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曲
如何更好地落实数学学科育人目标?我们尝试以“思维育人、史料育人、审美育人、活动育人”四个维度为抓手,在数学教学各环节挖掘学科育人内涵,努力使数学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立德树人”目标的引领。本文以“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是一节新授课的基础,它的立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重要,会影响整节课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本课以数学史为切入点,融入中外数学家的经典数学故事,以史料育人。
《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皆数”,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字“1”开始。
历史追溯到五万年前,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用手指、木棒、小石子来计数。随着语言的发展、生产和交换的增多,古人渐渐把数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就有了数字“1”,以后逐次加1,就得到2,3,4,5,6……用“0”来表示“无”,“1”就是从无到有。这样就有了自然数集,自然数集包括正整数和零。
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仅有自然数是远远不够的,例如,1份猎物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的猎物数该怎么表示呢?于是人们提出了分数的概念 。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借贷关系中量的不同意义的需要。我国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曾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首先给出了负数的定义、记法和加减运算法则。古代数学家们在研究中也常常遇到小数减大数的情况,负数的概念应运而生。于是数系从自然数、分数扩充到了有理数 (见图1)。
在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数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发展的规律和秩序都遵循一些数学原则。这些秩序就是美的根源。他在音乐的世界里,通过测量音阶振动的弦长,发现最美的三个音阶的弦长分别是2∶1,3∶2,4∶3。他兴奋地认为世界的秩序都能由整数和整数之比来掌控、调节。毕达哥拉斯还在有理数的世界中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即揭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勾股定理)。但是,他的学生希帕索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却无法用整数或分数来表达,于是无理数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数系扩充到了实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高中阶段完成的最后一次数系的扩充,复数是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我们从数学的起源开始,用大量的史料引入,让学生回顾每一次数系扩充的历史背景,使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不枯燥、不乏味,在扩充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增强了数学课堂的文化体验。加入史料教学可以使学生不走弯路,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識点以及文化内涵,明白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前人不解的问题有一致性,从而不惧怕数学。以史料怡情,以史料育人。
二、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是一节课的重点,它对学生构建自身的认知结构起关键作用。这一环节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的合理性。本环节通过六个问题的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步一步接近复数。
我们用一个解方程的过程再次演示数系扩充的必要性。
方程x+1=0在自然数集中无解,添加新数(负数)后,解为x=−1,自然数集扩充到整数集。方程2x‒1=0在整数集中无解,添加新数(分数)后,解为x=,整数集扩充到有理数集。方程x2‒2=0在有理数集中无解,添加新数(无理数)后,解为x =±,有理数集扩充到实数集。
问题1:几次数系的扩充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扩充的方法:在原有的数系中添加新数。
扩充的规则:添加新数后,原来的运算和性质仍然适用。
扩充的效果:解决了原数系中不能解决的运算。
通俗地说,每一次数系的扩充都是因为原数系中的数“不够用”了。
【设计意图】问题1意在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数集的扩充过程,是本节课的生长点。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每个数的产生并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教师通过对前几次数系扩充的梳理,让学生感受到数系扩充的合理性,并归纳、概括、提炼出数系扩充的一般原则,为数系的进一步扩充以及如何扩充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2:在方程运算中,实数系是否“够用”?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生:不够用。如在实数范围内,方程x2+1=0,x2=−2,x2=−3无解。
师:所以数系还需要扩充!接下来我们就以一元二次方程为背景,一起来研究数系应该如何进一步扩充。请大家通过配方法把以下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的形式。
① x2 + 2x + 1= 0(x+1)2 =0x=−1。
② x2 ‒ 2x + 5= 0(x ‒ 1)2 =−4在实数集中无解。
③ x2 + 2x ‒ 8= 0(x+1)2 =9x1=2,x2=−4。
问题3: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x‒a)2=k的形式,通过这个形式,如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无解?
生:只需要关注k的取值就可以了,k<0时,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无解。
师:当k<0时,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无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数系进一步扩充。根据数系扩充的方法,首先,我们得添加一个新数。
【设计意图】问题2的设问生活化、平易近人,减轻了学生的畏难情绪。问题3精准设问,以在实数范围内无解的一元二次方程为背景,寻找出最简单的条件,归纳出无解的原因。数学学习需要寻根溯源,不能脱离背景孤立地学习某一个知识点,而要想方设法呈现与这个知识点相关联的东西,挖掘隐含在背后的数学本质,让学生的认知形成一个整体。在生活中遇到难题也要学会从源头找原因,这样才能想出最简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数学理性思维育人。
问题4:数系的扩充需要添加“新数”,要使(x‒a)2=k(k<0)有解,我们添加的“新数”要具备什么功能?
生:要使新数的平方等于一个负数!
师追问:如果我们要定义某个数的平方等于一个负数,当k取不同的值时,我们是否需要定义无数次呢?
生甲:好像是需要添加无数个新数才行。
生乙:不需要添加无数个新数。当k取不同的负数时,我们都可以把k写成−1×(−k)的形式,然后方程x2 =k(k<0)可以轉化为=−1(k<0),我们只需要定义一个新数的平方等于−1就可以了。
师:数学定义应该简明,同学乙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只需要定义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就可以了。那么这个数应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
生:既然是符号,就没有特别的规定,如果让我穿越到过去,我希望用一朵小花来表示这个数,不知道可不可以。
师:我想应该没有大问题。引入新数,我们尊重历史习惯吧。这个新数用一个字母符号“i”来表示。历史上,新数i是瑞士数学家欧拉在1777年首次提出使用的,他用了“imaginary(本义是虚幻的)”一词的首字母。
【设计意图】问题4培养学生的类比和迁移能力。“追问”意在沿着“专注—直觉—分析—权衡”的思维路线,让学生突破直觉,寻找出更全能的解决办法。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引入一个新数,不是要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要解决一类问题。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数学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问题5:定义了i2=−1,你能否写出方程(x‒1)2 =−4的解?
解法如下:
=i x=12i
追问:定义了i2=−1,你能否写出方程(x‒a)2= k (k<0)的解?
解法如下:
师:在表达式中,a为实数,也是实数,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表达式记为x=a+bi,这样在结构上能够更简洁,数学就讲简洁美。
【设计意图】学生在参与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之后,就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数学结论产生顿悟和灵感,提高运算求解能力,增强成功的体验。
问题6:实数a能否写成a+bi的形式呢?
生:b=0时,a+bi=a,即a=a+0i。
师:由于i的加入,实数集可以扩充到一种新的数集,我们把形如a+bi(a,b∈R)的数叫作复数。把集合叫作复数集。
【设计意图】从实数表达式过渡到复数表达式,如何才能满足代数表达式在结构上的统一性?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需要点拨突破的问题。数学的内在本质是统一、和谐的。教师在学生豁然开朗的同时给出新概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习得新概念。
三、概念深化
“概念深化”是一节新授课的灵魂,它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否以更高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这个环节要善于挖掘概念的内涵、外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根据数系扩充的“包容性”原则,添加的新数i也可以跟实数进行四则运算。
问题7:你能从运算的角度解读复数a+bi(a,
b ∈R)的结构特征吗?
生:从结构上看,复数可以看作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个实数a,另一部分是一个实数b与i相乘,那么a+bi就可以看成一个实数a加上实数b乘i。
师: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z=a+bi(a,b∈
R),这一形式叫作复数的代数形式。a叫作复数的实部,b叫作复数的虚部,i叫作虚数单位。
问题8:把实部和虚部特殊化,复数如何分类?
师:我任意写出6个复数,两两分成一组,你会怎么分组呢?例如,3,4+5i,3i,−2i,−2−4i,6。
生:3和6为一组,4+5i和−2−4i为一组,3i和−2i为一组。
根据分组,学生很快就能总结出复数的分类。
显然,实数集R是复数集C的真子集,即RC。(在黑板上画出韦恩图)
类比实数的性质,我们一起来研究复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问题7让学生剖析复数的代数形式,透过结构特征揭示数学本质,体会数系扩充后其内在方法和思想的一致性。问题8通过复数的分类,揭示出统一的数学结构中不同的数学个性。在强化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思维:一个有人格的人,必定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人。再次渗透数学思维育人。
问题9:如何确定一个复数?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两个复数是否相等:实部是否相等,虚部是否相等。也就是说,当两个复数的实部、虚部都相等了,这两个复数就相等,即复数由它的实部和虚部来确定。因此可以说复数是一种二维数。
追问:如何判断两个复数相等?
在复数集C中,任取两个数a+bi,c+di(a,b,c,d∈R),我们规定a+bi和c+di相等的充要条件是a=c且b=d。
追问:复数能比大小吗?
生:不能比,因为复数是“二维”的数,“二维”的数不能比大小。
师:如果复数的虚部为0,那么复数就是实数了,实数能比大小吗?
生:应该补充一下,当复数是实数时,可以比大小;但当复数是虚数时,就不能比大小了。
【设计意图】问题9以及“追问”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和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找出微小的不同点加以分析。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很高的价值。教师在教学时使用对比效应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让学习更轻松。
问题10:实数是一维的,它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复数是二维的,它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这是我们下节课需要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几何意义的角度给学生抛出问题。小小的遗憾能带来大大的思考,也为后续知识的连贯性做好铺垫。
师:经过这几个问题的研究,相信同学们对复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检验强化新知。
四、应用探索
“应用探索”是新授课的关键,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之一,它对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知识关系重大。这一环节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正确的解题思路中总结方法,提高对数学思想的理解能力。
练习1:实数m取何值时,复数z=m+1+(m‒1)i是(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练习2:说出下列复数的实部和虚部。
i,i,,,i,0
练习3:指出下列各数中,哪些是实数,哪些是虚数,哪些是纯虚数,为什么?
2+,0.618,i,0,i,5i+8,3‒,
i(1‒),
练习4:如果(x+y)+(y‒1)i=(2x+3y)+(2y+1)i,求实数x,y的值。
【设计意图】数学解题中学生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深陷绝境”,时而“绝处逢生”。只有经历了解题的过程,学生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学生在快速解答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想当然”的错误,及时纠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知行合一,践行数学课堂实践育人。
五、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是一节新授课的升华 ,它对学生能否深入理解新知识的重点、能否构建起知识网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总结,让学生真正获得提高,从而对整节课产生充实、愉悦的感受。
师生共同完成了一次新的数系扩充,学习了复数的结构特征(见图2)。
图2 复数
师总结:短短40分钟我们就完成了数系扩充,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复数的发展历史。
1545年,意大利数学家“怪杰”卡当第一次开始讨论复数开平方的问题,当时复数被他称为“诡辩量”。
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才把这种虚幻的数命名为“虚数”。
1777年,欧拉说这种数只存在于“幻想之中”,并用“i”来表示它的单位。
1832年,德国数学家高斯把复数看作复平面的点,使之通行于世。
现在看起来简单的数系,它的发展却经历了各种艰难,数学的发展如同数系的发展一样,需要几代数学家长时间的努力才得以完善!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不能迅速地被人们接受,它必然会受到旧事物的阻挠。数学家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设计意图】回顾数系扩充的发展顺序,让学生对本节课究竟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一个更充实、饱满的認识。展示复数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复数的创立是需要创新精神的,数学家们要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更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课堂最后再次加强数学文化育人,让学生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