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雪花
摘要:在“课程思政”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对大学强化思政育人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大学各专业教育工作开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可单单局限于思政课堂,而是需要在其他多项课程中融合,体育课程是其中之一。文章以广西高校为对象,调查了广西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现状,论述了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阐明了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案,并对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恰当政治观念、道德规范、思想观念,有计划、有目标的对高校学习群体施加影响,促使其形成与现代社会运行要求相符合的高水平人才的活动。强化推进大学院校内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大学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大学生开展身体锻炼,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重较低。通过推进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撑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优化。但是就当今时代而言,广西体育课程学习者对思想政治知识的了解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探究广西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就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开展现状调查
1. 调查方法
以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为研究对象,查阅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体育教育、体育思政的书籍、学术论文,并将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别整理。根据材料初步汇总结果,以广西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为导向,从大学生对体育思政融合态度、教师授课方式、体育思政实践任务布置情况等方面,拟定调查问卷[1]。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有效回收率为89.29%。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中对调查问卷所涉及的结果进行统计、整理。
2. 调查结果
由表1可知,多数广西高校生对体育思政融合较为认可,但是仍然存在20.00%的高校生对体育思政融合感觉一般,认为其可要可不要。广西高校生是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体,学生对两者融合认可度不足,不仅与学生自身缺乏主动参与课程的意识有关,还源于具体课程中教师不注重实用性引导。
由表2可知,广西高校体育思政课程授课方式多以PPT为主,占64.80%,讲故事、看视频授课方式应用占比分别为5.00%、6.00%,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极易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枯燥感,制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深层次开展。
如表3所示,44.80%的广西高校生认为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实践任务布置量一般,50.00%的广西高校生认为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实践任务布置量较少。实践任务是高校生在体育课堂中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载体,也是激发学生钻研兴趣的关键。实践任务量偏少,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进程。
二、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1. 大学体育课程是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我国政策执行主体历来就对体育的价值、功效大力关注,并在重要场合多次发表了关于“体育一道”、“德智皆寄于体”、“体育水平高低是衡量民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等重要意见。上述意见也阐明了体育课程对高校生的教育功效,是培养高校生“成为人”整个流程中无法或缺的主体之一[2]。对于大学体育课而言,其内部所蕴含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载体,不仅可以提高教育对象精神境界,而且可以锤炼其精神品格。同时大学体育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自身实践完成教学任务的特殊模式,可以有意识的汲取课程思政所需的育人要素,在“说服式”、“明理悟道”形式应用的基础上,为“知行合一”践行提供载体。
2.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完善大学体育育人体系
从思想认知层面出发进行分析可知,多年来形成的教育观决定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体”的训练处于主要地位,“育”的功能则处于弱化级别,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意识站位也偏低。上述模式不仅干扰了体育课程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给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提出了较大的难题,甚至致使课程协同育人被边缘化于高校教育体系内[3]。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给予体育教育工作者新的启示,促使其脱离以往仅停留在口头层面的“育”观,而是深入思索体育课程在规范行为、育德、强化精神品质、育智方面的优良价值。进而重新探索体育学科的思政育人功能,有规划地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对教育对象德育层面的教育指导,完善大学体育育人体系。
三、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案
1. 目标
目标是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首要环节,也是发掘体育课程本身所蕴含大量思政元素的主要渠道。教师可以根据大学体育课程大纲介绍,抽汲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便更加有效地发挥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效。以游泳课为例,该课程教学的初始目标是认识并掌握游泳活动的发展史、学习游泳的国内外发展史、学习游泳的基本实用技术(水中救生、着装游泳、户外自救等),提高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时规避水难事故出现的能力。而基于游泳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目标设定则需要教师从该课程对社会贡献度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课程与个人思想品质相关的内容。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求高校生认识并掌握自由泳、蛙泳、转身等基础技术、理论知识,特别是着装游泳、着装漂浮、着装救生的技术技能;在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师需要采用示范法、讲授法、游戏法、分组法、情境模擬法等多种方法,同步提升高校生在力量、速度、洞察力、耐力等方面的素质。比如,利用游戏法法,促使高校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协作,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教师需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切入点,增加英雄事迹、榜样的设置,真正培养高校生乐于助人的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同时以竞技技能学习为载体,有意识渗透并培养规矩礼仪、顽强奋斗、吃苦耐劳等精神,培养思想道德品质更加优秀的人才。
2. 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大多围绕竞技运动、社会实用技术指导两个方面开展。通过剖析汇总高校体育课程的特征并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可以明确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核心。一方面,竞技技术教学主要包括不同项目的技术动作教学,结合各项目特点,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当融合。贯彻“术道结合”方针,深层次拓展体育教育内容,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的提升。一般体育教研部的公共体育课程可以細分为乒羽网、体育健美操、篮排足、体能、瑜伽、武术、器械健身、保健等多个项目课程。在日常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项目特点,合理规划,寓思想于内容中,寓德育教育于言传身教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引导高校生健康成才。比如,对于篮排足大球类项目,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设计篮排足技术理论、基本技术等知识,阶段练习为每节课无强度、无记时颠球、运球,强调学习主动性。并适当穿插我国运动健儿在运动会中的卓越表现,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在掌握阶段,教师可以在增加篮排足大球类项目训练强度及频次的同时,增设分组游戏法,完成辅助练习,强调团体配合,引导学生主动维护集体利益,同时培养高校生不怕吃苦、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在熟练阶段,除了完善不同种类篮排足大球技术动作外,教师可以增加锻炼次数、强度,并要求学生对照考核标准计时完成,激发学生竞争观念及进取意识。
3. 过程
在大学体育思政教学前期,教师可以要求高校生在规定上课时间到来前进行课程内容的预习,以便更加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随后根据阶段教学内容,持续强化高校生课前预习频次、时长,潜移默化地培养高校生自主学习性[4]。同时在每节课之前,鼓励高校生搜集近阶段与国内运动员竞赛、群众性竞技运动、青年面临灾难事故侠肝义胆的事例。通过相关事例中蕴含的运动健儿奋勇拼搏、群众主动参与、侠肝义胆的内容收集、汇总、分析,加深高校生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认识,同步强化高校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侠肝义胆精神。
在大学体育思政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点名,宣布课程正式开始,并要求学生展示提前借取的教学用具。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整齐摆放用具,对个人乃至他人保持尊敬,时刻强化高校生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规矩礼仪的意识。进而在热身活动开展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在准确活动中敷衍了事招致正式训练受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依照学号顺序逐次开展热身活动带领工作,增强高校生对热身活动的重视,并锤炼每一位高校生的组织、执行能力。在热身活动进入尾声时,教师可以组织高校生就课前所搜集的体育竞技新闻、英雄事迹进行信息交互。并鼓励其在信息交互期间继续开始专项拉伸活动。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基本部分的学习。基本部分是整节课中高校生的“必修”内容,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在课中,教师可以进行二次点名,并利用休息时间阐明基础部分对学习者的要求,持续强化高校生规矩礼仪。同时以课程理论知识讲授为切入点,以多媒体为载体,播放与我国相关体育项目历史发展、运动员夺冠相关的视频,强化高校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高校生执着向上的精神[5]。在课中尾声,教师可以进行第三次点名,并在放松训练阶段,鼓励高校生以毛遂自荐的方式申请优秀标兵,同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精神观念、语言表达能力、不甘落后精神。
在体育思政课程结束后,为了继续培养高校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高校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及新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后布置的实践任务,并鼓舞其主动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创新,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同时考虑到在广西高校众多教育课程中,体育课程是为数不多学生在业余时间仍可自觉参与、广泛参与、快乐参与的课程,恰当利用体育课程这一特殊性质,可以有效提升德育覆盖面积。基于此,教师可以体育为主题,以学生社团为单位,普及体育思政文化知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德育的价值和魅力[6]。同时教师可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引导词,定期组织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比如“校园跑”等,将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作为高校生素质拓展的关键手段,强健青年学生体魄,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
4. 方法
适用于体育思政教学的方法具有分组教学法、游戏法、情境模拟法、讲授法等多种类型,其在应用时机、应用功效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分组教学法、游戏法应用效果最为突出。前者主要是在理论知识教学完毕后,全程采用分组的形式开展[7]。各组成员恰当配置基础薄弱、基础扎实学生,杜绝小组运动基础、能力高低不一情况出现。最终在每一小组运动能力、运动成绩评价时,均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有意识的培养各组成员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进退意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8]。比如,在乒羽网小球类项目教学时,可以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开展。各小组需要事先交流“对战”策略,随后恰当分配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取得胜利;后者主要是有机融合“游戏”、“教学”,以游戏的形式调动高校生主动发展个人运动技能积极性,并有意识培养高校生进取意识、竞争观念。
5. 评价
评价主要是对照教学目标采取一定手段的教师“教”、学生“学”过程以及结果的评价,需要贯穿于体育思政教学整个过程。教师应在注重专项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比重,对高校生在课程中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表现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时需要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方式[9]。教师评价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观察,综合评定学生课前借取教学用具积极性、课上探究主动性、思考科学性、集体活动中团队协作精神、不甘落后意识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包括自评、互评两个维度,前者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发现课程中自身在个人课上表现、技能掌握程度、价值观念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后者则需要学生从思政教育效果入手,对同伴打分。
四、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
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中学生考核评分标准(优秀91-100分,良好81-90分,中等71-80分,及格61-70分,不及格小于或等于60分)为依据,结合爱国主义、助人为乐意识等评价,对阶段体育思政教育融合效果进行评价,得出结果如下:
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体育思政融合教育后的学生不单单在技能测试方面表现良好,而且在思想意识、价值理念方面也具有较大的提升。因此,在体育领域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认真分析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以高校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思政的深入解读,促使学生可以准确了解专项体育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动参与到“体质锻炼”、“品德实质”的融合提升中。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多数广西高校生对体育与思想政治融合较为认可,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对两者融合感觉一般。因此,基于体育课程教育特殊性,教师应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同时,从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两个维度出发,利用自身力量,推动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引导高校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激发高校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高校生的思想认识。
参考文献:
[1]韋明耀, 李华娟. 广西体育局系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研究[J]. 运动精品, 2018(06):49-51.
[2]夏肖林. 新时代高校潜在课程生力军:体育课程思政[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006):132-133.
[3]王岐富, 杨非, 李健.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研究[J]. 福建茶叶, 2020(03):436-436.
[4]胥春华.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思考[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02):80-83.
[5]朱超, 李静, 柴力达,等.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19):250-252.
[6]张建新. 基于思政理念下加强大学体育课程管理探讨[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08):132-133.
[7]巴图. 思想政治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中的渗透[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28):223-223.
[8]何忠, 许志琳, 杨文东,等. 高校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思政研究[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11):86-89.
[9]梁荣相.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18):140-141.
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B类,项目编号:2021JGB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