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哲超
真正有效的论说文写作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落笔时拥有一种确定感而不至于头绪混乱或迷失方向。要让学生获得确定感,需要指导学生完成文章结构搭建的任务,使学生在写作前或写作时能够心中有数。从结构层面来看,一篇议论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每一个段落的结构,其二是整篇文章的结构。前者是基础,后者由前者组成;后者是目的,前者为后者服务。如果把前者看作一个小单元,那么后者就是大单元。论说文写作教学的结构层面的目标就是要指导学生完成这两种结构单元的写作。埃里克·阿约的U性曲线结构性单元写作原则能够为高中论说文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启发,以更为基础的小单元——段落为例,本文将论述如何以U性曲线结构性单元写作原则来完成写作。
埃里克·阿约的U形曲线呈现的是一种文章的展开方式,利用这种模型,可以非常有效地完成一个单元的结构性写作。之所以被称为U形写作模型,是因为组成一个单元的语句呈现为U字形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U形曲线
具体来看,埃里克·阿约将一篇文章的语句分为5个级别,这5个级别的语句有着各自的特征,共同作用于文章的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第5级被定义为一篇文章可以作出的最抽象、最理论的表述,而第1级就像是某种纯粹或者粗糙的论据:一则引用、一段改述、一条剧情梗概,或者一篇对艺术品或者历史事件的描述——任何与客观中立相类似的东西。在这两个极端中间,还有3个级别:第4级指的是一些特定次要主题下的一般性理论表述;第3级指的是在论据与概念之间达到平衡的表述;而第2级指的是在一篇抽象文章里概述、描绘或者定位证明性材料的语句。”这5个级别的变量共同作用于一个写作单元,从而产生结构性的力量。当然,这5个级别的变量并不是随意组织的,而是依据需要有秩序地呈现,这种秩序大概可以表述为“4-3-2-1-3-4-5”这样一种排列结构。
一般来说,一个单元中的第一句话为第4级,表达一个次要论点,目的是为了让读者置身于一个现有的论点中,让他们为接下去的阅读做好准备;第二句话为第3级,为论据设置一个关于主题的语境;紧接着的一句话是第2级,可能会为读者提供论据的相关信息;第四句话是直接的论据,可以是一段引言、一个事件、一些数据等,属于第1级;再接下去的第五句话要为论据提供一些解读,归于第3级;第六句话是第4级,要把论据抽象化,呼应第一句话;最后一句话是第5级,是单元的主旨句,在第4级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因此,一个写作单元大概由七句话组成。
“4-3-2-1-3-4-5”是结构性单元写作的密码,U形曲线能够为学生打开单元写作之门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真实的写作情境中,这套思路并非一成不变,理解了U形单元写作基本的展开方式,在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具体语句的安排可以更为灵活。
2021年浙江高考卷作文题题干部分表述如下。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该题为例,其中的主要段落的写作可以运用U形写作原则展开。譬如要写一段以“得与失只是过程”为主要观点的段落,可有如下展开。
①得与失是生活的法则。②我们的生活当中无时不刻地在发生着得与失,甚至有些得与失我们都无法感知到。③在苏轼身上我们能够看到连续不断的得与失,他的得与失比常人来的更醒目一些。④苏轼一生不断经历着得意与失意,有过年少名动京师的高光,也有乌台诗案锒铛入狱的低谷,有过王安石下台后的东山再起,也有过新党再度执政后的流落儋州。⑤得与失贯穿了苏轼的一生,至死方休,他的得与失只是比常人更为醒目一些,但和常人一样的是,得与失永远在进行着。⑥只要人活于世,得与失就会一直发生。⑦因而,站在人生的任何一个节点,我们都要知道,得与失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这一段落由七句话组成,按照U形写作原则进行组织。第一句话属于第4级,起到的是呈现与主要观点密切相关的次要观点的作用,暗含了“得与失只是过程”的主要观点;第二句话紧承第一句话,进一步解释“得与失是生活的法则”的观点,为下文的论据做好准备,属于第3级;第三句话开始写到苏轼,为下一句具体写苏轼的人生经历做好铺垫,属于第2级;第四句话以苏轼作为直接论据,讲述他的人生经历中的得与失;第五句话是对前一句中苏轼人生中的得与失的解读,属于第3级;第六句话较前一句有所普遍化,脱离了作为直接论据的苏轼的人生中的得与失,呼应了第1级,属于第4级;最后一句话点明“得与失只是过程”的主要观点,较第4级的语句有所升华。
又譬如要写作一段以“把得与失看成人生终点的人注定难有大成”为主要观点的段落,可以作如下展开。
①过度看重得与失会让人裹足不前。②获得时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失去时惴惴不安,不可终日:这样的人将得与失看成了人生的终点。③《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西楚霸王项羽,太在乎一时得失,最终走向了失败。④关羽将一时所得看成了终点,这成为了他大意失荆州与败走麦城的重要因素;项羽将一时所失看成了终点,这成为了他无法卷土重来而乌江自刎的一个原因。⑤两人的问题都在于,他们为自己一时的得失画上了句号。⑥但是,得与失并不是人生的句号,仅只是一个逗号罢了,在逗号驻足之后,人生还得继续往前。⑦因此,把得与失看成人生终点的人注定难有大成。
按照U形写作的展开思路,第一句话提出次要观点“过度看重得与失会让人裹足不前”,与主要观点相关,但层级低一级,属于第4级;第二句话沿着第一句话展开,为下文关于关羽与项羽的论据设置语境,属于第3级;第三句话属于第2级,引出关羽与项羽的论据;第四句话是有关关羽与项羽的直接论据,属于第1级;第五句话总结论据,属于第3级;第六句话把论据抽象化,呼应第一句话,属于第4级;第七句话属于第5级,直接呈现主要观点,较第4级语句有所推进。
U形曲线写作原则适用于任何需要展开论述的段落。在高中论说文写作过程当中,主体论述部分的主要段落都可以按照U形曲线写作原则来进行。
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埃里克·阿约用U形曲线规定了文章展开方式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否定。埃里克·阿约否定的到底是什么?这个被否定的对象是某些缺少读者意识的文章,也就是说,读者意识也才是埃里克·阿约U形曲线写作原则的实质。
在U形写作曲线中,语句从高处落到低谷再重新上升到高处的过程,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的。埃里克·阿约认为,当读者面对一些列同一等级的语句时会感到烦躁或者放松注意力;当读者面对一系列引用而没有解读或者举出了一系列例子却没有总结,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当读者面对一系列理论或者抽象化的语句而没有出现贴近读者的东西,他们就会感到空洞无聊。U形曲线所要解决的就是读者可能会出现的这些乏味的情况:在抽象与具体的转换之间,利用多个等级语句之间的编排,让读者能够探出头来喘气,知道文章接下去的发展方向,不至于变得焦虑,进而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写作者的读者意识是埃里克·阿约U形提出曲线写作原则的理论起点。可以说,埃里克·阿约的U形曲线在本质上是读者需求曲线,是根据读者需求与习惯所安排的。“一旦你认识到写作能够为读者带来历时性体验,那么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习惯就会成为写作实践的核心。”埃里克·阿约认为读者是按顺序阅读文章或者书的,因而为了让读者愿意读、读得愉悦,就要将为读者带来历时性体验作为写作的关键。
读者意识是高考论说文写作的基本意识,高考论说文写作需要学生考虑到读者群体。议论文以剖析事理、发表观点为主要构成,其本质是说服。因而,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作者为了达到说服的目的,就必须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读者是无法忽视的存在。高中论说文写作的主要读者与理想读者是老师,或者可以更为偏狭地理解为是阅卷老师。首先,应该明确,老师的这个读者群体同样具有一般读者相同的阅读心理与感受。另外,更重要的是,老师还有区别于一般读者的地方。一方面,老师是被动阅读的读者群体,让他们获得阅读愉悦是更难的;另一方面,老师(特别是阅卷老师)是有任务在身的特殊读者,他们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对作文作出评判。因此,高考论说文写作就更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与心理。U形曲线写作原则以读者的阅读感受与阅读心理为核心,在抽象与具体不断转换之间,能够让阅卷老师迅速把握观点、愿意阅读等,可以在以老师为主要阅读群体的高考论说文写作当中发挥作用。
U形曲线是结构性单元写作的密码。U形曲线写作原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容易记忆的方式来完成一个单元的写作,以此使学生获得写作前或者写作时的确定感。在能够作用于最基础的段落单元之外,也能够运用于整篇文章。实际上,一个较小的段落单元与较大的文章单元是同质的,都需要遵循U形曲线原则,关注每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级别变化与转换,只是后者操作起来更为复杂而已。当然,结构的搭建只是获得这种确定感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这个结构充满内容,使形式与内容相和谐,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拥有充足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