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妹
节日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延伸出来的丰富文化对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6岁是培养幼儿绘画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期,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为此,教师紧紧抓住幼儿亲近图像、热衷涂鸦、喜欢绘画的天性,把美术活动的“借形想象”广泛运用于幼儿节日节气教育中,能够切实增强幼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力地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借形想象”是指幼儿借助物体的外形或图形进行想象和创作的过程。过去,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总是习惯运用教学手段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教师往往采取示范画的方式,先由教师讲解,然后幼儿创作,最后教师点评。教师也喜欢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幼儿的思想,过多重视专业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在美术活动中出现“老师不画,幼儿就不会画”的尴尬局面。
针对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我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入园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到省外优秀幼儿园参观访学,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把美术活动的“借形想象”广泛运用到幼儿节日节气教育过程中。活动中,教师坚持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采取拓印画、线条画、油棒画、手指画、拼贴画等形式,结合添画、拼贴、拓印、组合等方法,集思维、想象、体验和情感表达为一身,融“我行我素”“奇思妙想”为一体,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挖掘创作潜能,激发创作兴趣,大胆创作表达,更好地培养幼儿想象、创新、求异的能力。
在节日节气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再以成人的专业眼光去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像不像”“美不美”,也不再为了追求理想的艺术效果而规定幼儿只准画这个,不准画那个,而是围绕某一个节日或节气,给定一个主题,引导幼儿对人物和物体进行大胆想象,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创作。在绘画中,幼儿可以尽情地、恣意地发挥想象,创作出各种各樣虽然稚嫩却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千方百计地唤醒幼儿的感官体验,使幼儿融入生动而具体的节日文化场景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幼儿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感情,让经典文化真正涵养童真童趣。
教师紧紧抓住节日的文化内涵、节气的自然本质与幼儿的天然本性,在观察自然、探索自然,感悟节日、感受节气的体验中,鼓励幼儿学会运用“借形想象”感受美、表达美和发展美。
1.启迪思维,把想象的说出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是一笔丰厚的遗产,有着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我园充分挖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民俗和故事,让幼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把自己画的内容大胆地讲给小伙伴们听,通过美术活动的“借形想象”,鼓励幼儿喜欢说、勇敢说、大胆说,在锻炼语言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从小养成“大胆想象、敢言爱说”的好习惯。
比如:在清明节主题绘画中,教师采取故事讲解、图片欣赏、观看视频、致敬英烈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让幼儿把自己的感想画下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绘画作品。“我画的是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画了太阳、和平鸽,给他们带去祖国的温暖,下面画了鲜花,为他们装点胜利的花环,纪念碑前面画了大人带着孩子,代表着家乡的人民永远向他们致敬!”“我画的是我心中的小英雄王二小,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幼儿个个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奇思妙想,把想象的画出来
想象力是幼儿思维的翅膀。为此,教师在美术区角为幼儿创设“玩转涂鸦”“艺术创想”“创意空间”,根据幼儿兴趣和能力的差异,开展“借形水彩画”“借形拓印画”“借形撕贴画”等多元化的“借形想象”美术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美术过程重于美术作品”的理念,美术活动更加重感受、重体验、重过程、重创造。
比如:为了庆祝国庆节,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礼赞祖国,童颜绘语”主题绘画活动,通过美术活动的“借形想象”,在潜移默化中助推幼儿将爱国之情主动转化为爱国志向。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先引导幼儿根据事物的外表进行想象,再启发幼儿说出图形到底像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创作,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童心妙笔绘出心中的祖国妈妈。如:有的幼儿画了生日蛋糕,上面点缀着五十六根蜡烛,代表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祝福祖国妈妈繁荣昌盛;有的融入京剧脸谱、活字印刷、象形文字等传统元素,象征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灿烂文化;有的画了天安门、长城、故宫、鸟巢、水立方、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建筑,反映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画了航空母舰、高铁、火箭、宇航员,描绘了“复兴路,中国梦”……
3.创意手工,把想象的变出来
活动中,我们发动家长协助收集塑料瓶、易拉罐、废报纸等丰富多样的美术材料,在感受各种材料特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节日节气,科学选择美术材料,合理使用制作方法,发展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通过寓教于乐,激发幼儿探索节日习俗的兴趣和动力。比如:春节有舞龙的习俗,我们就选择塑料管连接带柄油瓶的把手,使油瓶摇身一变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龙玩具,通过开展“舞龙游戏”,促进幼儿发育,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元宵节有踩高跷的习俗,我们就选择奶粉罐、易拉罐做成高跷,训练幼儿走、跑、跳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等。
为了把节日相关的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实践,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天生爱想象”“百变月饼盒”等探索性、思索性的手工活动,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立体制作,运用撕、挤、压、折叠、剪贴等技巧,将废旧物品变成生动的立体形象。比如:开展中秋节手工活动,利用旧报纸、旧挂历、旧书籍开展撕纸、剪纸活动,让幼儿随意撕出或剪出各种形状的纸片,然后细心观察,通过转一转、找一找,再用油画棒添画出嫦娥、玉兔、月亮、月饼,把技能和形象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感知、操作、体验中萌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4.环境创设,把想象的亮出来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为此,我园牢固树立“处处环境皆教育”的理念,把“借形想象”运用到环境创设中。每当传统节日到来之前,我园都会组织教师和幼儿一起动手布置班级环境,渲染节日气氛,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引导幼儿从环境的观察者变为环境的创设者。
比如:元旦来临之际,我们组织幼儿剪窗花、卷鞭炮、装饰“福”字、挂中国结,张贴幼儿的拓印画,把幼儿的彩铅画裱上画框布置在走廊上,鼓励幼儿和家长利用家中闲置的旧衣服制成美观的饰品布置在活动室和走廊墙面,让会说话的墙壁成为有生命、有灵魂的育人基地。在与环境、材料互动中,通过眼、脑、心、口、手等多感官协同,使无声的环境变为有声的教育,让幼儿对节日文化的学习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十四节气中的昼夜更替、花开花落、农事变化、丰富饮食等与幼儿美育息息相关。我们按照“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利用节气开展亲子活动,组织家长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田野,走进山林,走进果园,“零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甜美和宁静。比如:“立春”,到菜地里观察种子发芽;“惊蛰”,到田野里看油菜花开;“小满”,养上几条蚕宝宝,一起记录蚕宝宝的成长变化;“处暑”,看鱼虾欢跳;“芒种”,看麦穗黄、谷满仓;“白露”,赏圆月,摇桂花,等等。通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幼儿获得了美术创作的第一手素材,为节气主题美术创作提供了感性经验和情绪体验。
在亲子活动中,我们还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写生、拼图、剪纸。春天,用纸团擦出一朵朵蒲公英;夏天,用皱纹纸搓出一只只飛舞的小蝴蝶;秋天,用橡皮泥捏出一束束金黄的麦穗;冬天,用落叶做拓印,留住绚烂的色彩。于是,树枝变成了幼儿的“画笔”,竹简、石头、树叶变成了幼儿的“画纸”。幼儿采取画、剪、染、捏、粘等方法,共同描绘了农耕文化春夏秋冬的美好画面,让幼儿教育因文化传承而更加温暖。
总之,把美术活动的“借形想象”广泛运用于幼儿节日节气教育,顺应了幼儿的天性,贴近了幼儿的心灵,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支持,教师鼓励幼儿“把想象的说出来,把想象的画出来,把想象的变出来,把想象的亮出来”,让幼儿敢于想象,乐于创造,真正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得以生根、发芽、成长、结果。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