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根林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课标中明确,该任务群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该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其主要的学习方式为: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2.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
本单元我们确立的语文大概念或核心学习目标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的重要观念,也是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方法。
“知人论世”为孟子首倡。“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这段话的原文虽是阐述交友方法和道理的,但却涉及了“人”(作者)、“世”(社会生活)、“书”(作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孟子看到了作品与作家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后人便引申其义,把“知人论世”视为传统的文艺批评原则而不断加以运用。
“知人论世”,可以分为“知人”与“论世”两个组成部分。“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倾向,也包括他的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等。“世”,指时代,包括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文化思潮、社会面貌、学术风气、风俗习惯等;“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
无独有偶。19世纪法国史学家、文学家丹纳的《艺术哲学》提出了关于艺术作品的三元素理论。丹纳把孟德斯鸠的地理说、史达尔夫人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黑格尔理念演化论和文化人类学的实证研究综合起来,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元素理论,并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完整的学说。从丹纳的“三元素说”中,我们进一步看到了民族特性对艺术家和作家的人生态度、理想、性格、情感等方面的持久性的影响,也看到环境、社会意识、时代精神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形成多元解读的观念,着重掌握知人论世的知识和技能,能通过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解读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解读某个作品,读出诗人的原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如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的已有认知来帮助理解具体作品。比如解读杜甫《登高》,能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杜甫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解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则不仅能结合作者生平及其价值取向,还能了解其所处时代老庄哲学思潮给他造成入与出、忧与游的精神纠葛;解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除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外,最好还能关注苏轼对词的认知及其基本的创作取向。
作家和时代、环境之间显然不是机械的一一对应,时代、环境和作家心灵有时呈现极为复杂的关系。因此,除了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我们还可借助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视角立体还原作者的人生。
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要和具体作品“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相结合。具体操作时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先以意逆志,初读文本,感受其情感基调;然后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人生际遇还原诗人的内心世界;再次以意逆志,回读文本,深入体会其内涵和韵味。
1.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的课程目标为:①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②从语言、形象、情感、意蕴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③选用评论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献鉴赏经验。
(2)教材分析:①本单元人文主题为“生命的诗意”,精选了从魏晋到南宋8位诗人的经典诗词,大体按照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依序编排,分别为:魏晋诗(2首)、唐诗(3首)、宋词(3首)三组,编为3篇课文。从体裁角度来说,有古体诗—《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有近体诗—《登高》;有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②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的浪漫豪迈,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沦落之恨,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③阅读诗歌,学习写作文学短评或文化散文。
(3)学情分析:①生活经验:学生步入青年,开始有对人生的思考和见解,但体验不丰富、不深刻。②语文经验:有古典诗歌的阅读经验,但忽视诗歌赏析方法的自觉运用,鉴赏诗歌的能力较弱,缺少文学短评,尤其文化散文的写作经验。
(4)单元大概念:①学习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阅读古诗词,领略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回应教材分析①);②语文学科大概念: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在以意逆志基础上通过知人论世,深入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的生命追求(阅读,回应教材分析②);③学会整体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文学短评或文化散文。(写文学短评或文化散文,回应教材分析③)。
2.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学习本单元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经典诗歌作品,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从比兴、用典等诗歌创作手法入手,理解各首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内涵,尝试了解诗人们的精神世界。
(3)以比较阅读和群文阅读的方式,积累8首古诗词中蕴含的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语、意象、诗句,诗歌赏析的方法,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培养语感直觉思维。
(4)从本单元的八首诗词的作者中自主选择一位,从诗人创作风格、写作特点、文学成就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作品和自己的理解思考,写一篇文学短评或人物评传性质的文化散文。
3.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我校的《友仁报》即将进行改版,新增“文学人物”专栏,向全校征稿。班级的每位同学都需要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创作一篇800字左右的人物评传性质的文化散文,并参加由年级举办“文化散文创作大赛”活动,入选的优秀文章将刊登于《友仁报》。
子任务1:从本单元的作者中选取一位自己最喜欢的诗人,通过阅读其人物传记、人物散文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该诗人的生平,制作诗人档案卡。
子任务2:阅读该诗人的文学集、文学集评,深入了解该诗人的创作风格、创作特色、文学成就及诗人不同阶段的形象特点,并选取其中一首你认为最具该诗人的代表性作品,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子任务3:综合你对该诗人的认识,创作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文化散文,参加年级举办的“文学散文创作大赛”活动,争取获奖并使自己的作品刊登于《友仁报》。
4.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
情境与任务:我们在诗歌中遍览山海,也在诗歌中怀古伤今,更在诗歌中感悟人生。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回过去,通过诗歌的阅读,来一场与古人的对话,理清诗人的生命轨迹,感受诗人的情怀,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1)单元引读课:探寻诗人的生命轨迹(1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要了解诗人,最好能在知人论世基础上为他们建一个人物档案。请认领本单元一位诗人,为其建立人物档案。
步骤1:根据预习作业,每人认领1位诗人,交流、整合其相关信息,并依照下表样式设计其人物档案。
步骤2:小组内交流人物档案。
步骤3:各小组派一位代表来展示交流整合的成果。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本单元我们要学习八首古代诗歌,并学习写作文化散文。想要把握诗歌情感,深入理解作者,不仅需要细读,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就是两种最重要的解读诗歌的方法。
步骤1:了解“以意逆志”的内涵,重点学习“知人论世”解读诗歌的知识和技能。
步骤2:从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任选一首,如《沁园春·长沙》,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作一解读。
步骤3:小组交流,总结如何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诗歌解读。
步骤4: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知人论世”阅读方法建议。
(2)单元突破课:单篇精读,在不同诗歌中感悟人生
《短歌行》精读课教学活动设计(2课时)
预习作业:熟读《短歌行》,借助课下注释,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短歌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忧思?这种忧思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命价值?
步骤1:认真聆听教师范读《短歌行》,找出全诗中感情色彩最浓烈的词。同学齐声朗读这首诗
步骤2:思考:本诗的情感主线是什么?诗人的情感因何而生?
因( )而忧
因( )而忧
因( )而忧
因( )而忧
补充:魏晋时期出现重视生命个体价值的社会思潮。秦汉所建立的高度集权的政权,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削弱了人的个体意识和创作精神。东汉中期以后,集权制趋于衰微,而曹操的执政又加速了这一过程。公元196年,曹操移都许昌,改元“建安”,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同时,他不断招纳人才,在北方形成一个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作家群。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由于社会的变化,在士人中形成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开始思考社会和人生。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作家,大多注重实际,经世致用,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把建立不朽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历代诗评家对曹操这个名篇有很多评论,请你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步骤1:品鉴名家评论
明代文学家钟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用来日苦少,句觉尤妙。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英雄何尝不笃于交情,然亦不泛。明明如月:如字幻极,乐府奇语。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惨刻处惨刻,厚道处厚道,各不妨,各不相讳所以为英雄。你认同吗?请说出理由。
讨论后作答。各抒己见(提示:从修辞、典故出发)步骤2:观看《三国演义》横槊赋诗片段,认真聆听鲍国安主演的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体会其人其诗其志。
步骤3:派小组代表在班级发言,总结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及主要表达的情感。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魏晋时代士人的不同生命价值追求有何内在原因?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本诗的吟诵作些分析。
步骤1:《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从人主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统一、安定,政治清明。
步骤2:在稍后的东晋时代,陶渊明也曾有“猛志逸四海”的抱负,但最终归园田。同样是重视个体价值的魏晋时代,同样都有宏大的抱负,但却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请探究魏晋时期不同生命价值追求的原因。(提示:从时代背景、个性等方面作分析)
明确:从时代背景上来看,汉末时期,建安文人对自然生命有着清醒认识,他们追求生命的长度和厚度。中国古代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思想,是他们追求的方向。这使得建安时期成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时代。而陶渊明所处的晋宋易代之际,世事艰难。再加上两晋实施门阀制度,导致众多仁人志士不易施展抱负。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多以保全自身为要义,盛行隐逸流风,崇尚清谈,更难说建功立业了。
从个性上:陶渊明曾祖陶侃是东晋名将,祖父陶茂官至太守,但陶渊明幼年丧父。陶渊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他的归隐,并非对政治原本不感兴趣,他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他的《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同时,东晋士人普遍羡慕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对他有深刻的影响。开始,他是带着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心态走上人生道路的,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血腥的杀戮、激烈的火并给人民带来灾难,也给上层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他的归隐实际上是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步骤3:吟诵《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价值追求。
小结:曹操一生金戈铁马、横槊赋诗,英雄气概气贯长虹,陶渊明悠然而行,将田园变成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二人人生价值迥异,但却神奇地互补,最终成为古代士人在不同境遇下的人生选择,达则胸怀天下,穷则寄情自然。
学习活动四
情境与任务:自古以来,对于人生短暂都有不同的思考,与曹操同时期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很多对生命短暂的思考。请比较看看,你更认同哪一种人生观。
步骤1:自读下列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谈谈对于生命短暂、时光流逝,同时代的文人大都持什
么态度,与曹操有何不同。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古诗十九首》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古诗十九首》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古诗十九首》
步骤2:小组讨论,你更认同哪种人生观,为什么。
步骤3:根据你的思考,写一篇小作文。
(3)《梦游天姥吟留别》精读课教学活动设计(2课时)
预习作业:熟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课下注释,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情境与任务: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中被誉为“诗仙”,古往今来,文采出众的大诗人不在少数,为何只有李白被称为“诗仙”呢?除了李白的非凡出身和道家经历,最主要的是他的诗风格豪迈奔放、飘逸若仙。那我们今天就来品读他的一首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受他浪漫瑰丽的想象,思考他想通过这首游仙诗表达什么。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唐宋诗醇》评本诗: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李白因语而梦,梦中的天姥山又是什么样的?请根据诗歌意象的变化,梳理李白游仙的历程。
步骤1:听卞峥嵘朗诵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圈画出李白梦境中的天姥山的主要意象。
步骤2:根据意象的特点和变化,分析李白梦中游仙的历程。
步骤3:梳理李白游仙梦中意境的变化。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李白梦中游览天姥山,景色一再变化,随着景色变化的应该还有他的心情,缘景明情入诗境:根据诗中意境的变化,梳理其背后的情感脉络。
步骤1:朗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回顾上节课通过把握意象梳理出的诗中意境的变化。
步骤2:根据诗中意境的变化,梳理其背后的情感脉络,并辅以曲线图形式展示。
步骤2:请学生代表在班级展示曲线图,并说明画图依据。
步骤3:根据曲线图,体会李白梦游天姥山的情感起伏。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知人论世话李白:这是一首游仙诗,李白修道,讲究的就是访仙寻仙,为什么李白在梦中看到神仙反而惊醒了?他的梦境与他的精神追求有什么联系?
步骤1:小组讨论:根据李白经历和创作背景,分析为什么李白在梦中看到神仙反而惊醒了?
步骤2:对比诗歌情感脉络曲线和李白人生起落曲线,对该问题进行多元解读。
步骤3:结合李白经历,讨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否是一种消极情绪。
学习活动四
情境与任务:李白深受道家和儒家两家思想的影响,你觉得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
步骤1: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家思想,找一找诗歌中有没有体现李白道家文化人格的诗句。
步骤2: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儒家思想,找一找诗歌中有没有体现李白儒家文化人格的诗句。
步骤3:小组讨论:你觉得这首诗中哪种思想倾向占主导?
学习活动五
情境与任务:李白经历了这样一场梦,梦醒来决定接下来的人生要不再摧眉折腰事权贵,要徜徉山水度余生。李白在创作这首诗时采用了古体诗的形式表达这一情感,那么如果换成七言律诗,会有什么不同吗?
步骤1:小组讨论:结合自己改变诗歌的经验,对比下列改编的七言律诗《梦游天姥山》,从不同角度探讨李白会选用古体诗这一形式的原因,并完成表格。
梦游天姥山
飞渡镜湖入剡溪,青云海日闻天鸡。
熊咆龙吟惊云雨,电闪峦裂出神祇。
虎鼓鸾车仙人下,魂悸惊起唯枕席。
不如行乐访名山,摧眉折腰难得怡。
步骤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比较阅读或群文阅读课:品读诗歌,完成学习任务(5课时)
①曹操《短歌行》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比较阅读(1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归园田居》(其一)中描绘了一幅朴素自然清新恬淡的“村居图”,体会诗句背后作者的情志。
步骤1:熟读全诗
步骤2:结合诗句进行赏析,完成下表。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假如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请结合所学,发挥想象,编写一个题为“志士与隐士”的剧本。
步骤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魏晋的时代氛围和知识分子的状态。
步骤2:根据自制的诗人档案和作品,小组交流对话的初步设想。
步骤3: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评价标准和初步设想,编写对话剧本。
步骤4:分小组展示。
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群文阅读(2课时)
学习活动一
预习作业:熟读《登高》、《琵琶行并序》,借助课下注释和本单元学习经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情境与任务: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古体诗,但是二者的风格有着极大的差异,这和诗人个人的经历、文学思想有关,也和时代的发展有关。通过比较两首诗歌的风格差异,感受唐代诗风的变化。
步骤1:细读《琵琶行》,结合白居易的经历、写作背景、文学思想,把握诗歌情感,以及白居易的诗风和品格精神。
步骤2: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以及中唐时期的代表性诗歌,小组交流,总结中唐诗风的特点。
步骤3:对比李白的其他诗歌,以及盛唐时期的代表性诗歌,小组讨论,感受盛唐到中唐期间诗风的变化。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诗人会选择不同的诗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属于古体诗,《登高》属于近体诗,诗体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会不同。诗人选择这样的诗体分别创作三首诗歌,请结合诗歌简单谈谈其合理性,完成下列表格。
步骤1:自读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从手法、意象、意境和语言角度入手,完成表格。
步骤2:参照拓展资料:岳飞《满江红》(豪放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豪放词)、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婉约词)、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小组交流修改表格。
步骤3:小组代表在班级发言。
步骤4:完善自己的表格。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苏轼的诗风以豪放著称,并且因为北宋中后期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为豪放派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祭奠作用。那么,结合苏轼的生平和其诗词创作,以一斑窥全豹,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为词这一文体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步骤1:阅读苏轼的其他诗歌,结合其生平经历、学术文献等资料,研究其词风特点及形成过程。
步骤2:阅读同时期的词作代表作,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当时的词坛风格、学术主张。
步骤3:小组讨论:总结苏轼为为词这种文体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5)写作与交流课:结合诗作知人论世,写作文化散文(2课时)
情境与任务:我校的友仁报即将进行改版,新增“文学人物”专栏,现在向全校征稿。我们将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创作一篇800字左右的人物评传性质的文化散文,并参加由年级举办“文化散文创作大赛”活动,其中入选的优秀作品,将刊登于《友仁报》。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写人物评传性质的文化散文的经验比较欠缺,不知道写作应该怎么选取切入点。
学习元素:
(1)通过阅读人物传记,人物代表作,名家散文等方式了解诗人生平、创作风格等信息;
(2)能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
学习活动一:学习人物评传性质的文化散文创作
步骤1:阅读人物评传性质的文化散文《一个永恒的范仲淹》(梁衡)、《阳关雪》(余秋雨),总结文化散文的文体特点,了解文化散文的概念:文化散文也叫“学者散文”,是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学术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学者散文”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这些散文随笔与“杂文”的不同之处是,它更关注的往往不是“识”,而是“情”与“理”。
步骤2:小组交流文化散文应该包括的写作要点,制定文化散文评价表。
步骤3:班级交流后确定文化散文写作要点,及文化散文评价表。
学习活动二:选择并进一步认识写作对象
步骤1:从本单元的作者中选取一位自己最喜欢、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作家,通过阅读其人物传记、人物散文等方式,对其一生有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步骤2:根据你心中对他的印象,制作该诗人的档案卡。并小组交流如此制作的理由。
步骤3:选取优秀作品在班级交流展示。
学习活动三:了解其文学作品
步骤1:阅读该作家的文学集、文学集评,深入了解该作家的创作风格、创作特色、文学成就等。
步骤2:选取其作品中一首你最喜欢的作品,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推荐语。
学习活动四:试写文化散文
步骤1:综合你对该作家的认识,确定你的文化散文的写作切入点,以下主题可供参考:
《苏轼诗词中的叹“老”意识与精神超越》
《仕与隐之间唐代文人的精神变奏》
《李清照词中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注自身的“谪仙人”与关注他人的“青州司马”》
《诗圣杜甫、情圣杜甫》
步骤2:根据学习活动一-三,写作文化散文。
步骤3:小组内交流文化散文,并根据评价量表推选出优秀作品。
(6)单元梳理课(1课时)
学习活动一:分享阅读经验
情境与任务:文学作品的阅读的目的有为获得文学体验而阅读,也有为获得文化认知而读,本单元我们围绕“生命的诗意”这一话题,阅读了古代诗歌,并创作了一篇文化散文,来分享自己的文化认知。请简要回顾一下单元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写一段总结的话,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诗意”的认识和感受。
步骤1:学生整理单元学习任务单,独立完成单元总结的写作。
步骤2: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推选代表向全班展示交流。
步骤3:修改自己的学习小结。
文化散文的评价量表
学习活动二:单元知识的梳理及反思
情境与任务:本单元我们品读了八首古代诗歌,不仅把握了每首诗歌的情感,深入了解了诗人的精神追求,我们还学习了包括“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在内的一系列的诗歌阅读方法。这些阅读方法可以在之后的诗歌阅读中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请根据本单元的学习梳理诗歌阅读的方法。
步骤1:梳理本单元学到的诗歌阅读方法,完成下列任务单。
阅读本单元____________一诗/词之前,我最大的困惑是____________,品读过程中通过运用了___________(方法),抓住了 ___________这一关键点,理解了这一诗歌,我对困惑的解决成果是____________。
步骤2:小组内进行交流,整合意见,共同修改任务单。
步骤3:总结诗歌阅读方法,完成“诗歌阅读方法小结”专题笔记。
步骤4:优秀笔记在班级进行展示。
附教学资源:
(1)词作拓展:岳飞《满江红》、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文化散文拓展:《一个永恒的范仲淹》《梁衡》、《阳关雪》(余秋雨)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涵泳,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2.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体察其生命的诗意。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三国演义》第37集横槊赋诗视频导入。
播放曹操吟唱《短歌行》、刺杀乐师刘馥的片段。
活动一 初读诗歌,体会其情感内涵
师:这是三国演义第37集曹操横槊赋诗的视频,依据这段视频,你感觉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凶残,一个暴君
生2:反复无常,喜怒无常
师:明明说的是“我向来闻过则喜”真的把其过错说出来后,他却“安敢败我诗兴?”甚至举槊刺死乐师刘馥,这样的形象与《短歌行》中的曹操形象吻合吗?
(生齐不吻合)
师:《短歌行》中的曹操又是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呢?下面我诵读这首诗,请大家划出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烈的字眼。
(教师朗读《短歌行》)
师:哪位同学说说看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烈的词。
生1:“忧”
师:诗人为何而忧?请大家一起朗读含“忧”的句子。这样的“忧”在诗歌中是绵长的,那么他是因何而忧呢?请大家来齐读这首诗。
(生齐声朗读)
师:大家的语速相对太快。比如“忧思难忘”“沉吟至今”“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时候,曹操的情感是非常浓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要把握准。
师:根据刚才的初步感知,请大家填空。
PPT展示:
为何而忧?
因( )而忧
因( )而忧
因( )而忧
因( )而忧
师:首先是因何而忧思。
生1:人生苦短
师:在短暂的生命中,他接着会忧思什么呢?
生2:建国大业
师:是这样吗?请大家读后面几句。
(学生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师:从这些诗句中,你能感觉到他因何而忧?
生1:贤才少
师:贤才难得。后面因何而忧?请大家读后面八句。
(学生读“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师:这八句,可能是他的想象,写出他因何而忧?契阔谈宴什么意思?
生2:君主和谐
师:接着就转了。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忧啥?
生3:贤人不知道投奔谁?
师: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4:贤主难得。
师:正是因为贤主难得,曹操才高歌贤主的形象。大家一起放声朗读最后四句。
(生读)
师:他给我们呈现了贤主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求贤若渴
师:从哪里看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贤主应该具有怎样的胸襟?
生2:宽广包容的胸襟
师:这话是说给谁听的?诗言志,言的是谁的志?
生3:曹操自己
师:所以最后填什么?
生4:理想未能实现
活动二 知人论世,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
师:从这些忧思中,曹操的形象跟刚刚视频中的形象形成很大的反差,你是否可以给我们勾勒一下你心中的曹操形象?请大家用一两个词写出来。
生1:志向远大、积极进取、求贤若渴、抱负远大
师:我们初中学过哪些曹操的诗歌?
生1:《观沧海》《龟虽寿》
师:《观沧海》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曹操。这样的一个曹操,做此诗时壮士已暮年,《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那段场景发生在208年赤壁之战前,也有人考证这首诗是216年进爵魏王后作的,但不管哪个时间,他都超过50岁了,知天命的年龄,对酒当歌,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及时行乐,但曹操却忧思功业未就,人生短暂与成就大业之间是不是矛盾的?
(学生讨论,交流)
人生短暂是客观存在,正是因为时光短暂,追求功业才显得弥足珍贵。
师:追求不朽功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个人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当时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并不是曹操一个个体生命独有的现象,而是魏晋时期新出现的一股社会思潮。PPT呈现:秦汉所建立的高度集权的政权,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削弱了人的个体意识和创作精神。东汉中期以后,集权制趋于衰微,而曹操的执政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公元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同时,他不断招纳人才,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由于社会的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开始思考社会和人生。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大多注重实际的政治家,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把建立不朽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他们的诗形成了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建安风格。
大家再次朗读这首诗,体会他慷慨悲凉的风格。
活动三 再读诗歌,赏析其艺术表达特色
师:请一位男生读最后四句,情感要充沛。
(生1读)
师:哪位再来读一次?
(生2读)
师:很好。在这样一首豪情恣肆的诗歌,历来被评论家盛赞。请大家看:
PPT展示:明代文学家钟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用来日苦少,句觉尤妙。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英雄何尝不笃于交情,然亦不泛。明明如月:如字幻极,乐府奇语。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惨刻处惨刻,厚道处厚道,各不妨,各不相讳所以为英雄。
(学生讨论)
师:“不用来日苦少,句觉优妙”妙在哪里?
生1:逝去的时光太多了,会心生悲哀。
师:“明明如月……乐府奇语”,“奇”在哪里?
生2:月是明亮的,来比人才是优秀的,贤能的
生3:月是遥不可及的,来比人才难得
生4:月亮的光辉照耀大地,让万物笼罩在月色中,来比喻人才会影响我。贤才对君主的帮助。师:很好,三层含义,层层深入。我们通过对“奇”的解读,与曹操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我想此时的我们与曹操实现了心灵的共鸣。大家一起来听《三国演义》中鲍国安饰演的曹操的吟唱。
(播放吟唱《短歌行》片段)
师:听了这个吟唱,学习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迪呢?这是我们这个单元的一个学习任务,即理解传统诗歌的当代价值。
生小结广纳人才,唯才是举;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君主与贤才之间要平等、和谐。
师:在稍后的东晋时代,陶渊明也曾有“猛志逸四海”的抱负,但最终归隐田园。同样是重视个体价值的魏晋时代,同样都有宏大的抱负,但却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大家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原因?这个留作课后作业。
师:曹操一生金戈铁马、横槊赋诗,英雄气概气贯长虹,陶渊明悠然而行,将田园变成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二人人生价值迥异,但却神奇地互补,最终成为古代士人在不同境遇下的人生选择,达则胸怀天下,穷则寄情自然。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几篇课文中继续探讨。
[设计执教:王梦莹,上海中学东校冯 瑶,上海市川沙中学]
基于任务群的单元教学既要考虑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和单元主题,又要兼顾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学生实际,因“材”贯通,因“材”施教。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提炼单元的“大概念”或核心学习目标,并以此来贯通该单元的各篇课文教学、贯通单元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冯老师和王老师以“知人论世”为贯通点,不仅贯通了必修上第三单元整个单元教学,而且在贯通方式上作了尝试和探索,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其一,各篇课文的教学切入点虽各有不同,但落点都聚焦于“知人论世”上。如《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在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上各有不同,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通过体会其不同的韵律、节奏、表达技巧,把握诗中的情感,体察诗人不同的生命追求。三首唐诗,体式不同,风格各异,作品抒发的情感因诗人所处时代和个人遭际不同而呈现多样风貌,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把理解作者情感与整理作者的人生境遇、甚或其思想影响结合起来,强调体察诗人的人生感慨与生命追求。三首宋词,分属豪放和婉约两派,词作的风格特点固然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但两位老师的设计同时也把词作中所体现的情感世界,词人的生命思考与精神追求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其二,课型不同,所体现的“知人论世”作用也各有不同。在两位老师的单元设计中,单元起始课上,从职业、经历、代表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及后世评价等多个角度为本单元诗人建立人物建档,其目的是为后面具体诗歌的学习提供解读背景,也为写作的选题做好铺垫,“知人论世”本身就是必要的教学内容;而重点突破课《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设计,围绕曹操的汉末背景介绍和围绕李白复杂思想影响的资料提供,其作用是为了学生更好理解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情感与精神追求。因此,这里的“知人论世”起的是支架作用。而在比较阅读和群文阅读课上,关于作者经历、写作背景、文学思想的比较和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把握不同诗歌的情感,另一方面为学生更好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的诗风和品格精神提供了依据。这里的“知人论世”既作为教学内容,也作为必要的文本理解的支架。
其三,不同诗人不同诗作,“知人论世”的内容和详略也有比较具体的考虑。在两位老师的单元设计中,《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知人论世”侧重于其思想倾向,因为这样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曹操和陶渊明的不同人生志趣和生命追求,进而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理解其不同的生命思考。《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知人论世”侧重于李白的独特人生际遇及其个性特点,因为这不仅关乎其情感复杂性的理解,还关乎作者诗体的选择、诗歌内容的侧重。“知人论世”内容的详略也颇有讲究,失之繁杂,则易喧宾夺主,成为累赘;失之粗略,则易蜻蜓点水,成为点缀。冯老师和王老师的设计,对此也都有所顾及,在引述相关背景内容或作者人生遭际时,都作了精心梳理,择其要而引,努力做到言简意赅。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阅读和写作的贯通,两位老师的设计有意改“文学短评”为“文化散文”的写作。我们知道,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从理论上讲,文学短评的写作要求具备“引—析—评”的结构,有引导学生点面结合,既评析文本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某个点,又结合其人生遭际和写作背景,对作家作品进行知人论世的可能,但从实际写作情况看,很多学生往往就文本论文本,不必知人论世也能完成写作任务。文化散文,又叫“学者散文”将学理知识融入散文表达,和“文人散文”不同,多文化关怀;和杂文强调“识”不同,它偏情理融合。文化散文的写作,往往要以阅读人物评传为基础,知人论世是其必要前提。这样,从单元教学而言,“知人论世”在读法和写法上做到了一线贯穿。
当然,要实现本单元的贯通,其途径或形式绝不止冯老师和王老师一种设计思路。比如,可以从专题学习角度,设计三到四个专题,集中于写作背景考察、作品中诗人情感世界的体察、诗人对诗歌形式的选择以及班级诗歌诵读会的组织等方面来组织单元教学。但从上述的单元整体设计和教学精彩现场中,两位老师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所呈现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