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特色紧缺学科核技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2022-02-21 02:32徐强
大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人才课程

徐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 2111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若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及其他安全。作为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高校是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源泉,应该在引领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核技术在我国国防、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安全检查、科学研究等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起到了关键作用,核技术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研究和创新实践的高层次杰出人才。作为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军群体,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最为核心的方向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就目前而言,这方面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核技术类学科与国防工业结合密切,承担着特殊的国防使命,文章将讨论一种基于“战略需求—专业知识—跨学科熏陶”新的核技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是由研究生、专业教师、跨学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学科专家共同组成“复合型学科群导师团队”,通过“使命赋予式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打造跨单位、跨院系、跨学科的教育平台;搭建多样化的跨学科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借鉴;推进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使其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创新型人才。

一、赋予使命:服务国家需求、建设现代强国

我国于1956年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全国人民积极响应“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自此之后我国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目标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从现代化强国建设高度阐明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一种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优质能源,核能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减排承诺、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理想目标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核科学与技术已经在国防、安全检查、生物医学、基础科研等应用领域形成了广泛的应用。核工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高度战略地位,为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学科类型的发展特点较为特殊,所培养的学生更多投身于国防、航天、核能等军工与民生安全等关键领域,如此重要的领域自然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理论分析思维。作为本领域或行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应具有设计、实施、研究、开发、管理等实践工作能力,要求其品学兼优,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事业心、创新能力和良好科学素养。高素质的学生对于促进核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国防科技水平、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二、科学规划:把握科学内涵、先进教育理念

研究生教育要为国家提供高水平高层次专业人才,因其处于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最高层次,所以应当积极应对全球的人才竞争,做好人才激励并为人才提供未来发展的蓝图。这是响应努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配套培养和选拔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一环是思政教育,在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全面重视和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密切相关。

尽管不同的学科由于学科本身发展的特点,在教育发展理念上存在差异,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所有学科的共同目标。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的先进性,基本决定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效率。所以,为了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断推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创新。

(一)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保障人才的全面发展

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坚持追求创新,而爱国主义、恪尽职守和奉献精神正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源泉。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让其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就一定要将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加强思想政治觉悟统合起来。获取知识与修养品格有机结合,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无数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德才要兼备,但是要以德为先;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是为国为民的基础,要提高将毕生所学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意识,要让其将个人的成就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崇高理想的浇灌下不断努力,最后结出丰硕的果实。在人的一生中,青年时期正是蒸蒸日上的关键期,其思想品德的修养也处于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提高思想政治意识,坚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三观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创新精神,主动求真

学校应当勇于担起继承和发扬现有科技成就的责任,广博的已有知识是孵化创新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前人打下的基础,绝不可能有后人的继承创新,但是绝不能填鸭式地将学生看作“知识接收器”,机械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学生思维方式的启发,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使其敢于试错、善于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正确思辨并勤于总结、积极实践并求真求实。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更要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动性,要及时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方式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思维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师生共同的求知欲,进而对已知领域进行创新,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携手共进、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注重因材施教,对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和品行特点,所以要做到具体人才具体对待,不断激发和培养人才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让学生能结合自身兴趣和潜能全面发展。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科研和工程的具体实践中,要充分激励学生发挥所学本领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使其最终达到超越自我并努力超越前人的目的,不断取得创新性成果。

(三)多元教育,精神富饶

在现如今多元化的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只具备一门专业知识的人,而是涉及各个领域,能够巧妙地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起来,具备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和创新潜能的综合性高素质全面化人才。学科交叉使得不同思想互相碰撞交融,迸发出新的火花,从而孕育出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以达到学科交叉发展的动力。多元化教育在为学生人格健全化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其融会贯通、见微知著、激发灵感,达到创新目的。

(四)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当前,要努力破脱物理世界的局限性,不将学生的视野局限在国内,更不被束缚在教室内,而是在开放包容、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接受真实反映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使之成长为拥有全球视野和能够开展国际交流的全方位人才,能融东西方优秀文化于一体,集各国文明之所长的高素质和高层次人才。不断深化各国教育之间的联系,大力推动先进的国际化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选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才更容易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培养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以身作则,导师先行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诚信意识、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学术道德等思想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示范效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应将其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重要因素。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在其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意义深远。导师要切实担任其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牢固树立“育人先育德”的理念,自觉培养“教书先育人”的意识。导师应协助研究生做好各项教育,例如学术道德、职业规划等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学术方面要鼓励教师拓宽视野,积极与行业内特别是省内科研创新实力较强的企业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建立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搭建重要创新实践平台,助力企业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双赢”。

研究生导师在聚焦最前沿科学进展的同时,也要善于关注和理解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巧,首先在思想上要持续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并积极寻求先进的培养模式,力求更好地结合创新思维能力与专业领域知识。在教学方式上更要努力转换固有思维,要将之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转换为以启发思维和小组讨论的方法为主的现代教学方式,要激励学生自发追求知识,不断培养其探索创新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生导师应将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发建立了解前沿知识的渠道,努力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三、传承创新:学习经典知识、开拓创新意识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研究生成长为一名合格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创新能力则是一个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必备能力。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一门专业性的知识,而是多个学科互相融合后产生的智慧火花。因此,要依托核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发掘和提炼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核心精神与思想内涵,科学地拓展专业课程的深度,合理地拓宽专业课程的广度,从所教授的课程中涉及的行业发展、专业特点、国际形势、国家政策、文化和历史意义等角度提高课程的知识性及历史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应当充分利用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大力推动相关教师自觉开展与专业课结合的思政相关活动,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进相关专业课程的创新,对相关学科内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学习,把思政教育融入相关课程与专业学习的各个阶段。深度结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重点关注研究生治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注意职业道德的培养。要严格要求督促研究生任课教师,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培养好每一位研究生,各位教师要以良好的道德品格来影响和感染研究生,做到言传身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求真朴实的严谨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影响和教育研究生。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在奉献和进取中全面发展,围绕家国情怀、思想修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社会责任等优良品格重点优化课程设置,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在需要较强理论性的核专业课程,如原子核物理等课程中,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并加强对学生的科学伦理教育,积极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未知世界、勇于探求真理、乐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核技术应用类相关课程中,需要保障学生科学伦理和工程伦理课程的正常展开,激励学生乐于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使其在科研和工作中精益求精,让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积极回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结合各类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延伸的价值理念,不断深化和优化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知识教学有机结合,取得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合核专业的特殊性,设置了核与国防建设实践导学类课程,邀请与国家战略研究结合更为紧密的研究所的专家来校交流。这些专家紧密结合专业尖端技术国内外形势,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维方法的科学训练和专业学科的伦理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影响巨大。公共基础课程及其他文化类课程的开展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文学修养、人文素养、求知探索精神和认知能力大有裨益,诸如此类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政治思想觉悟的提升、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和美育类活动,体育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美育类课程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四、结语

育人工作应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深度结合,引导和鼓励广大研究生主动投身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拓宽视野,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厚植家国情怀。基于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对于研究生学位的基本要求,以及企事业单位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坚决遏制“贴标签”“两张皮”等现象的发生。国防特色学科应基于“战略需求—专业知识—跨学科熏陶”新的核技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核技术类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研究生人才课程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毛遂自荐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