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香 安仲娜
摘 要:目的 探讨针灸按摩联合综合康复在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日照市中医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接诊的74例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综合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及针灸按摩,综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联合综合康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运动量功能表(FMA)评分。结果 综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组患者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患者采取针灸按摩及综合康复干预,效果较为理想,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肢体偏瘫;针灸按摩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4-0005-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高血压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高血压脑出血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容易引发肢体偏瘫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1]。出现肢体偏瘫后,为改善高血压脑出血肢体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需进行必要的康复治疗。针灸按摩为临床常用方法,虽能获得一定的效果,但不够理想,因此,还需要采取其他方式,达到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的目的。本研究探讨针灸按摩联合综合康复干预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患者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20年10月~2021年9月日照市中医医院接诊的74例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综合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62.31±4.06)岁;出血位置:小脑出血14例、丘脑出血12例、大脑皮层出血9例、基底节区出血2例。综合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3.65±4.35)岁;出血位置:小脑出血15例、丘脑出血11例、大脑皮层出血8例、基底节区出血3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此次研究已征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2 納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且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病的诊断标准,最终明确诊断为脑出血[2];②存在肢体偏瘫症状;③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因其他原因引发的脑出血者;②精神异常且无法正常交流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存在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⑤中途退出此次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及针灸按摩。①在患者血压平稳之后,通过安抚性手法对其患肢拮抗肌进行按摩,并对已瘫痪肌肉进行揉捏;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的按摩手法,以便能自行按摩。按摩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力度由轻至重,控制在患者可忍受范围内。②引导患者逐步开始运动,可由最初的被动运动逐渐转变为主动运动,通常是先开展床上被动运动,医护人员或家属可帮助患者坐立、伸展患肢等,病情好转后,患者可下床站立、步行以及进行肢体功能训练[3]。③采取针灸治疗,结合患者肢体偏瘫状况,可选取太冲、手三里及足三里等穴位,给予强刺激,另外选取血海、内关及三阴交等,予以轻刺激,留针0.5 h/次,1次/d,持续针灸10 d。在针灸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机体状况,若发生弯针或晕针,需及时告知医师,注意防寒保暖。
综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之上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患者肢体偏瘫后,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表现为不积极、不配合康复训练,继而会严重影响患者身体的恢复。此时需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如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动态,询问并分析其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4]。②饮食干预:大多数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医护人员应进行吞咽指导,以确保患者快速适应病情,并逐步恢复吞咽功能。在进食过程中,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使食物尽可能由健侧吞入。③康复训练: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康复初期无法自主运动的患者,鼓励其通过意志对神经加以支配,促使患侧开展肌肉收缩训练,可将带子系在床位上,以协助患者开展起坐训练;若患者能自行抬起患肢,则可开始指导其开展自主训练[5]。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可开展行走训练,如护理人员引导患者慢慢迈开步伐,开始行走,待其可交替迈步后,可在墙边扶手或拐杖的帮助下,下地行走,之后再开展上下楼梯的训练。在行走训练期间,护理人员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行走训练方法,1次/2 d,训练时间30 min/次,持续训练8周。④生活能力训练:医护人员可通过相应的工具如轮椅等,引导患者完成一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采用拨算盘、堆积木及抓木钉等方式进行肢体功能的强化练习,从而提高生活能力。两组患者均进行3个月的干预。
1.4 观察指标
①效果判定: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基本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已基本消退,NIHSS评分减少幅度高于90%;显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NIHSS评分减少幅度控制在46%~89%之间;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NIHSS评分减少幅度控制在18%~45%之间;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并未好转,甚至有加剧的趋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17%。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肢体功能改善状况,该量表满分是100分,得分愈高,表明肢体功能恢复状况愈理想。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代表,行t檢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综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且综合组患者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及致残率高等特点,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肢体偏瘫,影响其生活质量,加重家庭负担。因此,需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缓解其肢体偏瘫症状,保证正常生活。肢体偏瘫通常为大脑神经受到血肿挤压所致,故在血肿慢慢吸收的同时,应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
针灸是祖国传统医学中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法,是对相应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扶正却邪、舒经活络以及调和阴阳的目的,其对气机不畅而引发的肢体偏瘫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患者进行针灸按摩,能有效刺激患者肌肉,使已无知觉的肌肉慢慢恢复正常[6-7]。由于肢体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会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康复治疗的顺利开展。因此在针灸按摩的同时,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等综合康复干预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综合组患者采取针灸按摩联合综合康复干预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上述干预方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身体恢复。究其原因,可能是针灸按摩能舒经活络、促进其肢体的恢复。有效综合护理措施能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积极配合针灸按摩及其他康复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于青[8]研究结果显示,23例患者采用针灸按摩及综合康复护理,3个月后的FMA评分为(30.87±2.45)分、MBI评分为(84.16±5.03)分,显著高于仅采取针灸按摩的23例患者的评分(19.01±3.12)分、(65.34±4.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综合组患者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表明,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患者采用针灸按摩及综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肢体功能。其可能原因为,在患者治疗及康复干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能缓解负面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其他干预措施,如饮食、生活指导及功能锻炼等可进一步加快其恢复速度,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护理方式。同时,加强对偏瘫肢体的功能锻炼,可加速康复,最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患者采取针灸按摩及综合康复干预,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可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会霞,王纳.穴位按摩联合针灸对高血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0,28(10):184-185.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3]李娟,和静.综合康复护理配合针灸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患者中的效果探究[J].光明中医,2018,33(23):3585-3587.
[4]纪二丽,吕红艳.综合康复护理在针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8,11(24):53.
[5]程希.针灸按摩配合综合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3):120-121.
[6]陈凯玲.综合康复护理在针灸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肢体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7):11-13.
[7]丁青.观察针灸、按摩配合综合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肢偏瘫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8,26(1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