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莲,宫云静,张 倩
(山东理工大学1教育与心理研究所;2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人际价值观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用以区分人际关系的好坏、益损、适当与否以及是否符合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为个体或群体的人际交往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1]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有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价值观开展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发展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人际价值观的维度和发展时间表以及影响人际价值观发展的因素;二是比较研究,涉及跨文化比较以及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的人际价值观比较;三是关系研究,主要围绕人际价值观和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2-7]国内学者对人际价值观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比如喻永红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价值观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价值、人际交往基础、人际交往对象、人际交往内容、人际交往自主性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不同性别、年级、学科等大学生在人际价值观上的差异。[8]李儒林等调查发现,大学生人际价值观总体上积极上进,同时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9]张苹平等对大学生传统人际价值观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大学生传统人际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主要包括人际道德、人际亲疏、人际防御三个因素,人们在三者力量的均衡下做出相应的人际行为。[10]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11]人际价值观作为总体价值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人际交往意义、方式、目标等的价值判断,无疑也会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10][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13]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基本思想观点是“人际和谐”和“天人协调”。[14]还有学者认为,儒家道德文化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发挥规范作用。[15]对于处在人生转折期的大学生而言,如何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人关系、恋人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华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在人际价值观方面有着怎样的体现?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际价值观形成与完善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研究初期进行小范围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为32名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其中男生20人,女生12人。进行大范围问卷调查的对象来自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8所高校,共收回问卷1491份,筛出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440份。在提交有效问卷的学生中,男生521人,占36.18%;女生919人,占63.82%。大一716人,占49.72%;大二297人,占20.63%;大三237人,占16.46%;大四190人,占13.19%。文法类专业199人,占13.82%;理工类专业630人,占43.75%;艺体类专业153人,占10.62%;其他类458人,占31.81%。
自编调查问卷。在开展大范围调查之前,先进行小范围开放式问卷调查,基于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正式调查问卷。选取被提及次数相对较多的传统文化语句构成问卷主体,其中包括与处理多种人际关系有关的传统文化语句20个。请大学生评估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采用5级评分,“1、2、3、4、5”在知晓度评估中分别对应“很不熟悉、不太熟悉、有点熟悉、比较熟悉、非常熟悉”;在认同度评估中分别对应“很不认同、不太认同、有点认同、比较认同、非常认同”;在践行度评估中分别对应“从未遵循、很少遵循、有时遵循、经常遵循、总是遵循”。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面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发布。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总体和知晓度、认同度、践行度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74、0.925、0.940、0.952,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编制完成后,向相关专家进行咨询,证实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对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对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进行分析;采用F检验对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生源差异进行分析。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对与处理多种人际关系有关的20个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评分见表1。大学生对20个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评分绝大多数在4分以上,表明他们总体上对这些语句有着较高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
其中,知晓度排在前三位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排在后三位的是“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认同度排在前三位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排在后三位的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践行度排在前三位的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排在后三位的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对表1所列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评分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大学生对大多数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高于认同度,认同度高于践行度。表明大学生对于这些与人际和谐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在“知行合一”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1 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三维度评分(M±SD)
在对20个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评分中,有两个语句的评分存在明显反差。其中,“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知晓度平均分低于4分,而认同度与践行度均高于4分。“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的知晓度平均分高于4分,而认同度与践行度均低于4分。
为考察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我们对男女大学生的20个传统文化语句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评分进行了比较。统计结果表明,男生与女生对14个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对12个语句的知晓度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仅在2个语句的知晓度上显著高于女生。
男女生对20个语句的认同度大多无显著差异,差异显著的3个语句中,女生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认同度高于男生,男生对“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的认同度高于女生。
男女生对20个语句的践行度评分多数无显著差异,差异显著的语句有6个,包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推己及人”“好话不在多说,有理不在高声”“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均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将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结合起来考察,可以看到,女生总体上对这些流传甚广的传统文化语句知晓度相对较高,男生对某些语句的认同度和践行度相对较高,且这些语句大多与宽容有关。
不同年级大学生由于年龄不同,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不同,对一些传统文化观念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可能会有差异,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仅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推己及人”的认同度和践行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知晓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大四学生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认同度和践行度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对“推己及人”的认同度和践行度显著高于大一学生。总体上呈现出高年级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观念的认同度和践行度高于低年级学生的倾向。而对于知晓度存在显著差异的“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则是大一学生评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由于阅读兴趣不同、所学课程不同等因素,对传统文化观念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可能会有差异,我们对此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20个传统文化语句中,不同专业学生在19个语句上存在显著差异,或者体现在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三者之一、之二上,或者在三者上均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考察发现,不同专业学生对这些语句的知晓度大多无显著差异,知晓度有显著差异的语句共7个,不同专业学生各有高低。而在认同度与践行度上有显著差异的语句分别为14个和18个,多重比较发现,差异主要表现为文法类学生对这些传统观念的认同度与践行度显著低于理工类、艺体类学生。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环境不同,对一些传统文化观念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可能有所不同。对来自农村、小城镇、大中城市的大学生人际价值观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20个传统文化语句中,不同生源大学生在15个语句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知晓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14个语句中,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对13个语句的知晓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对5个语句的知晓度显著高于来自小城镇的学生,来自小城镇的学生对5个语句的知晓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其中,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这些语句的知晓度差异几乎全部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认同度与践行度存在显著差异的语句分别为11个和8个,全部表现为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认同度与践行度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少数表现为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高于来自小城镇的学生,来自小城镇的学生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价值观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20个传统文化语句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15个语句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知晓度存在显著差异的语句为6个,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的语句为5个,践行度存在显著差异的语句为10个,均为独生子女大学生评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总体上对某些与人际交往相关的传统观念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比较分析表明,女生总体上对问卷中多数语句的知晓度相对较高,男生总体上对某些与宽容有关的语句认同度和践行度相对较高;总体而言高年级学生对问卷中某些传统文化语句的认同度和践行度高于低年级学生;不同专业大学生对问卷中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大多没有显著差异,而对多数语句的认同度与践行度差异显著,且主要表现为文法类学生对这些传统观念的认同度与践行度显著低于理工类、艺体类学生;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对问卷中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高于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来自小城镇的学生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总体而言对问卷中某些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相对更高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人为善”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于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待人、诚信友善、在交往对象上有所选择是非常有益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无疑值得通过多种途径广泛传播。我们欣慰地看到,大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李慎之先生曾提到,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世界公认为“全球伦理”的“金规则”,应放到中国的公民教科书里。[16]这一建议显然是很有价值的。
大学生对问卷中大多数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高于认同度和践行度,与人们对很多知识和道理都存在“知易行难”这一普遍现象是一致的,正所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17]不少大学生在认知上接受或认同“正直”“诚信”“礼貌”等优秀品质,但在行为层面体现出的水平却偏低。[18]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受教育者知而不行、知行相悖等知行脱节的问题。[19]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在于培养人的道德理性和人文精神,而在道德养成的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只占很小一部分,态度的改变、信念的确立和行为的实施才是根本目的。[20]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对这些有助于人际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知行合一”,值得思考。
在本次调查中,“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是唯一知晓度平均分高于4而认同度与践行度低于4的语句。这句谚语源自《增广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有宽容之心,大学生总体上对此认同度和践行度较低,这可能与大学生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年龄有关,如果能够引导大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适度的宽容,将有助于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
出自汉代贾谊《新书》的“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是本次调查中唯一知晓度平均分低于4而认同度与践行度高于4的语句。对于一些体现着真善美的传统文化观念,有的学生可能之前并不熟悉,但他们是有着较高认同度的,这应该是基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和切身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总体上对问卷中多数语句的知晓度相对较高,可能与女生的阅读领域以及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优势有关。男生总体上对某些与宽容有关的语句认同度和践行度相对较高,与人们通常认为男性大多心胸较为开阔而女性大多心思较为细腻敏感的印象是一致的。现实中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多于男生宿舍,与此不无关系。因此,在女大学生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对许多倡导宽容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认同度与践行度,对于女大学生处理当前的宿舍关系以及今后的家庭关系、职场关系都将大有裨益。
在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存在显著差异的传统文化语句中,总体表现出高年级学生认同度和践行度高于低年级学生的倾向。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大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观念有了更多认识和体会,因而会更加认同这些观念。大一学生对个别语句的平均知晓度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可能与近年来中小学愈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不少学校开设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有关。[20]可见,只要给予足够重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对今天的人们产生积极影响。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问卷中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大多没有显著差异,而认同度与践行度存在显著差异的语句占大多数,且主要表现为文法类学生对这些传统观念的认同度与践行度显著低于理工类、艺体类学生,分析原因,可能与文法类学生阅读面较广、价值观较为多元化、更具有批判性思维有关。
不同生源大学生对问卷中传统文化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高于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来自小城镇的学生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城乡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的不同。总体而言,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相信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除,城乡融合发展逐步推进,不同生源大学生方方面面的差异均会逐渐缩小。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更为充分的滋养。
独生子女大学生总体上对问卷中某些语句的知晓度、认同度与践行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包括对“与人为善”的知晓度、对“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认同度、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践行度等。这种差异似乎与人们通常认为独生子女在交往中较为自我中心的看法不一致。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成果并不支持对独生子女的许多负面评价,独生子女与同龄非独生子女在个性特征、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并无显著差异。[21]相反,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群体适应性等方面更有优势。[22]导致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本研究而言,差异的原因与上述城乡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差异有关,是由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多来自城市,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相对良好的教育条件使得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多地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对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价值观产生了颇为积极的影响,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有学者提到,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仍然重视不足。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杨叔子院士曾指出:“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领悟做人的道理。为此,有学者主张,大学必须重视中华传统人文教育资源,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那些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内容。[23]与此同时,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学校教育之外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24]大学生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人生智慧,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