理条件、演唱方法技巧、审美水平、情感深度等综合体,对于每个学习声乐的人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将大大有助于声乐学习。因此对非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设置仍然沿用之前的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教学发展的要求。在曲目的设置上,应该更为多样化,如音乐剧、影视剧经典曲目等,当然基本技能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呼吸训练是重点,其他训练在演唱中可以根据歌曲进行调整。近现代艺术歌曲,我们发现其演唱技巧都在不断更新和变化,特别是中国创作作品,很多古诗词作品或现代诗词作品都进行了新的改编和创作,在音域方面都进行了调整,旋律更加优美,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学生也可以调整音调使之在适合自己的音域内进行演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近现代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我们在选择作品演唱时,除了传统艺术歌曲和歌剧作品,更应该选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进行演唱。新时代中国作品演唱更为多样化,如很多中国诗词传唱优秀的中国作品,不仅可以用美声风格和民族风格演唱,同时能用通俗风格演唱,传唱度非常之高。许多作品还融入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音乐和传统民族调式,更加注重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这不仅能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精气神,更能坚定文化自信。

五、多元化学业质量标准

从国家艺术课程的学分标准可以看出,并非固态化学业的标准,选修和必修分数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最突出的关系就在于提出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声乐演唱的核心素养也是相通的,作为音乐学科基本技能,我们的演唱不能是鬼哭狼嚎,演唱出来的作品不能让别人听不懂,这不是我们最终学习的目的。艺术最终是需要传播的,传播者更需要具备这些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1]。该核心素养体现了音乐的审美性,它强化了音乐的本体特性,强调了对音乐的多通道综合体验,是音乐学科本质的内涵体现,是核心素养“审美情趣”基本要点的集中体现。“艺术表现”是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该核心素养表现了音乐的实践性,它强化了音乐的实践本质,强调了通过音乐实践来获得相关的音乐知识、技能与文化,实现审美能力提升,是核心素养“审美情趣”基本要点和“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2]。

发展核心素养反映了教育改革的方向,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更是体现了感知、表现、理解的内在逻辑,是从音乐学科本体出发,以美育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声乐教学也应该不止专注于发声技巧,评价声乐演唱的标准也不能只关注于技巧,标准多元化是我们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做的动态化调整。多种演唱风格的考核标准,从选择作品、艺术表现、文化内涵进行评判。特别是文化内涵,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意大利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却不知道中国作品的演唱风格,演唱非常表面化。如唐诗和宋词的韵律和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演唱的断句也是不一样的,唐诗讲究对称和押韵,宋词则根据词牌的不同,各句长短不一,韵律不同,艺术表现自然不一样。音乐的传播也是文化的传播,作为音乐学习者更应该学习好文化素养,才能有正确的审美认知和音乐表现力。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受教育的水平和艺术视野也相应得到提高和拓展,对文艺作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对音乐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声乐演唱作为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基础技能,更应与时俱进。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跳出原有的音乐教学模式,从多维度、多视野、多角度去看待我们的教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非一定会成为艺术家或者专业学者,但是我们一定要成为艺术的优秀传播者。因此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在艺术道路上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原有单一的教学中,唯有创新才能使学生立足于社会,唯有创新才能让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6.

[2]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2006年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3—44.

猜你喜欢
声部声乐素养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