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原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健康不单仅从医疗、卫生、食品等方面入手,更要让人民意识到体育锻炼才是改善健康的重中之重,增强其健身意识。“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补齐短板,提升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提升,广大群众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人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的意识不断攀升。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支持引导下,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发展。但在全民健身发展的过程中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政策实施不到位、城乡发展不协调、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资金投入匮乏等都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源头问题,亟待解决。
1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现状
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掀起了我国全民健身的新浪潮,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政策的出台不仅给体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揭露了在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存在的问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当前体育需求不能满足人民的矛盾愈加激烈。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过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35%,人数的变化反映出了人民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渐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激励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国家政策的出台又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1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从单一到多元发展
当今社会,政府是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只由政府一方来提供。如果仅依靠政府对公共体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那么建设效率、速度会比较缓慢,不利于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的有效发展。多数学者認为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优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为了满足全民健身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需求,改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速度和供给质量,国家相关部门追踪溯源,重点解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源头问题。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已转变为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政府为主导、协同社会参与、与各企业联合建设,通过多种供给主体为公共体育发展提供支撑。既缓解政府的压力,又借助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工作效率与供给质量,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注入新鲜血液。
1.2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客体体育意识从传统到现代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自颁发以来,政府就积极全面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起初,国家主要通过一些政策措施使得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逐渐增强。后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全民健身也得到广泛发展。传统的体育锻炼目的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开始进行新的身体锻炼形式和运动项目,体育锻炼不再仅是增强体质,而是进一步的发展心理健康。目前,我国公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除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保障外,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在一些大城市,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出现和发展,成功进入大众视野,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如高尔夫球、网球、攀岩、马术、冰雪等项目,既满足了人们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和热情、促进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国民体质健康、带动体育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2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发展不协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以农哺工、以农养工”的发展战略,政府对农村公共体育事业的供应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状态。基于此《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将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便民惠民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时对体育需求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即从原来的注重农活到现在的关注身体健康。但是现如今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体育设施不完善,缺乏健身的场地和器材;二是乡政府重经济轻体育,缺少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和资金支持;三是农村体育教育落后,体育师资匮乏,农村学校体育教育陷入了恶性循环等等都是导致农村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体现在政府投入、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表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支出都比乡村高2倍以上,同时在公共体育投入方面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城镇也远高于乡村。各个方面的分布、发展不均匀,使得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全民健身战略的发展差距也进一步拉大。
2.2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倡导的是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的模式。但是在这个模式中,政府一直处于单一的供给状态,社会参与程度不高,这就使得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降低,速率减缓。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城镇化建设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的体育需求也日益增高,但健身不便捷、场地不充足、器材不全面等问题依然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的需求约束政府改革,体现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就是以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为标准,约束政府的行动力。当下,政府可以将一部分公共体育服务的权益交由社会组织负责,政府要给予其支持,为其在公共体育治理方面提供保障,并给予其资源的供给。加强健身场地建设刻不容缓,同时要切合联系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稳步前进。一方面,需要加强政策出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另一方面,各社会组织也可申请利用尚未明确用途的土地进行开发建设。
2.3 法治建设相对滞后
《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构想等都提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变,但一些制度体系依然存在相对滞后性,需要加速进行制度体系创新,解决好重难点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公民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体育各配套设施却不完善甚至匮乏。法治建设是发展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重要支撑和依据。首先是关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文件缺少高层次的立法,从而导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发展缓慢。其次是法治建设缺乏刚性约束,《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意见》对公共体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和发展方向,但并未指出相应的惩罚和刚性约束。最后是地区制度建设缺乏实效性,不少地区只是简单的将国家发布的文件进行复制,然后用在当地公共体育建设上,并未因地制宜,效果不尽人意甚至适得其反。
2.4 场地设施供给不足
日前印发的《意见》指出要关注人民的身体健康问题,提出要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与供给质量。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下,人民群众对健身场地设施的要求也迅速提升,对体育的需求从“单一”逐渐转变为“多元”。不难发现,在许多城市社区中,公民体育锻炼意识较强,但社区内基础体育运动设施、场地器材等并不能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我国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上述问题,使得一些处于锻炼和不锻炼之间的群众望而却步。体育场地设施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基础,我国许多基础体育设施器材广泛分布于公园、广场等人流量较大的户外,加之长期缺乏保修保养,不少场地设施经常出现生锈和损坏的问题。当前,我国建设的室内体育场馆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大多是以功利性為主,缺乏公益性。体育场馆资源闲置和群众健身无场地的尴尬局面滋生,成为公共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时代在快速发展,人民对新兴体育项目表现出好奇与热爱,但是自己所在的地区内没有相应的场地器材,若想进行新兴运动项目需要到其他地区,既浪费时间也花费资金。
3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解决措施
3.1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对2010年和2015年两次国民体质监测进行对比分析(表2),发现2015年乡村国民体质检测值与2010年相比,乡村民众的体质合格率总体水平有所增长,与城镇之间的差距也有所降低,表明在此期间国家针对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做出了调整。农村体育是发展全民健身的关键,针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善:一是要完善基础体育设施,确保农民体育锻炼的场所和器材;二是加强政府和社会协同联办,筹集资金促进农村公共体育建设;三是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对体育教师组织进行培训和学习;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机构。进入新时代,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将制度与治理有效结合,实现精准化治理,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以此满足农村居民的公共体育需求。在国家政策和消费升级的双驱动影响下,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全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3.2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大投资力度
加强人民群众体育锻炼,使人民群众健康得以保障,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体育锻炼关乎全国人民健康,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在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时,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供给模式较单一。公民体育锻炼意识不断提高,而体育设施缺乏、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国家大力支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统筹协调各部门参与、同时发动群众参与其中,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各级政府将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作为发展公共体育的财政资金,通过设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基金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体育场地设施中。社会企业在发展体育事业时,对那些足篮排球等常见体育运动的场地建设投资较少,更偏向于像高尔夫、网球、马术等高端体育运动的场地建设和消费者。社会企业要转变投资思想与投资理念,意识到进行高端体育运动的人数远少于那些进行常见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体育消费潜力巨大。政府要积极协调社会和企业,多建设一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要的健身场所,建设的场地设施可以免费或者低收入对公民进行开放。
3.3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促进全民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普遍存在供给政策、法规缺乏的现象,对于如何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如何开放社会体育场馆资源和如何扶持社区公共体育建设都缺少相应的规定,因此将加强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作为治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重点。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一个需求表达渠道,通过实地调研、政府热线、召开听证会等形式来收集群众的体育的需求,并向体育主管部门询问意见。相关部门应当摸清短板,根据当地自身情况对国家文件进行深入解读,制定属于并适合本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策略。为了避免出现设施不安全问题,在审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标准把关,严防出现“豆腐渣工程”,保证场地器材的使用寿命。对于新建社区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配套设施数量要求,严防挪用和侵占,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国家体育总局制定落实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工作计划,对各省进行督促指导,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安排,要细化用地、建设、开放运营等政策,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
3.4 倡导复合用地,鼓励“互联网+体育”模式
社会发展迅速,城市社区较多且密集、绿地较少、停车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使开发商在建设小区时大大缩减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面积。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体育健身设施数量要不断加强,同时也要适应群众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政府方面,政府要公开用地信息,便于居民实时了解体育锻炼场所的建设进程;拓展用地来源,制定并公布可以用于建设体育锻炼的土地,包括空闲地、边角地等,最大力度地挖掘用地潜力,充分利用城市中的空地建设体育锻炼场所。社会方面,鼓励支持健身场地设施和其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进行合理有利的整合,引导复合用地建设健身场所。近几年,国家积极推动体育与“互联网+”的有机契合,使得体育参与方式越来越智能化,居民可以利用手机APP(如keep)、直播健身、线上培训、VR技术等方式在家进行体育锻炼,打通了线上线下锻炼场景。这种体育模式对专门的体育场地要求不高,也能发展全民身心健康。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新模式,既可以解决公民体育需求,又可以构建公共体育共享服务平台。同时,利用“互联网+”可以使广大体育运动爱好者及时查看体育场馆的各项数据资源,就地就近选择体育场馆进行体育运动,提高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4 结语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全民健身战略的基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是按照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处境而转变的供给模式,符合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准确认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合理引导人民的体育需求,改善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的需求。在快速发展时期,一切都是未知的,国家要及时做出调整,以应对未来的问题,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汇聚民心、遵循民意,为推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奠定基石。
(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