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玲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育人之本便是立德铸魂,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在资困助难的同时肩负着育人使命,高职教育在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同时,应注重提升贫困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贫困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提升专业水平,也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可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使其遵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增强职业精神,为高职院校贫困生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打好基础。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再次重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勉励广大人民培养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社会各行各业引起广泛共鸣,充分显示出当下中国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极度需求,以及国家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高度重视。
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消费模式不断升级,企业和消费者更加注重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人们不只是满足于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进一步升级,更加注重个性化体现和表达,对审美和品质有更高的追求,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具有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工巧匠。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更是我国迈向制造强国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产品提质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技术技能的钻研和创新等方面,都离不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开拓创新、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工匠人才。从文化层面来讲,工匠精神记载传承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忆和记载,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在职业教育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和培育方法,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工匠精神同样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工匠精神是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家庭贫困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受到社会的关注。扶贫先扶智,对困难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资助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培育贫困生的工匠精神更能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成为衡量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生动体现。
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落实到日常育人的方方面面,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上,可促使学生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使其树立远大理想,锤炼思想品格,遵守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在专业技能方面,督促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可拓其宽知识面,提高实操能力和职业技能;在心理方面,良好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精湛专业技术的习得有助于提高贫困生的自我认同感,克服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自卑心理,对职业发展前景和人生规划充满信心;在职业发展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学生将更加了解专业相关领域的职业要求,更加清晰自身的职业规划,求职过程中不茫然、不盲目,就业后更加爱岗敬业,脚踏实地。
为保证调研的准确性,本研究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60 名普通学生和60 名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获取途径、素质水平、环境因素等内容,采用Likert5 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为1—5 分,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1中的描述性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问卷总体得分较低,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思政课、专业课、德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有待于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获取途径、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贡献较小,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获得感不强。贫困生在获取途径、素质水平、环境因素等指标的平均值低于非贫困学生,在认知水平方面贫困生的分数略高于非贫困生。将两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中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认知水平、素质水平、环境因素方面,P 值均大于0.05,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距不存在显著性,说明家庭经济情况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素质水平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大。在获取途径方面,P 值为0.032<0.05,差距存在显著性,贫困生对工匠精神的获取途径显著少于非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寻求多种途径帮助孩子提高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工匠精神的培育,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处于偏远地区,接受信息渠道较闭塞,教育理念比较传统,对于孩子的培养也大多在文化知识层面,欠缺精神层面的培养,导致贫困生的工匠精神素质水平较低。
表2 各项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结合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和随机访谈情况可知,高职院校对贫困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优势,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训课程和实践课程占很大比例,便于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技能,对工匠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瓦工、木工等传统工人的认知范畴,这与当今信息化社会新兴的高精尖产业形成鲜明对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阻碍着健康职业观的形成,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等级观念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家长鼓励孩子上重点大学,认为选择高职院校是无奈之举,这种落后观念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德育只是在宣传层面,很少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中。
高职院校毕业生只能拿到专科学历,在进入社会求职时,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压力,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优质企业招聘时为选拔优秀人才,往往会设置学历门槛,无形中将高职院校学生拒之门外,导致部分学生因专业素质较高却无法施展能力而受挫。国家支持产教融合,共同促进学校德育水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不够,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高学历人才,缺乏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在工匠精神传授时仅仅停留在“说”的层面,传授效果不够理想。
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难以理解和感受其深层次内涵和对自身的实际影响,部分学生存在不尊重工匠、轻视劳动的心态。贫困生性格趋于内向,对工匠精神的探索和提升缺乏主动性,将时间和精力多用于改善自己经济状况上,对工匠精神的认知途径较少。
国家重视培育工匠精神,提倡培养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在全社会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提高各行各业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但工匠精神的培育水平很难量化,缺少强有力的推进措施,社会职能部门和企业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在选人用人时也没有将工匠精神作为考量指标。
我国是传统的工匠古国,建筑、陶瓷、造纸、冶炼等诸多领域在世界上保持先进地位,形成了厚重的工匠文化,要善于从传统文化财富中提炼工匠精神的内涵,进一步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氛围,加强广大群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涵养和培育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工匠精神。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提高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的社会地位,珍视工匠身份,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在自身能力培养方面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德育方面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和素质水平较低,获取途径也比较单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就业择业时倾向于选择“白领”职业,会避免从事传统实操类的技术技能工作,这也给工匠精神的培育设置了障碍。
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家庭要充分发挥积极影响,家长应转变观念,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专注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观和职业观,促进工匠精神的养成。
学校资助工作帮助贫困生缓解经济压力,但在德育培养方面特别是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多采用“一视同仁”的教育方法,没有针对贫困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中关于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少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工匠精神的渗透力度不够,学生与专业领域的能工巧匠缺乏交流,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落实,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传承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应当将工匠精神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纳入培养方案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明确工匠精神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钻研。学校应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同专业的能工巧匠进行交流,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奠定良好基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一方面对学业缺乏自信,自暴自弃,对专业学习缺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另一方面急于改变贫困的命运,通过做兼职或者创业实现自食其力,精力分散,忽视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明确自身条件,依靠知识和技能改变命运,首先要练就过硬本领,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扎实努力、一丝不苟,在技能养成方面多与专业领域的老师和领军人物进行交流请教,有意识地进行工匠精神的自我培养,为就业和继续深造打好基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育。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所在。扶贫先扶志,对贫困生的帮扶不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应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该积极探索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提高贫困生工匠的精神水平,增强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