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富裕的本质

2022-02-21 06:35英明陶启坤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英明 陶启坤

[摘  要]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平均主义、精神贫困等不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基本特征,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必须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公平正义中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协调,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1-0011-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12这不仅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自觉、价值自觉、实践自觉,而且是我国社会发展向着更加远大目标、更加美好前程开拓前进的历史任务,更是我们党顺应人民期盼、把握历史主动的重大战略抉择。但究竟应当如何深入理解共同富裕、为何推进共同富裕以及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学界见仁见智,本文试图丰富共同富裕的内涵,深入探讨共同富裕的本质。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意蕴

当前学界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大多建立在“是否同时富裕、是否同步富裕、是否同样富裕、是否同等富裕”上,但仅仅从这个范畴和视角认识共同富裕还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质,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揭示和把握共同富裕。

(一)“两极分化”不是共同富裕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如果“社会分裂为人数很少的過分富有的阶级和人数众多的无产的雇佣工人阶级,这就使得这个社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2]326。这告诫我们,如果现存的社会分裂为少数人富有和多数人贫穷的“两极”,这个两极分化的社会将成为自己的掘墓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提出建设富强国家目标时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3]495。邓小平预见性地洞察到两极分化将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多次声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明确指出“如果搞两极分化,……就可能出乱子”[4]364。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5]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两极分化不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

从“先富起来”到“先富帮扶带动后富”再循序渐进到“共同富裕”,这既是共同富裕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又是我们党对这一规律的理论自觉。当前我们正处于“先富带后富”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如果处理不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就会走向两极分化。邓小平认为,经济建设搞好未必就能牵住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牛鼻子”,经济社会发展后的问题比发展前的问题解决起来更加复杂,收入差距发展下去会出现更加复杂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4]139这就告诫我们,必须把握好“先富带后富”的真实用意,决不是走向两极分化的虚假掩饰。要准确把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先富带后富”之间的尺度,提防遮蔽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下的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内涵不是走向两极分化的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而是外在与内涵相统一的阶段性差别富裕的普遍富裕。归根到底,两极分化不是共同富裕。

(二)贫富悬殊不是共同富裕

纵观中国历史,历次农民起义都把“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充分印证了共同富裕是人类历史上一切劳动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孜孜追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消灭了长达几千年的私有制,确立公有制,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充分良好的社会前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振聋发聩地提醒全党,“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6]。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贫富悬殊不仅导致经济动力发展不足,制约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导致社会财富畸形集中,严重威胁社会安全稳定,甚至危及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最终将走向共同富裕的反面。

“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致富模式,决不是简单的公平正义壮举,也决不是简单地夺取富人的财富直接救济穷人,而是我们党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性谋划和阶段性举措,根本目的在于逐步缩小贫富差距,逐步改变贫富悬殊现状,逐步改变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现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尽管我国社会物质财富总量提升,但并没有彻底改变地区间、行业间收入悬殊现象,说到底,还是没有改变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事实,还不是所有人共同享有的富裕。

(三)平均主义不是共同富裕

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决定社会成员富裕的实现程度。平均主义要求社会财富分配人人均等,但如果在初次分配时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就变成了简单的、无差别的、人均一份的分配,与按照每一个社会成员具体贡献大小进行相对应的报酬分配的原则相悖。平均主义并不意味着真正公正,与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相悖。事实上,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努力程度不同、贡献大小不同、生产要素投入不同、资源要素配置不同,创造的财富多少自然存在差别,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别。马克思说:“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7]304只有充分让每一位创造社会财富的社会成员所得到的分配与其贡献大小相匹配,才能够让每一位社会成员真正体会自我实现的价值,才能够使社会成员切身体验到被社会认可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社会成员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自觉性,让所有的劳动、技术、知识、资本、管理的要素在全社会形成充分流动和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

从形式上看,平均主义与共同富裕极其相似,但从内涵上看,二者存在根本区别。稍加分析,就会更加清楚地看到平均主义弊端,它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经济社会贡献与其自身利益彻底割裂开来,严重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基本观点,严重制约着社会成员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激情和能力。邓小平很早就强调:“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4]265历史已经警示,我们曾经搞的平均主义是有过教训的,我们过去吃“大锅饭”的做法是吃过亏的,如果一味追求平均主义,人民生活就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就永远调动不起来,创造性就永远发挥不出来。物质生活资料发展状况将始终处于低水平,仅有的社会财富无论分得如何平均,最终也都是共同贫穷,更谈不上富裕。共同富裕不可能使全国所有地区、所有人口同一时间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达到同一富裕程度,不是完全牺牲效率一味追求“平均”、一味追求整齐划一,而是在全体人民中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这个“一定差距”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是导致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的差距,而是在不断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逐步缩小差距的“差距”。概括地说,平均主义不是共同富裕所应有的内含之意。

(四)精神贫困不是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精神具有同一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实现人的物质层面的全面发展,也要实现人的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必然要求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富裕。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7]633这就启发我们,共同富裕既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富足和宽裕,也包括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层面上的丰盈和富足。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指出:“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8]192物质层面贫穷,精神层面难以富裕;精神层面贫困,物质层面更不可能富裕。缺少精神层面富裕的富裕,是残缺的、暂时的,难以发展,更难以持续全面地发展。只有保证并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都富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真正的贫困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精神贫困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空虚、理想信念缺失、生活情趣不高、工作不思进取等的描述,表现为消极主义、悲观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精神贫困会导致人们丧失生产生活的信心和乐趣,丧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丧失改造自然社会的动力和智力,丧失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提升,严重制约人民群众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严重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精神富裕具有相对独立性,个人一旦有了精神层面的理想、信念、意志、观念、情感、价值,就都聚焦于同一个目标,把个人内化的精神转化到社会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中,推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

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是因为共同富裕既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回应,还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

(一)彰显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9]214从500年前的空想社会主义开始,人类就一直把消灭剥削、压迫、奴役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实现人人平等、个个幸福作为社会理想。科学社会主义所指向的人类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没有贫富差距,社会生产力空前发达,按需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富裕、幸福等价值原则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追求。换句话说,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对“均平主义”进行了彻底批判;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仍然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10]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坚持、发展、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把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

(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10]那么,共同富裕就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共同富裕就合乎逻辑地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把让人民过上一天比一天富裕的日子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群众运动,让大部分苏区农民生存得到基本保证、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文明得到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用7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作出“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提出分阶段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发展不平衡明显缩小、区域发展不协调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2035年到205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时,共同富裕也基本实现。这一现代化进程,正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与拓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为的就是让全体人民群众逐渐过上“宽裕”“殷实”“高水准”“高品质”的富裕日子。

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人类现代化文明成果的普遍性,更有中国现代化文明成果的特殊性,具有中国特色,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安排、战略部署、政策设计、举措方案、工作效果中得到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昭示着我国14亿多人将过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生活,享有共同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产品,享受共同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指出了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自然环境永续发展是全体人民共享共同富裕的外在生存条件,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与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了我国走的共同富裕道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共赢、与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道路。共同富裕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三)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显著提高,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因为共同富裕本身就蕴含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目的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所以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我们党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价值选择和根本目标,继续深入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系统性,增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针对性,增强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决心。共同富裕正是采取“先富—先富带后富—共富”的致富模式,着力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循序渐进地协同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强化行业协调联动发展,包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逐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逐步消除物质和精神贫困,不断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已经过上比较殷实的生活,正在向着美好生活迈进。推动共同富裕,也是实现美好生活和较高品质生活的客观要求,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政治全过程民主、文化丰富多样、社会安全和谐、生态舒适宜居等各方面成果,共同享有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的来说,共同富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

三、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着力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现实矛盾,夯实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公平正义,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协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我们要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自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自觉把坚持改革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把坚持发展特别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关键一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1.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优质、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享受资料,否则,共同富裕就成了空想目标、政治口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手段,必须遵照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把发展特别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推进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增强可持续性发展动能,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雄厚坚实的物质基础。

2.把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继续推向纵深。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向纵深,必须牢牢抓住城乡发展结构上的不平衡问题、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企业发展的不包容问题,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坚持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为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政治保证、物质基础、精神支撑、社会条件和生态环境。

3.坚持质与量并重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要持续推进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更高生活水平”“更高生活品质”要求的高质量发展;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形成做大“蛋糕”的核心前提;要使协调发展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内生特点,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使绿色发展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普遍形态,擦亮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亮丽底色;要使开放发展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以促进生产要素内外双向流动带动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实现共同富裕还要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重要原则,既要重视“量”上的发展,又要重视“质”上的提升,在提升“质”中实现“量”的高效增长,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

(二)完善体制机制支撑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在“做大做优蛋糕”后,如何“分好蛋糕”是关键。有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后,也创造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财富,令人惋惜的是,没有在分配或者再分配方面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导致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严重,甚至引发社会冲突。这启示我们,仅仅解决生产力问题还不够,必须做好“蛋糕分配”问题,这就必须完善体制机制支撑共同富裕。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效能。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显著优势,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激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活力,释放更多生产效能,从而促进就业,保障民生。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倡导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激励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绝对不能助长“不劳而获”之风,不能怀有“坐享其成”思想,防止落入养懒汉的“福利主义”陷阱。

2.建成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必须破解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问题,织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实施中国特色积极就业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社会保障政策为抓手,充分把握共同富裕的阶段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特征,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社会保障政策力度,因地制宜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3.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调节过高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互相协调配套的系统性制度框架和制度体系。初次分配强调效率优先,通过市场实现;再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通过财政税收和社会保障实现;三次分配倾向公平正义,通过道德力量和制度安排实现。必须重点帮扶和保障低收入群体,提升劳动话语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调节过高收入,推出房产遗产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使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引导鼓励更高收入群体回报社会,使发展成果在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就业、创业、环境、投资等领域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协调促进共同富裕

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相协调发展,从而把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起来。

1.不断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财富,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鼓励人民群众勤劳创新致富,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强化职业培训,增强职业技能,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必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筑返贫防线,防止新的规模性致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经济,合理规划利用农村土地,促使农村居民勤劳致富,从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充分更加优质的物质基础。

2.不断创造更优更丰盈的精神财富,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征程中,既是物质角力,也是精神对垒;既要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也要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必须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根植民族情怀、家国情怀、为民情怀,弘扬奋斗精神、实干精神、斗争精神、担当精神,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开拓者、改革者、奉献者,引导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维护公平正义,不断满足和丰盈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进而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

总之,只有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基本意蕴,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质,逐步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才能从整体上、全局上系统把握共同富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本质,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奋勇前行,绘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绚丽图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

[6]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本刊评论员.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J].求是,2021(19):38-39.

责任编辑  王  雨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