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凌晨
清代学者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極生。”据资料考证,青花瓷始于唐代,成熟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明清两朝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达到了顶峰。
青花瓷的呈色原料为氧化钴,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元代时期,部分青花瓷的呈色原料是进口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到元末至明早期,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逐步从进口料向国产料过渡;明中晚期至清代,已使用国产青料,属低铁高锰类钴料,品种有国产土青料、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浙料、珠明料、化学青料、洋蓝料等。因原料的变化,不同的原料呈现不同的发色。青花的发色从浓艳发紫到翠蓝淡雅,如墨分五色,点线晕散,呈色绚丽,美轮美奂。
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国内外定制的要求,不同阶层的审美观、个性化的出现,加之瓷土原料的提纯和二元配方的调整,促使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不断探索和创新。
一、拱捏工艺的尝试
元青花拱捏工艺的传世瓷器完整器,从资料和馆藏来看,至今未见记载。到明清时期,此工艺已失传,未见作品传世。拱捏工艺是在器物表面或底部,在其胎土未干之时,用手指或借助工具,将动物身体或器物造型的部位,拱捏凸出来,有立体感和雕塑韵味。由此可见,工匠的聪明才智和探索精神,但这需要工匠操作的力度和技巧有机统一,对胎土质地和胎体厚薄都有严格的要求,否则在烧制过程中,会因收缩比的原因造成裂纹或变形,成品率极低,这也是至今未见整器作品传世的主要原因。据了解,至今元青花拱捏工艺精品瓷片传世也罕见。图1为花鸟纹,图2为香炉花卉纹,图3为鹤莲纹,青料为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幽蓝。图4、图5、图6为盘底凹部,砂底无釉,其工艺精湛,匠心独运,珍贵程度可见一斑。图7所示明万历青花模印鹤纹瓷片,则是在凸印的基础上用青花点缀鹤嘴和鹤脚,其工艺技法也较为少见。
二、贴塑工艺的点缀
元青花贴塑螭龙纹碗瓷片(图8),青花用料是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幽蓝泛紫。碗内绘有缠枝葫芦花纹,碗外贴塑螭龙纹,生动传神,活灵活现,下部绘有仰莲瓣纹。现有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元青花贴塑螭龙纹瓷器暂未发现馆藏整器,此片乃元青花珍稀品种。与现藏高安博物馆元景德镇窑釉里红彩斑贴塑螭龙纹转心高足杯(图9),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积釉工艺的创新
清雍正青花锥刻龙纹瓶(图10),此瓶制作工艺罕见,尚未见记载。其制作流程可能是:拉坯成形的瓶体修坯后,在凉坯未干透前,在瓶坯上锥刻五爪龙纹、火焰纹和云纹,然后施含钴的釉料,其龙纹等图案因刻划有凹槽,釉料沉淀其中,最后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所以瓶上五爪火焰云龙纹,呈青花色,而釉面呈鸭蛋壳青色。
图11、图12的白瓷杯底上有“永乐年制”篆书锥刻款,其工艺和图10的瓷瓶如出一辙,在灯光下既见刻划文字,又见青花发色,非常难得。据专家考证,图10所示瓷瓶乃清雍正时期无款精品,虽残尤珍。
笔者认为,以上的制作工艺,只是窑工或艺术家的尝试和探索,或是皇家和国内外客商的私人定制。由于受胎土、窑温等因素的影响,制作和烧制的难度加大,成本太高,成品率很低,且不能批量生产,所以就未再继续制作生产,但古代艺人的匠心独运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