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丽,于美红
(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山东 威海 264500)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因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情志失常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1]。患者长期不寐会降低生活和工作质量,还可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影响心身健康。西医治疗不寐常采用镇静催眠药,但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且不良反应较大。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观察耳穴压豆联合脐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在乳山市中医院治疗的80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7.0±3.6)岁;病程3~80个月,平均(31.1±11.3)个月。治疗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56.0±4.8)岁;病程2~76个月,平均(29.9±11.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遵循医学伦理规范,尊重受试者的自主意愿。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的诊断标准[2]。主症: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中医辨证属心脾两虚证,症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四肢倦怠,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55~65岁;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23~40分;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者。
1.4 排除标准 有严重脏器疾病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研究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脐部有炎症、脐疝等患者;耳郭有皮肤炎症或冻疮者;精神疾病患者。
2.1 对照组 给予环境护理、心理调摄、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遵医嘱给予口服阿普唑仑片(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215,0.4 mg/片)治疗,每晚睡前1片。治疗7 d。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联合脐灸治疗。①耳穴压豆。用75%乙醇溶液对耳郭皮肤消毒,操作者左手固定患者的耳郭,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贴,准确贴于患者耳穴心、神门、皮质下、脾、枕,给予适度的按、捏、压,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每日按压2~3次,晚上临睡前再按压1次。双耳交替取穴,隔天更换,治疗7 d。②脐灸。材料制备:用清水与适量面粉、玉米面调和,制成软硬大小适中的面碗,在面碗中间留一小孔;脐灸处方归脾汤:黄芪、酸枣仁、首乌藤、合欢皮各20 g,白术、大枣、茯神、人参片、当归各10 g,经本院中药制剂室烘烤打磨成粉备用;将艾绒捏成直径15 mm、高20 mm的圆形艾炷备用。操作:患者选取仰卧位,将制作好的面碗放在患者的神阙上,取适量药粉填充脐部,将艾炷置于小孔上方并点燃,待艾炷燃尽更换下一壮,共灸6壮。每日脐灸1次。治疗7 d。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睡眠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日及治疗第7日的SRSS评分,量表共分为10个方面,总分10~50分,得分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②临床疗效。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增加至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睡眠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高于对照组的7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SR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R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7日,两组患者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第4日评分 治疗第7日评分治疗组 40 38.90±2.55 26.83±4.53△▲ 17.03±6.05△▲对照组 40 37.98±3.95 30.83±5.80△ 25.00±8.74△
睡眠是维持机体健康及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控制睡眠的解剖结构有网状上行激活系统、中缝核、孤束核、丘脑网状核、下丘脑等。与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等。各种原因造成这些解剖结构的破坏和递质传递功能障碍均能导致睡眠障碍。失眠症是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3],常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精神疾病、躯体疾病、不良睡眠习惯、嗜烟、酗酒、生活行为及药物引起。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但西药治疗有药物依赖及停药反应,部分患者还会有记忆力减退、呼吸抑制、次日头昏、乏力等不良反应,不推荐长期使用;非药物治疗主要为让患者了解睡眠知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及饮食疗法、按摩等,但目前缺乏循证医学支持。
失眠症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不寐病位主要在心,与脾关系密切。心藏神而主血脉,脾藏意而统血,思虑太过则两脏受伤,心血虚而相火动,则健忘不安、夜寤不寐,脾不统血则血不归经、上下妄行,脾血不足则面色萎黄。传统中医疗法以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独特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脐疗便是其中的一种[4]。传统医学认为,通过脐部(神阙)给药,有利于药物循经直达病所,达到祛病除辟、扶助正气的作用。神阙周围有丰富的静脉网和皮下动脉分支,将中药粉末填塞在此处,能有效、迅速地促进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且神阙附近腹壁表皮角质层较薄,也加强了脐疗药物的渗透性[4]。归脾汤是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经典方剂,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安神通脉的作用。方中黄芪健脾益气,升举中阳;白术健脾益气;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茯神健脾宁心;酸枣仁宁心安神;人参大补元气,与黄芪、酸枣仁、茯神配伍使用,共奏补益心气、安神益智之功,可改善心气不足导致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症状;当归入肝,补血养心;首乌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合欢皮解郁安神,和血宁心。诸药配伍,可使患者心脾得补、气血得养、心神得宁,则诸症自除。郭建军等[5]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血液透析患者睡眠障碍,并与阿普唑仑口服比较,结果显示归脾汤加减的治疗效果更好,且安全性高。姚艳玲等[6]以改良督灸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与口服右佐匹克隆比较,该法可有效持久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中医证候,远期疗效更佳。薛梅[7]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结果发现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且不良反应少。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耳部找到相应的反应点,当身体发生异常时,对应耳部反应点会产生疼痛或有硬块,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就是耳穴。中国耳穴临床工作者根据诺吉尔的“胚胎倒置”耳穴图,结合古代经验,广泛开展耳穴诊治实践[8]。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对安眠西药的依赖,从而减少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他中医疗法联用,更能有效地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9]。本研究选取的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均为治疗不寐的经验用穴,加上对应病位的心、脾两个配穴,以保证临床效果。神门可镇静安神,刺激心、脾可养心健脾,刺激皮质下、枕可协调大脑皮质的抑制和兴奋功能[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SRS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说明运用耳穴压豆联合脐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