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2-22 09:14孙萌萌路延武
运动精品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教育

宋 博 孙萌萌 路延武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宋 博1孙萌萌2路延武2

(1.聊城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2.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山东 聊城 252000)

为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进行体育教育供给侧改革、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途径。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正向耦合发展,应通过以政策为导向推动融合和以革新为目标主动融合两种方式进行。具体实现路径为:转变培养观念,厘清发展思路;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完善管理运行;发挥专业优势,整合校友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等政策要求[1],创新创业教育为促进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丰富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提供了基础保障,是国家创新路线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在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中,均已把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设定为重要任务。可见,完善和落实好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个人发展,对毕业生就业压力缓解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深远意义,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关键和难点内容。由于创业教育在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和改善师生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已成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学者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3]、就业指导教学[4]、教育教学改革[5]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于体育学科研究专业性较强,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学领域中尚处于边缘化地带,存在重视力度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无法与人才培养有效融合等问题[6]。然而,在培养体育人才的进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实现国家创新目标,推进人才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研究,推进两者的正向耦合发展,不但在促进体育学科的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在完善体育人才的实际过程中具有现实价值。

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创新创业教育是进行体育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突破点

自2012年和2020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由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等13个专业组成,包括基本专业、特设专业和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构成,专业设置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体育学科内容,助力体育事业良好发展,对体育强国建设有一定推进作用。随着招生人数和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人才培养已从最初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7],在2005—2015的10年间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分别增长了39.04%和54.02%。相比于教育人数的逐年增长,更应引起广泛关注的是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叠加,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式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整体供给过剩、毕业生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社会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效益。为解决存在于体育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打破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需要不断重视及关注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及供给质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不断进行优化改革。创新创业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使得创业工作得以延续和普及,以缓解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对人才培养的反作用,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与步入社会中架起无缝对接的桥梁,是体育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突破点。

1.2 创新创业教育是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

在传统以师资为中心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学生的专项技能和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足,以致学生的综合思维、合作沟通、创新理念、协调管理等能力水平较低,无法顺利完成“学校—社会”的有效过度;另一方面受体育硕士人才的不断涌入和毕业生与师资之间的供需失衡影响,体育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毕业即失业现象频发。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8],作为体育学开设最为普遍的体育教育专业曾经连续5年被评为“红牌专业”,持续走低的就业率影响了体育学科的良好发展,降低了体育人才对社会的回报率。

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景,而培养模式是决定体育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提升的必经之路,也同样是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得以顺利推进和发展的有效一环,更是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学生就业观和择业观的逐渐转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热情较高,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已从最初的被动教育(1.0时代)转入积极的主动教育(2.0时代)。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学科结构、优势特色和创新发展等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完善人才培养和顺应经济趋势为要求,重构学生培养模式理念,从单一教育转变为包括能力、意识、精神为一体的创新水平培养。

1.3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脚点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任,是国家综合实力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一方面,立德树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保证;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所培养的创新能力是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体现。体育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归,在教育过程中保证学生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外,还应注重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积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适应社会多样性变化的现代化体育人才。现代化体育人才的培养同样应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对问题审视、分析、综合与处理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础,进而提高体育人才的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创新能力和必要的创业技能,注重创造性的培养,提高在当下市场环境下发现机会并转为创新创业项目的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了体育教育与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机契合,在不断挖掘学生潜力,提升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的进程中促进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实现。

2 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方式

伴随着新时代下体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长远和持久,更加注重学生将最新的知识、技术与方法进行集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当今社会,体育类本科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接受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的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间存在了一定的时间差[9],造成了体育人才培养无法直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教育和培养体育人才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以厚基础、差别化的方式为指导思想,以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为原则,通过有效手段将体育专业教育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一体。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在操作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和能力水平,结合发展阶段以应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并结合自身基本情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的融合。

2.1 以政策为导向推动融合

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式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学生对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有较强的意愿,在政策支持下,他们普遍希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而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转变。但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理念落后,管理与组织不匹配等顶层设计的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课程、实训和师资等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出现[10],另外由于一些体育类专业的学科历史较长,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为保留专业特色而忽视了进行自身革新,体育学科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未能进行有效融合。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人社部等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文件和配套文件多达50余份,涵盖了保护手段、平台建设、组织监管、法规落实、专利保护等多方面,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和保障。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一方面反映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国家政策方针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反映到体育人才培养上,应认识到个体和单位组织的认识视野具有局限性,体育人才培养是过程复杂的社会化事业,在进行过程中应从政策和理论上加以引导,并通过教育管理者根据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推进人才培养的革新。以国家政策方针为指导,逐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改革与调整,进而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2.2 以革新为目标主动融合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和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与体育人才培养的关系重大。虽然在近几年国家颁布了众多有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但如果继续停留在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则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的互相孤立,致使国家的政策文件无法顺利落地与执行。因此通过自身主动革新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国家相关政策导向的外部推动下,打破自身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全面有机融合。只有通过高校自身主动革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落实,保证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在革新过程中,由于不同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政策支持等情况各不相同,若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则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融入体育人才培养时出现内容不具体、系统性缺失等问题,影响体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下,更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校内校外各类资源,通过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考核项目等内容的革新,提高所培养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差异化发展。通过自主革新构建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主要方式。

3 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

3.1 转变培养观念,厘清发展思路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适应国家需求,这同样适用体育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在新时代的体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时刻以国家政策为抓手和依据,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而在变革培养观念的具体过程中,应努力达到学生创新能力改善和创业能力双具备的有效面貌,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预设目标,以促进体育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之间的有效衔接,逐渐转变体育人才培养观念。各院校在制定自身培养目标时,首先,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突出专业亮点和特色,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业能力水平达成有机结合。其次,要更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使创新能力评价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人才培养观念和方式的有机转变。

体育学科是目的明确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在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应注重自身的学科发展特色。因此,当前的体育人才培养必须厘清思路,以专业知识和能力为载体,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意识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专业智慧、创新和创业动力。若仅单纯地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缺少以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为载体的综合能力锻炼,则只能机械地完成知识传授,无法有效提升体育人才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产生体育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现象。因此,在保证传授相应的知识前提下,应注重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从“培养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转变为“培养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3.2 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对于体育学来说,其专业设定和学生预期的主要目标仍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要方向。但当前的人才培养理念仍囿于传统的培养方式和手段,从学分设定、课程规划、实习实践等方面均无法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需求。因此,应从人才培养的标准与指标,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对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逐步纳入体育人才培养之中,体育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将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进行倒推。具体来说,要根据专业的科学论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发展前景以及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以满足专业教学的知识点,将创新创业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专业教学的知识点中,并制定一种基于“倒逼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法。

通过教学过程向全体学生传递创新创业精神、理念和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根本,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课程体系的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保证专业教育的同时,通过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千校一面,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不同高校的办学历程不同,办学定位不同,优势学科不同,专业服务对象不同。其次,建立教学管理新格局。除创新创业课程学分等相应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外,创新创业实践的学时积累和转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动力。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为有志、有能力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构建相应的法规措施和优惠政策。对学生形成的实验、论文、发明等成果进行档案保存和成绩转换,为所有学生从各个角度优化课程体系。

3.3 强化师资建设,完善管理运行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的重点和关键,关系到体育人才的顺利培养和教育任务的有效落实。然而,许多创新型和创业型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这严重影响了体育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构建多元化的师资人才体系,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此,一是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训纳入岗前培训等各类教师培训过程中,再对教师进行能力提升;二是把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职责和表现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能力的提高给予鼓励和引导。除了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能力以外,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兼职教师,借助相关案例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参与热情和能力。

要承担和完成好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必须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不断完善,一方面在学校内部成立以学校领导牵头的各级小组,发挥指挥棒作用,通过确定明确的改革方向,实现创新创业体育人才培养与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实验室、团委等相关各级部门的联合,使各成员组之间相互形成合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良好落实;另一方面在体育人才培养运行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体育人才重点培养目标,加强学校、教师、学生三大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价值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兴趣、提升教师教学服务能力等方式完善运行机制。

3.4 发挥专业优势,整合校友资源

由于不同高校间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环境资源等条件各不相同,在不同高校间形成了优势不同的学科专业,在特色体育人才教育、毕业生竞争力培养等方面发挥优势。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注重不同专业之间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应充分发挥高校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办学特点,促进整个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以优势专业为龙头。在因材施教时,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征,因材施教、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加强科学技术成果的转换,及时把科学技术优势转换成工业优势,从而形成科学技术与转化的良性互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平台,为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搭建众创空间、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平台。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校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他们普遍对母校具有强烈的情感归属性,在支持母校人才培养中具备更高的关注度和贡献力,能够运用自身的智力、经历、物力、财力等多方资源在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应通过各级工作的联动建立长效机制,以搭建交流平台、构建校友文化等多种形式对校友资源进行整合,并逐渐形成共同体意识。通过聘请优秀校友以经验分享、智库构建、生涯规划等多种方式将塑造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进而达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是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更是体育人才全面完善自己、服务国家的新路径,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需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而是全面的人才质量培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相信,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和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之间不断的正向耦合发展,它必将完善国家战略举措,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更多毕业生更好地创业和就业。

[1]任仲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文章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26.

[2]高志刚,周惠玉,宋作忠,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67-68.

[3]张国臣.深度融合互利共赢—“双创”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76-78.

[4]潘往丽.双创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改革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252-253.

[5]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

[6]张莉萍.高校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5):18-19.

[7]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等.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36(8):3-33.

[8]王景烁,王思远.“红牌”专业的那些事[N].中国青年报,2015-8-11(4).

[9]王培石.以培养方案改革为动力推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66-67.

[10]钟峻青.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3(31):255-256.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dergraduate Sport Majors

SONG Bo, etal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Shandong, China)

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编号:321052130。

宋博(1992—),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