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梅
幼儿园围绕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环节。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度过一个欢乐、有意义的节日,我园决定在同楼层班级之间开展“走班式体验”美术活动,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引导幼儿在平行班之间或者在不同的年龄班之间进行迎新年的美术创意活动。我们中一班和小三班、小四班同在一个楼层,活动中,孩子们和老师们会有哪些想法和做法,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
1.选择活动内容
“新年到,真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贴春联,福来到,欢欢喜喜把春报。穿新衣,戴新帽,全家老少乐陶陶,包饺子,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好。”一首《过新年》的歌曲,唱出了节日的喜庆与习俗。歌曲唱罢,渊渊说:“老师,我也想放鞭炮。”琪琪说:“我没有放过鞭炮。”昊昊:“我也没有放过鞭炮。”一时间,孩子们对放鞭炮情有独钟,充满了好奇与渴望。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孩子们放鞭炮的需求,我突然灵机一动,说道:“我们新年走班的美术活动就做鞭炮,大家一起放鞭炮好不好?”孩子们一听,马上同意。我继续问道:“过新年我们还要做什么呢?”爱美的张晨曦说:“还要穿新衣服、戴新帽子。”张栩宁:“还要包饺子、吃年糕。”“小班的弟弟、妹妹来了我们班能做什么呢?”“我们让他们装饰新衣吧!”……在我和孩子们的交谈中,“走班式体验”美术活动的内容确定了下来。
2.放鞭炮
“走班式体验”美术活动开始了,班级中有的幼儿去了小班,有的则留在了本班。小班弟弟、妹妹的到来,无形中增强了中班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学着照顾弟弟、妹妹。张晨曦说:“小弟弟,你喜欢放鞭炮吗?姐姐给你做‘鞭炮’,做好你来放,好不好?”小班的小朋友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张晨曦把“鞭炮”一个一个卷好、粘好,然后请小班的小朋友用颜料在卡纸上进行拓印,表现鞭炮炸响的情境。小班小朋友在拓印时,渊渊在一旁解释说“印一下,一个‘鞭炮’就炸响了”,同时嘴里还配合着发出“啪”的声音来模仿鞭炮炸响。小班的小朋友“咯咯咯”地笑起来,也学着哥哥的样子边拓印边用嘴炸响“鞭炮”。
3.穿新衣
中班幼儿提前请爸爸妈妈帮忙,打印出自己的头像,并裁剪好贴在了班级的白板上。“走班式体验”美术活动中,小班幼儿相互交流着,创作着。“我想给哥哥做一件宇航员的衣服。”“我想给姐姐做一件白雪公主的衣服。”“你幫我看看这里涂成什么颜色好看呢。”一阵讨论交流过后,幼儿拿起画笔在教师提供的白色衣服模型上涂满了漂亮的颜色。蓝色的太空元素,绿色的森林元素,彩色的彩虹元素……一件件色彩鲜艳、充满寓意的“新衣服”在幼儿的画笔中诞生。他们把画好的“新衣服”贴在了哥哥姐姐的头像下面,看着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整个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自由表达,在动手操作中收获成就感。
1.将美术创意活动与节日表现融为一体,互为推力
以幼儿关注的话题“放鞭炮”入手,生发了“迎新年,放鞭炮”“过新年,穿新衣”等美术创意活动的内容,然后基于层次性对创作任务进行分解。例如,中班的幼儿用红纸卷出一个个“鞭炮”并粘贴在卡纸上绳子的两侧,做成一串立体的“鞭炮”,小班的幼儿则通过拓印模拟放鞭炮的情境。活动立足自主性,通过合作进行优化,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伙伴进行创意表现,在合作中拓展有价值的美术经验。
2.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满足幼儿的需要
需要是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幼儿美术活动既直观又形象,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着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趣味性。“走班式体验”美术活动弥补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放鞭炮的遗憾,满足了他们对放鞭炮的需求,幼儿在作品的呈现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够帮助他们丰富经验,增强自信心。
以兴趣为主导,以节日文化为内容的“走班式体验”美术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班级、教师和自己喜欢的美术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受节日喜庆的氛围,表达对节日习俗的认知,同时还扩大了交往范围,有利于增强幼儿之间互助合作的意识,提升社会交往能力。“走班式体验”活动不仅给予了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创作的空间,也对教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动内容的设计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活动的组织应进一步尊重幼儿,因材施教,加强对幼儿自主选择和活动的指导。教师要寓教育、节日文化于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之中,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激发潜能,获得发展。未来,我们仍将不断探索,使“走班式体验”活动真正成为提升园所软实力的抓手,成为教育实践的新样态。
(责任编辑:牛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