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丽
关键词:语言扶贫;学龄前儿童;留守儿童;普通话习得
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学龄前阶段是关键期。如果兒童在这一关键期受到科学的语言教育,这将为他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的通知》(360A18-13-2021-0003-1),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抓住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关键期,着力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教育环境,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幼儿。”
研究表明语言和贫困有统计学关系,儿童比成人更易陷入贫困状态。我们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为了防止返贫,我们必须要重视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语言扶贫问题。
一、陕西省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语言使用现状
陕西省是全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陕西省脱贫工作成效显著。通过调查陕西省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语言使用状况,得出以下结论。
(一)语言使用水平
学龄前儿童的语言使用状况可分为以下四个水平,水平1:只讲普通话、水平2:以普通话为主,有时夹杂陕西方言、水平3:普通话和陕西方言共用,公共场合用普通话,家庭成员之间用陕西方言、水平4:以方言为主,讲普通话时口音较重。调查发现普通话习得在陕西省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中呈倒“U”型分布,各语言水平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水平3、水平2、水平4和水平1。
(二)语言使用范围和频率
陕西省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一般使用两种语言:普通话和陕西方言。陕西方言的使用范围最广,频率最高;普通话的使用范围较窄,频率较低。
(三)语言态度
大多数学龄前儿童依然具有较强的“母语情结”,学习普通话大多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果,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还很不够。
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普通话习得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提升这一人群的普通话使用水平,必须重视其普通话教育问题。
二、陕西省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普通话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1.使用普通话的能力较差
陕西省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使用普通话的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使用普通话时语音不够标准,易受陕西方言语音的影响;词汇匮乏;主动进行表达的能力较差。
2.普通话的使用范围较小,使用频率较低
在必要的公共场合如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学龄前儿童会使用普通话,但在日常生活中学龄前儿童一般对家人、朋友使用陕西方言。
3.语言态度有待改善
语言态度指人们对使用某种语言的意见。学龄前儿童学习普通话大多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果,对学习普通话持赞成态度,愿意接受普通话教育,但使用普通话的需求不高。
(二)原因
1.学校教育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基本没有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这直接影响了学龄前儿童的普通话学习,且教师对学生心理、生理状况的关注不够,不利于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家庭因素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多由祖辈看护。祖辈主要关注幼儿的衣食起居,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对幼儿的家庭教育重视不够;祖辈基本都使用陕西方言,用普通话与孙辈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更不利于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龄前儿童自身
认知能力是语言产生的基础,儿童的科学认知能力越强,国家通用语水平越高[2]。调查显示这一群体的科学认知能力并不强。另外,情感因素也不容忽视。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祖辈又不善于沟通,容易导致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
三、陕西省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语言扶贫策略研究
提高陕西省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普通话能力,不仅能为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更有助于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起点,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储备人才。
(一)加大对儿童语言学的研究力度
目前我国对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加大对儿童语言学的研究力度,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其习得普通话的机制,更好地探索语言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
(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合力帮扶留守儿童
目前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的信息建设还很不完善,有必要开展信息排查;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如定期开展夏令营、高校学子定点帮扶,优化留守儿童的语言环境。
(三)家校共育,提供宽松的语言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又是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学校应与家长携手前行。幼儿园要与家长多沟通,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家长也应改变教养方式和态度,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多与孩子交流,及时向幼儿园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语言表现。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语言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普通话习得,幼儿园应规范对教师的普通话能力要求,定期开展语言教育培训。教师首先要了解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等语音学知识,能够在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提供普通话发音蓝本;其次分析陕西方言和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区别,对学生容易读错的语音予以预防;探索科学、有效的语音训练方法。
四、结语
普通话具有最大的教育能量,储存着最多的知识信息,是普及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文化力量。教育是语言扶贫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文章对陕西省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儿童语言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语言扶贫策略。
参考文献:
[1]韩娟娟.农村3-7岁留守幼儿普通话习得现状研究——以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贝贝幼儿园为例[C].广西大学,2018.
[2]李宇明.推广普通话与扶贫事业[R].北京: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2019.
[3]王春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扶贫事业七十年[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4):33-39.
基金项目:该文为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陕西省贫困地区3-6岁农村留守儿童语言扶贫策略研究” (S202110722049) 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