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中铁十四局集团海外工程分公司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47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经改制,现隶属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大型建筑企业。中铁十四局集团海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铁十四局集团下辖子公司,是中铁十四局海外业务的主体经营单位,是中国援外建设的重要骨干企业。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成功进入阿富汗、哈萨克斯坦、贝宁、厄瓜多尔、多哥、尼泊尔、斐济等27个国家和地区,种类涉及铁路、公路、市政、房建、水利、桥梁等。近20年来,共获得奖项近20项,创建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受到了中外民众的广泛欢迎。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然而,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面临价值观上的冲突、思维方式的分歧、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解决跨文化管理问题成为当前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成为企业能否真正“走出去”的重要考量。
跨文化管理是指企业在国际经营中,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别文化,理解尊重各国文化并据以融合吸纳,进而形成有效文化管理的行为[1]。主要包括:理解尊重所在国文化差异、开展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依法合规经营、实施属地化管理等方面,为展示企业形象、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在东道国与母国文化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形成双方都能接纳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打造适合企业发展、具有海外特色的企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企业管理。
中铁十四局自2003年进入阿富汗承担第一个海外项目以来,经过近20年跨文化管理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融合项目管理、属地化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海外文化传播等一系列关于跨文化管理的制度和措施,打造了“包容互鉴、义利天下”的海外特色文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文化基础。
在实际的项目工程中,中铁十四局不仅要注重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优势,而且还要尊重和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优势,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海外员工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因此,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中国援外领域累计创建了11个优秀项目,9个项目被东道国授予国家勋章、总统勋章和友谊奖,不仅受到所在国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好评,也展示了中国铁建良好的企业形象。
中铁十四局从最初组建海外部到今天的海外公司,专门从事海外业务员工已从最初5人增长到上千人。在“包容互鉴、义利天下”的海外特色文化滋润下,造就了一支扎根海外、忠诚奉献、技术精湛的优秀人才队伍。同时,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为所在国培育了大量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中铁十四局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以实际行动造福当地。一是在海外项目实施中,定期举行文化节、文化宣传日等活动,对外籍员工进行企业文化介绍和培训;二是邀请中国主流媒体驻外机构、国际媒体、当地媒体对企业文化、先进事迹等宣传报道,传播企业好声音;三是用好所在国常用社交软件,定期更新传统文化知识和企业动态;四是参加一些国际组织或当地举办的展会、论坛等;五是在当地广告牌、宣传牌等实物载体上开展宣传活动。
在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面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挑战,需要中外员工合力,强化内外管理,破解文化冲突,实现跨文化管理的最佳效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打造融通中外的特色文化[2]。树立世界眼光,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海外项目管理当中,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自信,吸收所在国优秀文化,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努力打造融通中外、富有活力、包容互鉴的特色文化[3]。
2.构建美美与共的和谐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论述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正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5]。这就要求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加强文化融合,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让世界看到一个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中国,彰显中国智慧与魅力。
3.制定跨文化冲突工作预案。工作预案坚持安全至上,强化防范多重保障,将文化冲突与境外风险防控一体化。针对不同国别风土人情、礼仪习惯、宗教信仰等具体情况,请所在国使馆、当地专家学者系统培训并建立督评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好跨文化冲突的发生。
1.健全跨文化管理机构制度。要设置专门的跨文化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深刻总结海外文化管理的方式、方法,对员工学习生活、工作纪律等予以规范,引导员工尊重对方的信仰、文化、饮食等风俗习惯,保证跨文化管理的执行。
2.明确跨文化管理内涵。跨文化管理可概括为有形和无形两类。其中,有形形象是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与企业相关的实体,其中包括产品质量、员工行为等;无形形象是人类记忆、思维和其他心理活动在头脑中升华而形成的印象和态度,包括企业信誉、精神面貌等。所以,在推进跨文化管理进程中要注重实践,以有形实体感化和升华无形形象(见图1)。
图1 跨文化管理内涵
3.认知跨文化管理价值意义。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铁十四局始终坚持加强海外项目的跨文化管理,不仅是打造“品质铁建”,实现“铁建一流”,落实“海外优先”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企业国际品牌、展示央企形象的主要方式;是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的基本要求。
1.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走出去”企业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坚持党的领导,运用文化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推动发展,是海外项目跨文化管理的坚强保障。
2.以降低海外项目风险为底线。强化合规意识,防范重大合规风险。要时刻绷紧风险防控之弦,在实现业务快速推进的同时做好风险防范,有效识别政治、经济等风险,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3.以规范海外项目管理为目的。把跨文化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加强标准化管理,准确使用旗帜、标识等,综合培养员工安全、质量、环保意识,把文明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充分结合,达到提质增效目的。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适用的商业规则。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国际品牌实力的有效途径。
1.全面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要做到全面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建设精品工程,还要在建设中体现诚信互助、环境保护等普世文化,加强与所在国民众互动,培养当地人才,促进当地人民就业,推动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
2.确保依法合规经营。依法合规、诚信经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通行证[6]。在经营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并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主动依法纳税,保护劳工权益,认真执行环境法规,确保国际化经营合法、合规。
3.注重讲好企业海外故事。认真落实中宣部、国资委对海外宣传“六个一”要求,加强与当地媒体沟通交流,借助海外媒体,加大对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宣贯力度,讲好具有世界格局的企业文化故事。
4.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用好中国传统佳节,所在国民族节日等机会,举办文化交流会,弘扬中国书法、戏曲等特色经典;邀请项目参与方到中国企业总部参观访问,选送优秀外籍雇员到国内培训学习等,多措并举做好文化交融,共享文化硕果。
为提升海外工程跨文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问题出现概率,还要积极开展跨文化培训活动,提升员工跨文化理解能力,以适应不同文化。在培训内容的制定上,加强语言培训,系统学习东道国的政治、文化,加大文化敏感性的训练力度,实现跨文化沟通,保证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冲突问题能彻底消除,让海外工程项目能有序开展。在培训时,依照工程现状、跨文化管理需求等,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并鼓励员工自主参与继续教育活动,为员工承担相应的培训费用,提高人员水平和能力,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支持。同时,加大对人以人为本理念的运用,深入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有侧重点的制定人员培训计划,科学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充分考虑东道国的政策法规以及民俗文化,合理地对内容进行丰富,保证人员能适应岗位需求,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7]。
在海外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跨文化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将实际现状作为基础,加强对多样化培训体系的健全,结合承包海外及工程的具体需求,让体系的构建呈现多元化特征,积极应用多种培训形式。如果有必要,可以把讲师邀请到国外开展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所在国法律法规的培训,还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同时,在对培训工作开展期间,应该集中力量对重点和骨干的培训,加大投入力度,根据海外工程的真实情况,对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着重管理,也可以安排能力和业绩都相对突出的人员到国外先进企业挂职锻炼,保证人员可以对国外的文化熟练掌握,以便在工程建设期间,能尽量对文化冲突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减小,从而为海外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跨文化团队应该是一支懂管理、懂技术、懂外语、懂外国法律制度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群体。企业要想抓住机遇,实现价值,就必须迅速跟进人才队伍建设。公司应充分考虑海外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跨文化沟通和语言能力,并考虑婚姻家庭状况、出国动机等因素,以明确招聘和选拔的重点。
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案,优化服务员工和稳定队伍的工作,加强中外和谐的企业氛围建设。第一,完善海外员工的心理和思想指导,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动荡敏感和疟疾肆虐地区的工作人员;第二,优化海外员工的生活需求,例如,可以聘请中国厨师为海外员工掌厨,或者对需要婚恋交友的年轻员工提供有效的便利,还可以加强业余文体活动的建设及开展,以此缓解员工的焦躁情绪。第三,加强海外员工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对于海外项目员工的薪酬及福利待遇进行适当的分配和提升,可以有效避免人才的流失[8]。
综上所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企业跨文化建设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助力市场开拓、促进中心任务完成、培育员工队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更应加强跨文化建设与管理,为海外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