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宏
太原市育红幼儿园是一所具有70多年历史的老幼儿园,近年来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引,基于“让经典润泽生命,让艺术陶冶心灵”的办园理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满足幼儿园内涵发展的需要,构建园所特色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园秉承全面、均衡建设幼儿园课程的宗旨,遵循“一日生活皆教育”的课程理念,切实关注幼儿身边的教育资源,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着力规划并完善园本课程“全景”,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背景下的艺术主题活动”为基础,进一步打造序列化、系列化的课程体系,开启了艺术与生活化教育相融相宜的“2+3+4”园本课程体系探索之旅。
(一)基于自然生活,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我园的园本课程建设从幼儿认知和情感的特點出发,选择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资源,注重彰显生活化色彩,向自然生态靠拢,引导幼儿通过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进一步萌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文化的美好情感,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通过领域整合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全课程理念架构下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开展教育戏剧、创意艺术等多元化的特色课程,引导幼儿在回归自然生活中激发艺术萌芽,并在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主表达、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生命机制,顺应自然生活,提升美的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二)拓宽课程形式,促进幼儿经验积累
我园的园本课程在延续艺术特色课程之外,不断拓宽课程体系,增加了生活化课程。生活化的课程就是综合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里积累可触及的经验,体现“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幼儿在自然生活中的自我发现、探索,将其进行系统化整理,通过主题教学、个性化小组学习、日常渗透、专题展示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课程教学活动,贴合生活与环境,使幼儿更进一步认识“生活是教育”的内涵。
(三)提升园本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园本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也是影响园本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建构课程主题框架,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厘清各领域核心经验脉络,梳理行之有效的课程开展路径,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宜发展的环境和活动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开放性的平台,使不同梯次的教师可根据实际工作所需重新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对教学资源的筛选、整合与利用的能力。特别是在设计活动案例和组织开展特色课程中,教师创造性地定策、发展、整合课程教学计划,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了更加专业化的发展。
我园“艺术+生活化教育”园本课程从幼儿的核心经验出发,由艺术与生活化教育两类主体课程组成,其中艺术课程包含“传统节日艺术主题活动”“艺术节活动”“艺术社团活动”三大板块,生活化教育课程则包含“劳动养成教育活动”“节气探索主题活动”“博物馆体验主题活动”。
(一)架构“艺术+生活化教育”课程体系
1.艺术课程
我园对以往的教育活动进行重新调整与修订,将园所特色与已有研究成果充分结合,尝试设计出新的艺术活动类型与形式,从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三个审美维度帮助幼儿提升艺术素养。
我们的艺术课程确立了以下方向和原则:在课程理念方面,以创意表达为切入点,以提高幼儿欣赏表现力为指导思想,从全局上把握艺术教育的特点与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艺术活动题材来源于幼儿的艺术兴趣、传统节日生活经验等;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尝试将艺术社团、艺术节等活动表现形式进行整合,旨在建构起一种全面的、立体的、开放的幼儿园综合艺术体系,从而促进幼儿人格的和谐发展。
(1)传统节日艺术主题活动
围绕六大传统节日形成社会实践、认知经验、欣赏表达的三大课程版块,与五大领域课程紧密结合,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以真实生活情境引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及对艺术的创意表达,引导幼儿亲近、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积淀和艺术创想结合。
(2)艺术节活动
为幼儿搭建展示小舞台,如艺术体验嘉年华、戏剧展演等,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同时,联动家、园、社区共同参与,积极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生态环境,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互动空间,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去感知不同的艺术形式并迁移已有经验,进一步提升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3)艺术社团活动
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开展个性化的舞蹈、合唱、非洲鼓、中国鼓、国画、泥塑等艺术社团活动,满足幼儿的个体发展需求。尝试探索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如社团个体活动、社团联动活动或走出校园的“外出实践”,在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为幼儿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和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2.生活化教育课程
生活化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要关注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感兴趣的生活,而且要引导幼儿从现实生活中感受世界的美好和趣味。首先,课程资源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或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即从生活中来。其次,要为幼儿创造充分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即到生活中去。
我们的生活化课程确立了以下方向和原则:在课程理念方面,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为切入点,以体验美好生活、提高幼儿生活技能和探索能力为指导思想,把握生活教育的特点与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充分利用生活背景、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件等,深化幼儿的学习,丰富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引导家庭、社会与幼儿园密切配合,重视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根据需要灵活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活动形式,旨在建构融合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生活化课程。
(1)劳动养成教育活动
我园深入贯彻“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尊重和珍视生活教育的独特价值,发现并挖掘潜在的教育契机,让生活教育成为离幼儿最近的课程,引导幼儿珍爱自然、关注社会,以游戏化、日常化等形式开展劳动养成教育活动,鼓励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文明的生活意识、自主的管理意识和必备的劳动素养,从而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节气探索主题活动
四季变迁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化,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動力。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用丰富、真实的自然元素吸引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来了解节气、感受节气,发现自然环境中事物、现象的变化,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之美,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从而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3)博物馆体验主题活动
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爱收集各种小物品,例如:形状各异的石头、不同颜色的树叶,甚至地上的一个小瓶盖、一片羽毛也能成为幼儿眼中的珍宝。这种收藏意识体现出幼儿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与热爱,于是,我们以博物馆体验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走向广博与精深。基于幼儿的兴趣与经验,教师设计了精彩纷呈的互动项目,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和环境支持,引导幼儿在寻找、收集、陈列、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博物意识。
(二)“智行合一”——课程实施的创新与运作
课程实施的创新与运作强调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教师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与个性化活动有机结合,充分把握教育契机,发挥教育效能,以适应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要,在课程实施中形成序列化、系列化的课程体系。一是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同一课程同一主题中,我们设定了不同的课程目标和要求,比如小班更注重情境化体验,中班注重实践式感知,大班则侧重记录式探究;二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均衡性发展,开展以主题浸润式、全学科式的学习方式,突出游戏化教学、生活化体验、艺术化探究。
1.以审美与创造为核心目标的艺术课程实施路径
通过体验——认知——生活——创作的教育途径,架构起审美表达的“艺术”课程,凸显活动的时代性、文化性及艺术性。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发现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的美,并能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利用真实的生活支持和促进幼儿在动态的、持续的深度学习中建构感性经验,获得螺旋式上升。
2.以发现与探索为核心目标的生活化课程实施路径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文学作品对各节气特征的描述总结极为丰富,经过历史的积淀,不仅具有文学美,还承载了民族、地域的文化特征。节气探索主题活动通过文学——探索——生活——创作的教育途径,从当下幼儿熟悉的自然生活着手,把文化作为解读生活与生命的钥匙。以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入手,不仅易于他们感受节气特征,还能激发他们对节气探索的兴趣。
博物馆体验主题活动通过收集——探索——表征——交流的教育途径,围绕博物精神的根本价值,从启发好奇入手,唤起幼儿探索和创意表达的欲望,引导幼儿在参与收集材料、创设环境、制定规则、拓展内容等过程中,将学习资源链接、整合、融通,使主动学习真正地发生,并不断完成宽度和深度的经验进阶。通过培养博物意识,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等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总之,“艺术+生活化教育”园本课程是生态式的整合课程,课程内容全部来自幼儿生活,为幼儿所熟知,受幼儿所喜爱,是帮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同时,它也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抓手,是我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牛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