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媛媛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当中的一项基本教学内容,也是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的必经环节。故而,如何教好语文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便成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本文据此通过多个角度的分析和总结,对如何有效培养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难点归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课堂教学
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于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更为深入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这一能力的培养,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形式是十分多样的。除却广义上的对学生阅读范围和数量的增加以外,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便是阅读过程中的引导。以下,笔者分别对此进行了几个方向的大致论述,将阅读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更为有效的进行文本阅读具体实施过程做如下阐述。
一、首以问题引导,明确阅读方向
只有方向正确,才能确保阅读的意义和效率。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只有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阅读方向和阅读目标,才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感悟。而利用问题的创设作为引导,则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为,教师结合学生所读文本,通过对文本表达内容的把握,将其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们提出。而学生们在这一前提下,阅读思维便会得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从而为进一步的理解奠定基础。
例如:以《鞋匠的儿子》一文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笔者便首以几个问题的提出作为了学生阅读思考的前提。如:你们怎么理解"尴尬"一词?这一问题的提出在于引起学生对"没面子"的具体思考。其次,笔者又提出"当时的气氛为什么会尴尬?你是怎么指导的呢?"。此问题在于调动起学生的阅读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再者,便是"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你认为是怎样的人?对此,你有什么想法?"。此处的问题则能够直接带领学生的阅读思维直接指向文章的主题"人与人是平等的"思想内涵,为学生阅读思考的有效性提供步步为营的保障。诸如此类,学生们在一连串问题的引导下,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起到的极大地推动力,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打开良好开端。
二、学会联系背景,提升阅读体验
写作背景即是文本创作者的最初动机,也是文章思想内涵的根本所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利用背景挖掘作为学生的阅读基础,帮助其可以更为深入的体察作者所试图表达的相关思想或情感。背景的联系,可以为阅读前或阅读后,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更多的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例如: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为例,文章的写作角度单纯是以一个父亲的孩子来进行描写的,没有涉及任何政治迫害的情节,对此,笔者选择在学生阅读之前将文章的有关历史背景进行了讲解,以促使学生能够带有感情的进行阅读体会。如:首先是作者的父亲李大钊的介绍,让学生们了解李大钊对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新中国得到解放的重要作用。之后,又介绍了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如何为利益考虑抓捕了李大钊并残忍将其杀害。有了这一层因素的存在,学生再对文章进行阅读时,便多了诸多"义愤"和"同情"的关联,从而更能感同身受作者的处境,感悟时代不应忘记英雄的道理。
三、阅读感悟写作,巩固阅读效果
阅读感悟的写作创作,实则为一种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众所周知,阅读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时的情感发生,在没有任何实质附着的情况下,很难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而通过这种读后感的写作,能够将学生对所读文本感悟的所思所想有条有序的一一归纳而出。且,学生通过文字的书写,亦能够进一步深入的挖掘出自身更多的感悟,并使其具体化,从而起到巩固阅读效果的目的。
例如:以《白杨》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指导学生将文中所描述的白楊树与那些兢兢业业为祖国建设作出无私贡献的人进行对比迁移后,便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们对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了更为具体、深入的写作创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写作这一形式为依托和线索,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更多关于对白杨树的"直"、"大"、"不软弱、不动摇"、"哪里需要,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的正面形象的联想被挖掘了出来。如:那些不怕生活艰苦、甘愿放弃繁花都市的诱惑而去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那些永远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冲向灾难现场的消防战士;又或者那些哪里有案情,便永远在哪里出现的人民警察通过写作总结,学生的仅停留在浅表的一些思想的觉悟与感想,于此得到了极大地启发和突破,形成了具体的文字形式来指导着学生们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
综述: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的是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教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阅读"为何物,目的何在,学生阅读出发点的正确性才能得到保障。如此,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在通过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做出优化,才能为学生们创设出一个高效、合理的阅读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秀霞.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宁夏教育,2021(10):61-62.
[2]曹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引导”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