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董爱民
临时性的休息,也不卸下自己的坐垫。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由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中草药的生长,于是上世纪90年代,当地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板蓝根、甘草、黄芪等中药材。中药材的种植需要大量的人工作业,而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于是,留守妇女便成为药材种植的主力军,她们以钟点工的方式劳作,按时间点收取自己的劳动报酬。
进入繁忙季节,每天一大早,各村尚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便集中在一起,药材种植商户租用大客车将她们拉到种植地,按分工统一作业,除草翻地,拢土护苗……时值七月,午间的阳光炽热炙人,为了防晒,妇女们身着长袖衣裤,头戴遮阳帽、口罩在地里劳作。草药种植地每一片区都达到上百亩,从地的一头到另一头,干下来需要四五个小时。因此每一名妇女都携带着装有饭菜及饮用水的布包,渴了就地喝两口水,尽管一次劳作时间长,但妇女们边干活边聊天,说说笑笑,也就缓解了长时间劳作的枯燥和疲劳。
到了午间,妇女们聚集在田埂地头树阴之下,拿出自带的饭菜食用,饭后便找到一块平整草地,铺上编织袋小憩片刻,然后又开始新的作业……经了解,每位妇女劳动1个钟点赚取约10元,一天的劳动报酬100元左右。
中药材的种植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农村留守妇女开辟了一条就业之路,她们也成为守护一方土地的最美劳动者。
留守妇女被种植商户从各村召集在一起,乘车来到种植地,开始一天的作业。
年逾六十,依旧加入干活的队伍。
长时间的劳作让身体疲乏,就地舒展腰身缓解疲惫。
中药材的收益可观,种植商户每天都流露出灿烂的笑容。
午间,妇女们将自己携带的干粮拿到地头食用,随后休息片刻又继续劳作。
七月的河西走廊炎阳炙人,劳作的妇女们全身穿戴严密,防止被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