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磊
摘要:在中职院校的各门选修课中,物理学科对于专业课程的帮助较为显著。中职物理以知识点复杂难懂、课程抽象晦涩著称,所以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大多持抗拒态度。但是学生如果想有一个好的总体成绩,就必须先将物理这只“拦路虎”打败。所以各位教师应当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时代要求逐渐改变,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随之慢慢显现。再加上近几年职业学校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不少技术型人才,所以社会和家长对于职业学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应对社会和家长对我们的检阅。本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提高中职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希望能给同样研究此课题的同事提供参考。
一、根据实际教学需求整合教材内容
众所周知,教材虽然不是“圣经”,但却是教学资源的核心。所以教师虽然不应过度强调教材的作用,但是也需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吃透教材内容,不仅教“教材”,还要“用教材去教”。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和非重点部分:比如教材中很多知識点其实不需要学生深度掌握,所以也就不必苛刻要求;但是有些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点教学。教材中没有但是也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的,则需要教师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在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讲授涉及该课题的基本知识点,并采用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识点拿出来单独讲解。之后,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对重难点进行反复教授,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具体要求来。
二、结合专业开展物理实践教学活动
物理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科目,但是当前物理教学大多数是理论和实际相分离的,学生不具备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就不会具备创新能力长此以往下去,不利于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呈现。在中职课堂中进行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大多数的理论知识和原理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才能更好领悟到的,所以教师要重视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在开展物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实践情况,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践步骤。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与全反射”的过程中,仅凭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是远远不够生动形象的,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平面镜子、棱镜等道具反射和折射光线,指导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并让学生们谈谈对于该现象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三、主动培育学生物理自主探究能力
之前的物理教学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在大多情况下都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了自主探究知识的机会,导致学生成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产物”,只具有学习的能力,但并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于这种现象,教师们要提起高度的重视,在平常的教学活动里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运用能力的提升,转变应付考试的尴尬现状。例如,学习“磁场”时,教师可以在进行具体授课之前让学生们提前凑集一些磁体,列出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简单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上,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们,对于这些磁体,他们是否具有共同性质,若是有,是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只需要在学生们陷入思维困境时进行简单点拨即可,并鼓励学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一来,课堂的主体就成了学生,学生也能进行发散思维和推理判断,那么解决问题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会相应地提高了。
四、综合课堂表现完成期末物理考核
一般大学进行期末考核的时候,不会单纯的以期末成绩为依据,还会综合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进行考核。在中职课堂中,我们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具体方法是,教师每月对学生的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学习态度等等进行小组打分,小组一致通过后交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分数,在期末考试结束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卷面成绩、小组评分和教师评分按一定比例相加,得出最后的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教师和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还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尽快找到改进和补救的办法,也有利于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结语
从当下的形式上看,中职学校应该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及时反省物理教学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并且,教师还需及时寻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改正。教师要确保根据实际教学需求整合教材内容、突出学科专业性进行实践活动并完善期末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落实,将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贯彻到整体的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玉凤.提高中职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116-117.
[2]王荣昆.探究如何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No.520(27):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