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用轶
摘要:随着国家大力推行全面素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阶段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国家与社会对其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三观的建立具有显著现实意义,能够很好地指引学生日后发展。基于此,为了很好地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相关教师需要从生活视角出发,巧妙将知识融入生活,进一步促使小学生全身心的感受与认知课堂教学内容,以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本文首先简单总结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做出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旨在向我们说明其实生活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教育本身,因为生活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智慧。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恰恰是指引学生走向正确人生方向的指明灯,对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灵活地将正确的生活理念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更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情境,以此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与扎实掌握课程核心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满足感与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偏重理论教学
可能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纵观如今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一种情况是大部分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教材内容本身,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感悟,特别是理论内容几乎占据了课堂所有的教学时间,导致学生实践教学课时少之又少。另一种情况是部分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程度较低,认为类似课程根本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教学,只需要让小学生看看课本就可以。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严重影响了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效果,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并且诸如此类的教学思想进一步阻碍了教学生活化的推广,使得生活化教学根本无法真正发挥其价值。
(二)课堂气氛沉闷
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意义在于加强小学生对法律法规、观念意识的深入认知,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然而,目前的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相关教师一味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并且自认为只要讲完教材中的内容就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差距太大,且不注重相关实例的导入与讲解。总而言之,不管是这种思想还是行为都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且学生无法和教师保持畅通的沟通与交流,最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三)实践脱离教育
为了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部分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会为学生安排相应的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教师的初衷當然是好的,想让学生在繁重的文化学习压力之余放松身心,多走进生活,亲近生活。然而,教师似乎完全忘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宗旨,在设计实践活动的时候,并没有巧妙地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融合于实践活动中,导致活动趋向于片面化、单一化,无法切实完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有效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增添课堂教学趣味
要想使教学课堂充满趣味性,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设出丰富多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促进知识的吸收,增加知识理解的深度。教师需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以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特别是要具体结合小学生个性特点与认知思维设计教学内容,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做遵规守纪的公民”是小学初级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而如果单纯地向学生们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怎样才能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公民,未免知识显得太过于空洞,学生也不好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学校周边的监控视频,特别注意让学生重点观察行人过街与车辆行驶时红绿灯的变化对行人与车辆能够起到怎样的引导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遵守纪律”。通过认真观看视频,学生会发现当红灯亮起的时候,意味着所有的行人与车辆都要停留在原地,而绿灯亮起时则代表可以行走。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说明“红绿灯的设置就是为了保障城市的交通畅通,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提供出行便利,并且确保城市的正常运作。红灯停,绿灯行,就是一种交通规则,需要每一个人都遵守”。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交通规则的理解与重视,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事故视频,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布置生活化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与落地执行,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要求小学教师要提高作业布置的精度,特别是要创新作业形式与内容,而生活化作业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独立意识,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形式的首选。
如在教授完“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的内容后,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首先为学生发放一张“生活垃圾调查表”,让学生回家之后认真观察并且询问家长我们一天的生活中都能产生哪些生活垃圾,之后填写表格。然后老师在下一节课针对学生们填写的表格普及关于垃圾分类的常识与方法,并且让学生认真思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最后,鼓励学生在所有同学面前将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同学们分享。当然,教师也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我是捡垃圾小能手”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自己生活与学习的环境焕然一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技能。总而言之,只有学生带着目的去思考,去实践,他们才能更深刻感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标语的真谛。
(三)寻找生活化教学素材,加深知识理解深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知识,发扬良好的作风与学风,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解教材理论知识,特别是要查找更多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实例、素材,促进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知识、理解道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如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骄人先祖,灿烂文化”,这一单元的德育教育目标为“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中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汉字,体会汉字的结构优美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加深知识的理解深度,打造趣味性课堂,教师可以利用白板技术,以“我爱中国”这四个字为中心为同学们设计一个排列组合的游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老师和同学一起用这四个汉字组合成不同的句子,并且还可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现场进行排列组合,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以及活体印刷术对于人类文明的现实意义。将教学内容巧妙与学生的生活、学习進行有效融合,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一举两得。
(四)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强化课堂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看似理论性较强,实则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有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付诸实践,积极为学生组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才更有利于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全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例如让大家一起来动手装扮自己的教室,可以设计雨伞收纳架、图书角,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创意手工为教室增添别样的色彩,增强每位同学的班级归属感与荣誉感。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制定自己的周末计划表,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行合一的含义,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校调查、社会调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公共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发挥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掌握与记忆课本中的内容,也能够为学生营造更轻松、自在、愉悦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以生活实例与情境为切入点导入教学内容,能够促使学生一直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教师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课程内容与生活化教学模式有效融合的途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科育人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静.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设计[J].学周刊:下旬,2011(11):1.
[2]石洪斌.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设计[J].信息教研周刊,2011(11):1.
[3]曾小俞.触摸生活的真实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析[J].教育观察,2015(18):2.
[4]汪爱洋.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11):1.
[5]陆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浅谈[J].读写算,2020(19).
[6]庄梅红.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实施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6):2.
[7]何燕勇.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设计[J].新一代(下半月),2014(009):164.
[8]黄齐喜.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6):2.
[9]杨轶娟.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735.
[10]乔静.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