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芸
擦亮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
○常 钦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生产系统。保护、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对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以精耕细作和生态循环为特征的农耕体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年来,经过考察认定,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稳步增加,涉及的农业品类不断丰富,生态类型更加多样,区域和民族分布持续优化。比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我国首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是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精耕细作、集雨保墒、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仅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作物品种,也创造了独特的山地梯田景观,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举例阐述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价值和生态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更好传承。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往往在种质资源保护、文化传承、景观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比如,在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遗产地,农民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茶产业;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中,逐水草而居、食肉饮奶、骑马射箭的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独具魅力。(举例阐述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推进活化利用,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持续挖掘放大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定能将农业文化遗产这个“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
群众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保护者。让群众在保护中受益,才能提高其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当前,有的地方将遗产地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推介,开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康养等项目,带动食宿行游购娱等环节增值;有的地方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的激励机制,让参与保护的乡亲获得良好的收益。(列举切实可行的举措,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联合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努力将遗产地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价值,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才能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持续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我们一定能让农业文化遗产持续焕发新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2022年6月22日,有删改)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能够有效地证明论点。然而,一些同学在具体写作时没能恰当地表述事实论据,或一笔带过,或铺叙过多,导致论证缺乏说服力。想要合理地使用事实论据,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点与点结合,铺叙有序。本文在论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时,并非利用单一的事例加以说明,而是通过展现多个农业系统的特点,分别阐述农业文化遗产的农业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翔实的事实论据与层次分明的呈现方式无疑增强了说服力。
第二,剖析要有针对性,铺叙有度。在使用事实论据时,无须面面俱到。本文的事实论据内容丰富,但表述并不拖沓。在选材方面,本文都是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写作对象;在具体论证时,本文都是抓住某一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以精练的文字加以呈现。倘若表述过于烦琐,反而会淹没重点,削弱论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