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定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改变了以往讲授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成为课堂上主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具有确切性与实效性,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教学信息输入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检查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评价教学效果,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第一课时的磨课中,我们的主要研究模式为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分析了教材教学目标及前后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课例研究,并深深感悟“大先生”精神。
一、第一次试教:忽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教”中认识钟表
(一)课堂实践
第一次试教以谜语引出钟表,揭示课题后请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接着出示钟面模型,强调对钟面的认识,然后学习时间的两种读法和写法,接着进行课堂活动(师说生拨、生说生拨),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师:今天,李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
“一匹小马不停蹄,白天黑夜不休息,早上铃声阵阵响,叫我上学早早起。”
师:闹钟也是钟表王国中的一员,钟表王国里的兄弟姐妹可真多呀!瞧!(课件出示各种钟表)
师:钟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师:钟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这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和钟表交朋友,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1.认识钟面
师:小马给我们送来了一个钟表,(课件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呢?
生独立观察钟面并回答。
师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仔细观察,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又细又长的分针,又粗又短的时针,有12个数字和刻度线。这12个数字和刻度线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2.认识整时
师:“叮铃铃,7点了,该起床上学啦!”妈妈对小红说。
师:妈妈怎么知道现在是7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
师:我们把7时写下来,先写7,再写时。你还知道表示7时的另一种写法吗?先写7,再写2个竖着的小圆点,后面写2个0,这种叫电子表表示法。
师:时针和分针滴答滴答地不停走着,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师:观察这3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说说有什么共同点?分针和时针分别指向几?(分針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板书,齐读)
(二)课后反思
仔细分析这节课,我们会发现,过多强调教师的“教”,教得辛苦,教得面面俱到,教得一厢情愿。“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看似充满思考意味的提问,其实是对内容的重复认知。学生早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已经整体上认识了钟面的组成,真正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钟面各个组成进行更深入的认识,也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形成对钟面的进一步认识。此外,在认、读、写整时的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虽然学生都还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上,但对于整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因此,师问生答这样的热闹情境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在突破难点时,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一天中有两个时间是一样的”。学生有思维上的冲突,教学目标才是真正达成。所以,教师要把“学”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充分。这样,课堂才能充满兴趣和才能让学生领悟。
(三)改进措施
直奔主题展开教学的方式可以再丰富一些,而且教师提出的问题存在细、碎的现象,缺乏思考性和挑战性。学生不需要思考,直接凭借经验就能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如,可以课前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调查;可以以主题情境的形式出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设计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组织开展促进思维发展的活动,促进教学内容的落实,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把这节课上成数学活动课,让教学情境化、学习活动化,让学生能自主地参与其中,在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解放课堂,变教为学。
二、汇报课展示:立足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中认识钟表
(一)课堂实践
汇报课展示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使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更条理化、系统化。(下转第33版)(上接第32版)除了根据情境(闯关游戏)认识钟面,还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同时,突破3时、6时、9时、12时这四个特殊时刻的理解
师:我每天来学校,都不会迟到,因为我有……(播放上学歌)
师:闹钟也是钟表王国中的一员,同学们,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钟表王国吧!(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1.第一关:认识钟面
(1)探究钟面有什么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钟面上有什么?
(教师拿着实物表走到学生当中,并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教师身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调整)
生汇报: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仔细观察,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长长的分针,短短的时针,有12个数字和刻度线,这12个数字和刻度线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2)加深记忆数字3、6、9、12在钟面上的位置。
2.第二关:认识整时
(1)认识文字形式整时的写法
师:妈妈是几点叫小红起床的?
师:你怎么知道现在是七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
转盘游戏(让学生完整表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追问:观察这几个钟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针都指向12。
师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板书,齐读)
看钟表,用文字形式写出8时、3时、6时。(学习单)
师投影学生学习单,生汇报。
(2)认识电子表形式整时的写法
你还知道表示7时的另一种写法吗?
从电子表可以知道,先写7,再写2个竖着的小圆点,后面写2个0。“:”右边是“00”,表示整时,“:”左边是7,表示7时。用电子表形式写出8时、3时、6时。(学习单)
师投影学生学习单,生汇报。
(二)课后反思
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一年级学生爱玩、竞争意识强的心理特点,利用佩奇想去参观钟表王国设置闯关游戏,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分布在四道关卡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从而使学生牢记钟表有什么,理解整时的本质。本节课,要把学生的已有经验呈现出来,争取做到情境创设围绕教学目标,从而激活思维、深刻理解。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构建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是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整时的同时,又关注了这些时间的共同之处,没有重复学习学生的已知知识,而是在拨动钟表的过程中感悟整时,同时,通过比一比突破难点,变教为学,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钟表”这一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非陌生。学生早在家庭教育及幼儿园的学习中,或多或少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很多学生已经戴上了电话手表。而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仅停留在零碎的、不系统的学习层面。因此,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情的分析,在教与学中注重學的发生和发展,这才是教师设计教学路径的起点所在。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要达成的目标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才是以学定教的课堂,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曾经非常羡慕语文教师能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能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欣赏感人的名篇,产生心灵的共鸣,营造激情飞扬、诗意流淌的境界……可如今,笔者越来越喜欢当一名数学教师,虽然没有语文教师的感性与激情,但在思考中展现出来的智慧,在体验中生成的智慧,无不让笔者欣喜和感动。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可见,数学因智慧更精彩。当教师眼里有真正的智慧数学,当课堂中有真正的学生,智慧数学教育就找到了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
其实,我们并不奢望一年级学生能领悟智慧数学,但我们期望每个学生心中都能播下一粒智慧的“种子”——对数学有着这样一份情怀:知道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考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知道数学的逻辑力量、严谨之美,对数学充满着热爱和敬仰。
责任编辑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