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云
【摘要】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慢慢形成,是进行德育的黄金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主要德育平台,首先应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以更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给予学生更好的德育引导,促使初中生的道德素养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趣味性;情感性;实践性;合作性
我们常说:“立德树人。”教育必须建立在德育基础上。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德育,给予学生正确的人生方向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首要的关键性问题。在基础教育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功能。初中阶段又是学生发展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性格和行为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利的道德教育,让学生的道德意识不断获得提升。然而,初中生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时常会对说教意味浓厚的德育方式不以为然。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德育时,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生动性,如,融入浓厚的教学情感,结合鲜活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等等,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认可课堂传播的理论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的道德意志变得更加坚定,道德行为变得更加持久,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增强趣味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提起德育,学生头脑中浮现的印象好像都是教师在喋喋不休地说教。初中生正值敏感时期,枯燥的说教不但可能起不到效果,反而会激起学生心中的逆反情绪,不利于教学的开展。一味的死记硬背同样起不到德育的效果。只有从学生兴趣点出发的生动教学,才能真正戳中初中生的内心,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思考如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具体而言,教师既要选择有趣的教学形式,也要把教学内容改编得有趣,慢慢改变德育给学生留下的刻板印象,逐渐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合理利用网络》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选取鲜活的生活事例,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对生活案例产生学习、分析和讨论的兴趣。上课伊始,笔者首先利用一组图片来说明人们利用网络之频繁,有公交地铁上刷手机的,有上班利用网络办公的,有利用外卖App点餐的,有网络购物的,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离不开的,说明了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之后,笔者提出问题:“网络有没有界限?使用网络什么都能干吗?”首先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随后通过一则则网络犯罪的案例证明“网络无限,但自由有界”,最突出的案例就是人们利用网络“人肉搜索”他人、曝光他人隐私,随意传播谣言等。这样的教学故事性强,事例鲜活、生动,学生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应答和讨论中都表现得十分积极。
二、提升情感性,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
如果一节课都是知识的填充,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缺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共鸣,是难以得到学生认同的。德育重要的一点就是得让学生打心眼里认同。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十分重要。情感是促进师生交流、拉近师生关系的“粘合剂”。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情感的融入,用感人的故事、饱含情感的话语、生动的课堂活动等来营造浓厚的课堂情感氛围,成功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更容易认同和接受教师所传达的思想和观点。
例如,在学习《遵守规则》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注重通过多种手段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提升学生对课堂所讲理论知识的情感认同。初中生已经有了“生活离不开规则,需要遵守规则”的认知,但是在生活中却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做到。这样就出现了知行脱节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破坏规则的坏处,以及遵守规则的便利,将学生的道德品质由意识层面上升到行为层面。首先,笔者带领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笔者将一个装有花生米的小口饮料瓶倒置,使劲摇晃瓶子,但是花生却很难倒出来。这时,笔者让大家帮忙,看看怎样能够快速將花生从小口的饮料瓶子里倒出来。其中,有个学生想了一个办法,将瓶子倾斜,给瓶口留出一定的空隙,花生很容易就能倒出来。这时,笔者让大家说一说其中的道理,以此来引出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最后,笔者以一些经典案例结尾,让学生看到不遵守规则所产生的后果,并运用好的文案和动情的歌曲来烘托气氛,促使学生在事实和情感的双重刺激下认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增强了规则意识。
三、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只靠课堂上进行德育,是远远不够的。德育也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还需要动员社会、家庭等隐性教育力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千锤百炼中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让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在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形成自觉遵守各种良好规则的意识,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行为。
例如,在学习了“诚实守信”这部分内容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首先,笔者让各小组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便利来搜集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著名故事;在“校园诚信月”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讲诚信故事”“诚信个人演讲”“诚信宣传”等活动,呼吁全校学生一定要“诚实守信”。此外,笔者还让全班学生把对自己的要求和目标写下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全班学生互相监督,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诚实守信。这样一来,笔者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全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四、加强合作性,构建全面的德育环境
德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因此,德育的边界不应该是道法课堂,也不应该是中学校园,而应该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真实社会的方方面面。更多的德育资源隐藏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结合家庭、社会的力量,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育时机,全力构建德育的合力,为学生营造全面、立体而浓郁的德育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不仅在学校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的言行,而且还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并及时向学校反馈。这样,笔者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德育更接地气,也更具时效性。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公检法部门的业务骨干来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和家长提高法律意识。此外,社会上还有很多公共服务平台,如,政府部门开设的公民法律大讲堂、法律援助中心,等等。笔者积极配合学校与这些教育平台取得联系,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学习更加鲜活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为学生营造了全方位德育环境,促使德育能够更好地展开。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制订具体的德育渗透策略,逐渐增强德育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134-135.
[2]郭迪成.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3(10).
责任编辑 温铁雄