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铃
摘 要:情境教学以其特有的教学内容直观性、情境化使语文课堂教学获得生机,因此深受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但是在融入情境化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形式单一、脱离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维度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在课堂中渗透情境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篇论文将分别从情境中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多维性,利用通感引导学生写话,通过生活化提问引导学生注重经验,在情境活动中内化学生的直接体验四个方面提供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审美;情境化
一、情境教学及其存在的优势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定情境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运用直观教学原理,使学生“身临其境”,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情景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多媒体课件、生活场景、电影、音乐、演课本剧等方式来缩短学生的认识时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正确而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二、当今情境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但容易出现以教师主导,却忽略学生是否真正感知的现象。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形式较单一,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学生引进情境当中,却只是让他们走进教师所创造的一种情境而已,而这种情景是否與教学内容相关,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维度都有待考究。
三、如何在课堂中渗透情境教学
(一)营造情境,让学生审美多维化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中所展现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劳动美等方面。统编版教材中大部分课文所体现的美是多面的,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教学内容中出现的多维美。
以本人执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为例,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的是葫芦的生长过程。在这段文字描写中本人抓住里面 “细长的”“满”“绿”“几朵”“雪白”“谢”“挂”“可爱”等形容词、动词,结合文中描写的葫芦的生长顺序,与学生一起动手用磁贴卡片进行动态演示。通过看、听、做这些步骤,让学生感受到葫芦的自然美以及辛勤付出后的劳动美。
根据课文内容,由于主人不听邻居的话对叶子上的蚜虫不管不顾,没过几天,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通过与学生的一起把“绿葫芦”换成“黄葫芦”,最后摘掉“黄葫芦”,让学生更直观地明白万事万物都有因果联系,在生活中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劝告,以此来感受科学美和社会美。
(二)利用通感,让写话路径情境化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也有共通性:对于美的事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本人在一次写话教学中,让学生们先闭着眼睛,安静一分钟,然后用心静静地听一首曲子《落日归山海,陪伴成告白》。这首曲子是一首轻音乐,其中夹杂着海浪拍打的声音和海鸥的叫声。当歌曲播放完之后,问学生你听到了什么,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然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把自己脑海中出现的事物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次的写话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写得规范,可以没有逻辑,天马行空。当孩子们写完之后,都迫不及待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与想法。
部分学生作品展示如下图所示:
根据学生上交的作品,可以看出学生都能感觉到海浪的声音。尽管他们只是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习作能力,甚至对于看图写话也很难写出来,但是他们也有对美的感知能力,他们能够想象出大海的样子,也能体会到这是一首优美的曲子,他们的脑海中呈现的都是安静、舒适、优美的画面。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他们的写话又并不会陷入千篇一律的魔咒。有的学生通过音乐甚至还能想象出很多其他的画面,如海鸥在空中飞翔;和家人一起在海边看日落;小朋友在沙滩上光着脚玩耍等。还有的学生在写好的作文下面画出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若要“小心文”必先经历“大胆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一学段的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在写话教学中应注重写作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降低学生写作的畏难心理,而利用音乐引发学生脑海中的通感恰好能做到这一点。学生根据音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自己的脑海中创设相关情境。这样一来便打通了学生的“话匣子”,文思泉涌,也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畏难心理。对于中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则更有能力把自己的潜意识进行二次创造,精益求精。
(三)精准提问,让学习生活化
语文课本上学习的是语文经验,但语文经验并不等同于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经验有时与生活经验相分离。以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课为例,在出示火烧云的词典解释之后,薛老师问道:“傍晚出现在天上的红云叫——”“早上日出时出现在天边的红云叫——”“不管白天还是傍晚,天上出现的红云统称为——”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把思维限定在词典解释里,很少有同学答得出来。其实,薛老师的这些问题问得很准确。现在大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从儿童的言语生活角度来教学。在《火烧云》这堂课中,薛老师将学生的已有经验贯穿其中:在比较词典解释与《呼兰河传》中的描写后,薛老师问道“如果科学老师问你什么是火烧云,你会用哪种解释?”“如果你要向一个三岁小孩介绍火烧云,你会用哪个句子介绍?”;甚至在学生仿写段落的时候,薛老师也在引导学生吸收文本中的言语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建构高品质的文本语言。
(四)融合活动,让直接体验深刻化
在课堂中,学生们大都循规蹈矩地坐在课桌上,普遍接受着“填鸭式”教学。尽管填鸭式教学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知识系统、规范、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但学生长期地接受这样的教育容易变得被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儿童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1.教师适当使用体态语
体态语不同于口头言语之处在于它具有原始性、直观性和情境性。相对于口头的语言交流,体态语不需要经过大脑对文字信息的加工,因此能够先于言语向学生传达信息。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中,教师便可用动作形象地模拟动物们的尾巴,学生在模仿教师动作的时候更有利于加深对小动物们尾巴不同之处的理解。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情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趣。统编版教材中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的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角色扮演时应注意:
(1)准备好一定的道具,如代表性的头饰等。通过戴上有趣的头饰,用手接触道具这些直接体验给予学生一定的新鲜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化这些直接体验。
(2)全员参与。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个别“观众”无参与感,从而并不在意讲台上的表演。参演者表演过程中,教师适当指导学生关注细节,如动作、表情等方面。这样学生通过表演,对课文的细节之处体会更深,效果远远比大声朗读更好。除了参演者需要表演,坐在下面的观众要认真观看,并实时记录同学演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3)参演者自评与小组合作评价。在学生表演完后,并不是大家看完这场表演就结束。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参演者自我评价以及观演者的合作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教师自说自唱的单一评价方式。通过自我评价与小组合作评价,将这场角色扮演的意义变得更加深刻。
3.展示活动性的作业
学生的作业也可以用来创设情境。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編排了《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4篇课文,课文表现了春天里的美景和人们的活动,尽显春天的美好。在开展第一单元的学习之前,便可布置学生“找春天”的活动,可以用文字、相机和眼睛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教师可把学生记录下来的照片、文字在课堂上分享给大家,创设一个美好、温暖的情境。
参考文献:
[1]徐金贵.从语文素养到儿童素养——薛法根老师执教《火烧云》的启示[J].小学教学设计,2019(616):54—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江晓新.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