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晖
溧水区以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为课程蓝本,建议各乡镇园充分利用和挖掘家乡的地域资源,如天生桥、石臼湖、蒲塘桥等地域资源,以及各种自然物、农产品、农具、家畜家禽等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去“小学化”。区内A街道中心园结合课程游戏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乡土资源与各领域教学活动充分融合,形成了“快乐舞龙灯”“野菜香喷喷”“石湫香菜”“一起采菱角”“我们去挖藕”等极具乡土特色的园本课程内容。C镇中心园利用本镇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将主题教育场所从幼儿园班级转换到“红色李巷”中,引导幼儿在参观中了解新四军的峥嵘岁月。回园后的晨间体锻时间,幼儿“炸碉堡”“运军粮”,区域活动中他们有的在讲述“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有的在制作国旗、军旗、党旗……这些活动内容不仅丰富了园本课程,也使幼儿从多个方面感受到了乡风乡俗,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要求区内各乡镇幼儿园不断优化办园条件,兼顾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师资提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幼儿园整体环境进行优化和改造,做到教育环境去“小学化”。B镇中心园利用园内开阔场地,开辟了集种植、采摘、观赏、玩乐为一体的“凤凰园”,小桥、流水、人家、菜田、地瓜、藤架……幼儿置身其中,流连忘返,不亦乐乎。D街道中心园为了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支持幼儿的学习与活动,对园内环境进行了多处调整改造,去水泥地变种植地,将操场水泥道改成软质骑行区,在水池区架桥养殖小鱼,在沙池区添加辅助材料,在户外草坪地搭建茅草房,并提供丰富材料供幼儿在户外开展各类游戏。在进行区域环境的改造过程中,该园小班年级组将桌面式娃娃家调整为地面围栏式娃娃家,中班年级将柿子、花生、菱角、粉丝等乡土材料融入班级区域环境中,大班的生活区投放了多种菜谱照片供幼儿参考制作,幼儿在区域内拌香菜、腌萝卜、做青团、切臭干,乐此不疲。
保教并重是幼儿园教育的特点。要求区内各乡镇园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遵循幼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弹性作息时间,依据幼儿活动的进展进行弹性管理,有效利用本土教育资源,追随幼儿的脚步去发现、去探究,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引发真正的学习。坚决杜绝集中读写、集体训练等“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积极进行课程园本化、班本化的探索。例如:F街道中心幼儿园在周边租用2亩多地,挂牌成立“园外种植体验基地”,为幼儿创设了能够走进田野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条件。阳春三月,基地正式挂牌;暮春四月,幼儿亲自种山芋、种菜瓜;仲夏六月,菜瓜喜获丰收;初冬十一月,收获山芋;仲冬十二月,一起种下油菜……伴随着四季更迭,幼儿在劳作的辛苦和甘甜中感受着大自然对人们的馈赠,也感受着收获的喜悦和成就。
在实施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各园开展多元分析,积极做到教育评价去“小学化”。H街道中心园在积极做好幼儿园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专项“幼儿作品评价”的实施和研究,针对幼儿各年龄段的各类作品,通过幼儿近階段能力分析、作品呈现、对照《指南》分析评价等环节对幼儿的美术绘画作品进行多元分析。在作品分析中,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关注幼儿情感的表达和宣泄,关注作品的主题和个性的呈现,关注幼儿作品中想象力、创造力的表现,更为关注的是幼儿在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那种内心的情感体验……J镇中心幼儿园结合课程的实施,将“幼儿成长档案”做出了不一样的效果。在“金色的秋天”主题活动中,幼儿捡落叶、拾稻穗、挖山芋、创编诗歌等各项活动的静态照片和动态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在“幼儿成长档案”同期呈现,加上幼儿在活动中的“我们的感悟”、老师的“活动寄语”等小栏目,不仅全面展现了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将幼儿在课程中的发展跃然纸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幼儿园的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现状,要求区内各幼儿园重视并加强家园共育工作,呼吁幼儿园与家庭一起做好幼小衔接,做到家庭教育的去“小学化”。K镇中心园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精神,召开“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专题家长会,通过讲座和现场答疑的方式,使家长明白3—6岁幼儿需要什么,幼儿园应该教什么,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应该做什么,等等。幼儿园还尝试利用微信不受时间、地点约束并能够多方整合教育资源的优势,构建了家长学校新的教育活动游戏模式——“家长学校微课堂”,通过多样的家园交流平台,助力家庭教育去“小学化”观念与行为有效改变与融合。
在积极落实以上措施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区内乡镇幼儿园将会始终牢记使命,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努力将去“小学化”的策略落实到实处。
(责任编辑:牛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