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 厚,任叶雯,李 娇,张路行
(湖南工业大学 商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发展共同配送模式是降低县域物流成本、提高县域物流效率、推动县域物流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国家一直重视县域物流共同配送的发展,先后在南京、成都等多个大型城市对共同配送进行试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今后共同配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同时,国家越来越重视县域农村物流共同配送的发展,并积极发布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出,要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面向农村地区的共同配送中心。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打造绿色物流,发展共同配送。5月国家又发布了 《关于开展2021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发展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推动农村物流的统仓共配。但当前我国县域共同配送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解决县域末端的物流配送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县域物流发展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学术界有关共同配送的研究及县域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形成动因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并对此模式今后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共同配送起源于日本,并逐渐在发达国家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被认为是实现物流配送合理化、集约化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有关共同配送的研究由对共同配送的概念、内涵、模式等理论方面研究逐渐向探讨其成本分析、模型构建等实证研究转移。综合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共同配送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共同配送模式的构建;二是对共同配送路径、联盟管理进行优化,并解决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关共同配送模式构建的研究中,吴国庆(2018)提出了电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的模式,为农村电商末端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决方案[1]。宋丽敏(2019)研究了农村电商共同配送,提出“以共享资源为基础的电商共同配送”模式、“O2O共享+共同配送”模式和“村镇电商集配站+共同配送+共用智能自提柜”模式的三种共同配送模式[2]。王坤(2020)为进一步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创新构建了快递末端共同配送模式体系[3]。
有关共同配送路径的优化方面,Yuan Shi(2019)等研究了创新型B2C/O2O共同配送服务的车辆路径问题,进一步推动了共同配送路径的优化[4]。于晓辉(2019)等通过博弈分析建立快递末端共同配送预测收益模型,并提出企业风险厌恶系数相关的分配策略,为政府、企业共同解决快递物流末端“最后一公里”等瓶颈问题提供一定依据[5]。李珍萍(2020)通过建立两层级带容量约束的共同配送选址-路径问题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研究了共同配送选址-路径优化问题,并为解决不同类型产品的共同配送网络优化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6]。有关共同配送联盟管理的优化,Rongna Xue(2019)等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成本分摊模型,对优化共同配送企业之间的成本分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7]。杨永光(2019)通过构建联盟竞争力模糊评价模型,从竞争力评价的视角探寻制约共同配送联盟发展的因素,提出共同配送联盟竞争力提升策略[8]。杨洁(2021)等从共同配送中的联盟成员个体资源贡献、联盟地位差异贡献以及承担运送风险贡献三方面探讨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成本分摊的协调策略,为维持共同配送联盟的稳定提出综合政策建议[9]。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共同配送的模式、发展策略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将共同配送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且较少有从县域角度出发进行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和共同配送有关理论和模式,从电子商务视角下系统性地思考并创建适合县域物流的共同配送模式,助推我国县域物流的发展。
现阶段,县域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多,越来越多县域居民通过互联网购物或出售商品,由此,县域电商物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县域物流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新需求,特别是农村地区地广人稀,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村物流存在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的问题。而共同配送模式作为物流共同化发展的产物,促进了物流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进一步调整、优化物流结构和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是解决物流配送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村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制约着县域物流的发展。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导致传统物流配送模式配送时间长,使得物流配送费用、人工费用等十分高昂,这迫使各物流企业不断创新配送模式,寻求物流成本的最优化。因此,通过构建共同配送模式,建立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一方面各配送中心的成员之间可以共享物流设备设施,减少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配送中心的整体效应,有效整合各联盟成员的物流资源,降低空置率。通过进一步推动物流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各物流企业的整体利润。
当前,乡镇、城镇地区的物流末端配送体系已经逐渐完善,但农村地区由于受到资源、地形等因素的限制,单个物流企业很难形成高效的循环配送模式。因此,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的建立,让县域内的各物流企业能够团结一心、互利互助,形成高效、循环的配送模式。一方面,根据当前共同配送中心共同建立的中转站、末端节点等,各物流企业重新整合、规划各自的业务及路线,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企业的配送效率。另一方面,共同配送模式通过发挥联盟中心的作用,整合各物流企业的有效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挥,实现配送方案、配送路线的最优,同时大幅度降低物流配送车辆的空载率,从而提升物流配送效率。
近几年,县域网络消费需求和水平不断提升,给县域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消费者需求逐渐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也需要物流企业能够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服务。然而,大多数物流企业受成本和经营范围的限制,无法长时间、大范围地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的建立能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联盟中心可以整合所有物流企业的资源和服务并进行统一调动,有助于实现各类服务的集约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县、乡、村居民。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收集与反馈平台能充分收集了解客户的需求,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进,不断提高物流配送服务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本文深入分析了学术界有关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在结合县域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形成动因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如图1所示。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体系,主要涉及县域物流共同配送联盟中心、共建中转站与末端节点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为重心。由多家物流企业共同投资建立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再由共同配送中心确定并共建中转站和末端节点。
图1 县域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3.1.1 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
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指在县域内由政府支持引导各物流企业共同投资建立的共同配送中心。其中,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的选址,需在参考县域内现有的配送路线基础上,结合当地基础设施状况、各物流企业的分布情况等,以成本最优、路线最佳为前提选取。该模式中,县域物流共同配送共涉及仓储中心、信息收集与反馈平台、共同配送联盟中心三方面。具体而言,仓储中心是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县域内所有物流快件的集中、仓储、分拣,方便联盟中心对货物下一步的分类及运输。信息收集与反馈平台的建立为县域内物流配送的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一方面,信息收集与反馈平台需要收集仓储中心和中转站、末端节点等配送网点的物流信息,并及时获取客户反馈信息,为物流配送提供双向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也能够根据平台上的信息,充分整合协调各方资源,实现仓储中心、中转站及末端节点的物流快件调动准确、流畅。最后,共同配送联盟中心,是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的核心部分,由多家物流企业自主形成的联盟体,主要负责制定配送方案,其中包括配送流程的确立、配送人员的分配等。
3.1.2 中转站
在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成立后,由配送中心根据当地县内交通及物流网点布局情况,计算物流成本之后,共同协议、商量、选择合适的地点共建或租赁中转站,并将分拣和摊派的货物及时送至相应的中转站。由联盟中心分配和管理需要的车辆、人员和各种设施、设备,根据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统一划分的区域、规划的路线配送至末端节点,完成配送业务。中转站通过接收由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配送的货物,对货物进行进一步的分拣。按县、乡、村分门别类地放在仓库中,并将村级的货物整理并再由配送员送往下一个节点,而县、乡级的货物可以由此直接配送至目的地。
3.1.3 末端节点
末端节点即农村物流的配送终端,主要指农村地区的末端配送环节。末端节点由联盟中心在村委会的协助下,依据各村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因素,合理建造并划分出各节点的服务范围。末端节点包含公司共建的自提柜站点或与农村便利店、超市合作两种形式。一方面,由联盟中心在村级找寻合理的农村便利店、超市进行合作,将其作为末端快递节点,为农村居民提供物流快递的寄、取服务。另一方面,由共同配送联盟中心出资建立自提柜站点,购买并安置智能自提柜,并安排专人维护看管,相关物流派送人员在征得收货方同意后,可将快递投入,收货更为灵活方便。
图2所示为县域物流共同配送的运作流程。一方面,由政府支持并引导建立县域物流共同配送中心,并由共同配送联盟中心根据各县实际情况选择地址并共建中转站。另一方面,联盟中心将信息收集平台的信息与配送网点相结合,设计最优的配送方案,并将订单下放至相应的中转站,由相应配送人员配送至末端节点,最后信息反馈平台对物流评价进行收集并反馈至联盟中心,由联盟中心进行进一步的奖惩、部署。
图2 县域物流共同配送运作流程
共同配送模式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但当前有关共同配送的相关政策仍不够完善,需要政府的合理支持引导。当前,城市共同配送的试点颇有成效,也为农村共同配送、城乡共同配送的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首先,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共同配送政策,并在各县域内成立专门的共同配送管理机构,规范共同配送市场,推动共同配送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应深入学习国外先进的共同配送理念及运作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及县域物流共同配送发展现状,动员各物流企业、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积极组织、参与、开展共同配送,推动各县根据自身条件形成相应的共同配送模式。最后,应根据共同配送联盟中心的规划配送路径,将该模式中中转站、末端节点的建设、布局纳入到县域地区的总体规划中,政府部门划拨专项资金,提高县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物流基础设施是实施共同配送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县级的物流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但乡、村的物流基础设施仍十分缺乏。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改善乡、村的道路交通状况,构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一方面,加强县域内公路货运站场的建设,升级改造、增设相关设施,新建具有物流公共服务功能的公路客运站和具备集客运和物流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乡镇运输服务站。同时,加强对乡镇客运站、公路养护站等站场设施的改造升级,加大对邮政、供销社等设施的建设,并加强冷藏库、恒温库、冷冻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降低农产品的损耗率。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各级物流共同配送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首先,通过搭建农村物流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发布、数据共享、货物追踪、绩效考评等多功能整合,确保共同配送相关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其次,建立共同配送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采集农户的供求信息并将信息进行传递,从而实现县域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共同配送的相关信息共享。此外,政府可以引导、鼓励物流公司改造升级,采用信息手段进行智慧管理,利用射频识别技术、GPS等技术手段实现货物跟踪调配,通过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实时传送物流的信息,确保配送的准确性、及时性。
为保障联盟式共同配送的持续有效运行,应完善联盟中心的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健全共同配送联盟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一方面,联盟中心需要制定统一的联盟规章制度,强化联盟的监督作用,规范各联盟成员的行为。由共同配送联盟中心对各物流企业的表现加以监督、评价,各物流企业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而各物流企业也可监督共同配送联盟中心,共同配送联盟中心须根据各合作的物流企业提出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推进联盟中心管理的科学化。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实现对县域共同配送联盟的有序及有效管理。具体而言,联盟中心应该设置定量化的指标,分别从配送工作量、服务满意度、对联盟的贡献量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评选每月的优秀员工,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励县域共同联盟成员为联盟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