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应运而生。群文阅读教学与传统的单文本叠加教学而言,具有更多的优势和价值,在立足于相关主题的基础之上,形成结构化文本,继而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主要从多个角度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进行深度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具体一定的滞后性、陈旧性,已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基于此,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群文阅读教学是当前阅读教学的主流趋势。通过渗透群文阅读教学法,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突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桎梏,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
一、精选阅读素材,以问导学
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则是阅读素材,在群文阅读教学背景之下,老师应该重视阅读素材的选择。首先,老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中心议题,围绕这一核心选择群文。另外,在选择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切实关注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材大纲的需求,列出备选的文本单。在这一基础之上,将备选的文本单展示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度和阅读兴趣进行选择。老师将学生所选择的阅读素材进行有机结合,打造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开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基于此,能够与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相契合,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比如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深情》这一篇文章时,这一篇文章主要从“我”的角度,通过选取 “母亲支持孩子读书” 具体的事例,借助外貌、语言、动作、反复、排比等手法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基于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主要可以从“母爱”这一核心议题着手,选择群文阅读的素材。比如老师可以选择林夕的《母亲的存折》、毕淑敏的《孩子,妈妈为什么打你》等文章,然后借助问题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高效阅读。问题一:文章当中主要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母爱?从文章的哪些语句当中读出了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当中的哪个关键词表明我被母爱感动了?并且说出具体的理由。学生在全文阅读过程当中,从作者的角度,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以及对写作特点的剖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的培养。
二、借助思维导图,创新教学
群文阅读内容与单一的文本内容存在明显的区别,单一文本的阅读缺乏针对性,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形成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长远学习和发展。为改善这一现实情况,在语文阅读当中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尤为关键,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群文阅读所设计到的内容比较繁琐、复杂。因此,老师可以加强思维导图的运用,借助线条、文字、图形等元素使得阅读内容简单化、简明化、导图化。在预习环节,老师可以将班级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明确群文阅读的主题,理清阅读思路。另外,在群文阅读教学当中,老师可以渗透分层教学法,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基础储备等方面着手,给学生布置分层阅读任务。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思维导图实现深度阅读,提升阅读效果和质量。
比如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这一文章时,老师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这篇文章的主要故事内容,分析三个主要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并且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老师让班级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和策略去分析群文阅读的内容,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读写结合,优化效果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老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有效衔接。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累积阅读素材当中的美词美句、剖析作者采用的写作技巧,掌握具体的写作手法,以此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然后老师则让学生“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写作训练。写作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阅读情况让学生展开续写或者仿写等练习。在完成写作任务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學生之间进行互评、学生自己点评、老师点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创作内容展开多元化评价。同学之间既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又可以相互指正,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继而进行针对性提升,以此实现读写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当中,老师主要可以从精选阅读素材,以问导学;借助思维导图,创新教学;读写结合,优化效果等方面着手,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打造精彩纷呈群文阅读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卢秀朵.尝试群文阅读教学,打造课堂别样精彩[J].试题与研究,2021(29):15-16.
[2]李晓兰.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