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梦涵,方双虎
(1.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2.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十九大之后,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重点就是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振兴乡村经济,更需要振兴乡村教育,留守儿童教育在乡村教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1]。早在自本世纪初,就有大量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有孤僻倾向,而有自卑倾向的儿童超过了六成,这个比例远远大于非留守儿童[2];留守儿童在情绪上容易出现焦虑、苦闷、激动等特点[3];留守儿童中主动与人交往的留守儿童仅为15.8%,不爱人际交往的为28.1%,喜欢将心事埋进心里或记在日记中的为23.3%[4]。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长时间不和孩子在一起,通话的时候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之外找不到其他话题,对孩子其他方面不够关注,这就使得双方的交流时间变短,沟通深度变浅[5]。而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都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从各方面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健康乃至以后的发展。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子女的学业成就[6];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的心理资本、学校适应均有显著相关[7];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自尊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则与子女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8]。回顾以往研究,情绪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个体的情绪运用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9];个体的情绪智力与其应对方式有显著正相关[10],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并且能够预测个体的学业成绩[11]。近年来,国外心理学家们对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针对我国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就更显薄弱了。大量调查研究都显示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众多,其中就包含父母教养方式和情绪智力,因此本研究选取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情绪智力问卷与攻击性行为问卷对A省的69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
F1表示父亲拒绝维度,F2表示父亲情感温暖维度,F3表示父亲过度保护维度,M1表示母亲拒绝维度,M2表示母亲情感温暖维度,M3表示母亲过度保护维度。由表1可知,F1与情绪利用呈显著负相关;M1与情绪智力各维度及总分均无显著相关;F2、F3、M2、M3 与情绪智力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表1 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智力的相关
由表 2 可知,F1、F3、M1、M3 与言语攻击、敌意、愤怒、躯体攻击、间接攻击、攻击性行为总分呈显著正相关;F2、M2与敌意、愤怒、躯体攻击、间接攻击、攻击性行为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表2 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
由表3可知,留守儿童情绪知觉与言语攻击、敌意、攻击性行为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情绪管理与言语攻击、敌意、愤怒、攻击性行为总分显著正相关;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与言语攻击呈显著正相关,与躯体攻击、间接攻击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智力总分与言语攻击呈显著正相关,与躯体攻击呈显著负相关。
表3 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各维度与攻击性行为各维度的相关
为了探讨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性行为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父母教养方式*情绪智力”为交互项,运用SPSS 20.0软件做分层回归分析。由表4可知,交互项“父亲情感温暖*情绪智力”在以攻击性行为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达到显著水平,交互项对攻击性行为有显著影响。比较调整后R2数值的变化发现,引入“父亲情感温暖*情绪智力”后对攻击性行为的变异量的解释增加了0.6%。故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在父亲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和攻击性行为间具有调节作用。
表4 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在父亲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和攻击性行为间的调节作用
由表5可知,交互项“母亲情感温暖*情绪智力”在以攻击性行为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达到显著水平,交互项对攻击性行为有显著影响。比较调整后R2数值的变化发现,引入“母亲情感温暖*情绪智力”后对攻击性行为的变异量的解释增加了0.5%,故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在母亲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和攻击性行为间具有调节作用。
表5 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在母亲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和攻击性行为间的调节作用
从当前的状况来看,一些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亟待更新,他们应当明白关注教育不只是指关注孩子的成绩,更需要关注对孩子采用的教养方式。
首先,留守儿童父母首先要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存在不足之处,是否在曾经的养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对孩子要做到“多鼓励少打骂”,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了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时,如:辱骂同学、打架斗殴等,要及时制止,以免这些不良行为进一步发展。可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耐心教育孩子,而不是用打骂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行为问题,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也会强化孩子攻击性行为。
其次,要多和孩子有情感上的交流,不能因为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就忽视了孩子。A省是农业大省,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网络覆盖全部村庄,这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变得更为便利,他们经常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但根据留守儿童的反映,父母与其子女的交流往往只是局限于日常生活与学习,他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平时是否吃饱吃好穿暖,身体是否健康,考试分数与排名是否理想,对孩子的心理与行为却没有给予重视。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细心体会孩子的成长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心系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的征兆就要多留心,探明原因,及时纠正,尽量避免酿成严重后果。
最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有“孩子上了学,所有事情就应该由学校和老师全权负责”这一错误想法,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定期与孩子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联络,请老师将孩子的有关讯息反馈给家长,以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状况,发现孩子身上可能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从而决定是否要对孩子进行干预和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干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A省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夯实,但在学校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等方面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乡村学校要保证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更要支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鼓励他们将工作重点放到对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指导上;在课时方面也要予以充分保证,不让心理健康课流于形式;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情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将情绪调节技巧传授给学生,以提高留守儿童的情绪智力水平,从而降低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其次,任课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积极行为应予以强化,对于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尤其是攻击性行为要及时指出,采用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纠正,而非通过简单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纠正;教师们还应主动与其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在校时的异常表现,尤其是当发现学生可能存在严重攻击性行为倾向时,更要及时告知学生家长,真正推进家校合作,形成合力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减少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最后,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相关问题。比如,学校层面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各班班主任组成,班主任负责上报各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与攻击性行为情况;每个年级都应设立“心理辅导站”,站长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担任,负责建立和管理该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存在明显攻击性行为的留守儿童予以长期的、密切的关注,对他们进行专业干预,并定期向工作小组组长汇报干预情况。
振兴乡村需要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在当前农村发展背景下,乡村教育更加注重的是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却忽视了留守儿童父母这一群体,因此有必要引导留守儿童父母优化原有的教养方式,培养心理健康、行为得当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